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三章 ...

  •   徐济从李执处离开后回了一趟自己在城北租的小院,仔仔细细地给自己洗涮了一通,才又往衙门里去。徐济四仰八叉地瘫在浴盆里时,还忍不住有些脸红,李执那连个随时能温水的茶炉子都没有,居然身上还比自己好闻些。自己还顶着这么一身酸臭深夜拉人话家常,人也没嫌弃,看来从现在开始自己得对老崔再好点才是。

      老崔见了徐济,倒是很高兴,裹着一股散不掉的腥膻味就兴冲冲地朝他跑了过来。徐济即刻忘了早上自己发的宏愿,伸手抵住了老崔顶过来的脑袋,:“什么事啊,这么高兴?!”
      “你不知道?皇后那事,了啦!”
      “嗯???”这才过了一晚上,怎么就突然结案了?
      “不知道吧?”老崔很是大方地分了徐济一个胡饼,“昨天福宁公主不是看到尸首就昏过去了么,今个儿一醒,就说这全是她的错,在朝阳殿哭得差点又昏过去。”
      “啊?”徐济很是配合地表现出了老崔需要的惊讶。
      老崔来劲了,将手中的羊肉汤碗当了惊堂木使,很是实在地在桌子上磕了一下,“公主说她近日收到了吴王寄来的家信,信上讲吴王殿下被梁人的流矢射中了臂膀,三个月动弹不得,为了不让帝后挂念就一直藏着没说。但公主自过了上元就频频梦见吴王遇害的场景,心里十分害怕,便将此事告诉了皇后。皇后再联想到年前太子打马球时从马上摔下来的事情,也就紧张了起来。再被身边人这么一撺掇,就做出了深夜去湖边祈福的事。然后就,呃!”老崔夸张地歪了歪脖子,还极力翻出了一个标准的白眼来烘托自己的表演。
      “这就完啦?”徐济记得昨天也没在湖边看到什么祈福用的果品,香,符之类东西的啊。
      “那你还要怎么样?”老崔反问道,“诶,这一个当娘的,总共就三个娃,两个受伤了,还有一个说总梦到哥哥不行了,要搁你你也急啊,这人心一慌,什么事做不出来啊。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就是!”昨儿和老崔唠了一下午嗑的老张很有义气地附和上了,“你别看那些贵人平日里呼风唤雨的,到头来,大家不都还是人嘛,这是人,那就都是差不多的。”
      “那倒也是……”徐济显然觉得这事仍有颇多疑点,但衙门里要应卯的人陆陆续续都到齐了,他也不好再开口说什么,只得先应下,然后等着听余大人的差遣。

      余铮的说法同老崔的小道消息差不多。圣上采信了公主的说辞,也下令三司就此结案,但那晚从立政殿到百灵湖一路当值的宫女太监,并守夜巡逻的禁军都丢了性命,连皇后身边的掌事姑姑也未曾幸免。余大人特意叮嘱大家这几天别往浣麓门那去,那一片愁云惨雾哭声不断的,看了都揪心。

      案子一结,最忙的就变成了操办丧事的礼部。大理寺衙门因祸得福,虽然国孝期间少了许多玩乐去处,但众人也总算过上了几天正常应卯放衙的日子。

      休沐日,徐济裹着毯子歪在胡床上看红绕肉扒拉生红薯玩,炭盆边还有几只正在烘着,红烧肉时不时就要凑上去嗅两下。这两日衙门里都吃素,老崔生怕饿瘦了红烧肉,非要徐济休沐的时候把狗也带走,好偷摸着给它加菜。
      徐济没和一大家子一起住在永盛坊的大宅子里,一个人在城北的长乐坊租了两间贯通的瓦房。老崔家里有好几个娃娃,也因给红烧肉吃整块肉这件事被他娘子教训过不止一次了,他娘子一见着这狗就来气。徐济橱柜里还剩了点过年用的腊肉和腌菜,要让红烧肉吃顿好的,他这里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徐济瞧着红烧肉被刚烤好的红薯烫得龇牙咧嘴那傻样,没来由地想起了那困在宫城外的罪人,也不知在这个冻到连墨水都化不开的天气里,这位是不是能比红烧肉吃的好些。

      都潜到小院外面了,徐济还在心中痛骂自己,好好的休沐日不过,要摸黑到这里来给逆臣送吃的,真的是脑子坏掉了。
      李执倒是对徐济再次不请自来没有那么意外,或者说,对他带来的热腾腾的烤红薯展现出了十二万分的尊重,不仅风度翩翩地接过了那包红薯,还将徐济请进了屋里。
      徐济借着月色,扫视了一圈屋内的陈设,确实,比起堆在那里看起来都快风干了的冷馍馍,烤红薯的优势不言而喻。
      李执慢条斯理地吃完了两个红薯,还喂了怀里的大橘猫半只,猫对烤红薯倒没有李执这么热情,舔完了小半个就跳下了李执的膝头,自顾自地蜷到角落里打起了瞌睡。李执一点都不为难地替大橘猫吃光了剩下的半个。
      徐济不得不承认,有时候皇室那种不论做什么都要讲究的繁文缛节还是有点用的,比如李执吃烤红薯的样子就比红烧肉要赏心悦目得多。
      李执从屋外的大缸里舀了半瓢水给自己净了手,才坐下来问徐济今日到访是不是仍旧是为了宫里贵人落水的事。他前两日倒是听见了不少哭嚎之声。
      “啊……这事陛下已经下旨结案了。”徐济将那日余大人的交代细细说了一遍,看着面上狡黠之色逐渐归于平静的李执,又不忍心地补了一句:“对此案,下官觉得还有不少疑点,所以特来拜访。”
      李执低头不语,将徐济拿来的尚未吃完的红薯原样包好,推还给他,温声道:“多谢。”
      既然陛下说了结案,那么真相对办案的大理寺官员来说就没那么重要了。徐济今日是特意来看他的。无功不受禄,李执自认拿不出什么来回赠这份善意,只能赶在对方开口前将礼物还回去。
      徐济最怕这种尴尬场景了,瞬时从那唯一的凳子上跳起来,不肯接那包红薯,急声说到,“这个这个,确实有很多还没弄明白的地方啊。公主的话也不一定可信啊,就算公主讲的全是实话,那祈福皇后为什么要一个人去呢?为什么掉了水里都不喊救命呢?第二天公主怎么知道皇后会去湖边的?立政殿的女官为什么不在公主昏迷的时候就交代祈福的事呢?吴王受伤这么大的事怎么可能瞒得住?就算瞒住了,他后来为什么还要写信让公主知道…这讲不通,实在是讲不通,下官还有其他事要忙,今日就先告辞了!”
      徐济不管李执听没听清,这一串问题讲完,他也不敢看李执,随手划拉了两下算是作揖,便落荒而逃了。
      直到重新裹上了小毯子,徐济的耳朵还是有些发烫,他捧着红烧肉的脑袋问它,自己是不是太可笑了,他算什么东西,竟然敢对皇室中人起恻隐之心。红烧肉被揪疼了,十分嘹亮地“汪”了一声。
      徐济又喃喃自语,“可是他连烤红薯都吃的那般香。”
      红烧肉看徐济抱着自己暂时没有放手的意思,也就假模假式地又“汪”了两下,然后心安理得地趴下了,被徐济顺着毛发出了“呼噜呼噜”的快乐声响。

      徐济虽然一直记挂着那个小院子,但直到过了三月三,他也没有再去拜访。
      有两次放衙时同老崔路过,明知掩在巷口那几棵柳树后面的是什么,但徐济也没找借口拐进去。他同自己讲,今天没有买到眠月楼最抢手的荷叶糯米鸡,下次买到了再来。
      这几十天里倒也什么大事发生。只有流言说年前太子是故意从马上摔下来,好躲掉替陛下巡边犒军的差使。幸而吴王挺身而出,在边境一呆便是五个月不说,还中了梁人的流矢,受了伤也不肯让人知道。
      这等流言还进了皇帝的耳朵。老崔就着一碟茴香豆,绘声绘色地向大理寺诸人描述了一番太子是如何在他爹面前痛哭流涕,发誓赌咒的场景,仿佛他就是朝阳殿里那抄录起居注的小黄门一般,引得众人哄堂大笑。类似的笑话,在京城的茶馆中已经流行了有一阵了,老崔讲的也不过是从说书先生那听来之后,现学现卖的反刍故事罢了。
      在一片热闹非凡的议论声中,人望大涨的吴王终于吊着一只胳膊回到了京城。

      随吴王一同进京的,还有一个被麻袋套了一路的鞑靼人。吴王上奏说,他同燕国公在军营里抓住了几个梁人奸细,又从梁人那里顺藤摸瓜逮住了这个鞑靼人。王朝疆域南接梁国,北衔草原,要是鞑靼人和梁人暗通款曲,那王朝岂不要腹背受敌,所以也就顾不得同鞑靼间的协议,先将此人抓了再说。只是他们在回程的路上,发现这个鞑靼人不仅同梁人往来,在朝中也有人同他勾连,甚至还有涉及芒山铁矿的交易。因此,他更不敢擅作主张,只能将人带回京城,还请陛下发落。

      皇帝听闻此事,盛怒之下,又将梁国质子叫去训斥了一顿,随即命文定侯做钦差前往边境清查此事,刑部和大理寺也都要被抽调人手,跟着文定侯一同往邺城去。按余大人的意思,大理寺派出的人,正是徐济。

      卯时就要出发,徐济却在躺下后听到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门外是个穿着兜帽的小黄门。
      小黄门拿出一块带着徽记的华丽玉佩在徐济眼前晃了晃 ,低声道:“我家小郎君叮嘱,少卿明日应当休假才是。”说完小黄门很快就消失在了夜色中。

      徐济不认得那个徽记,但他知道这是李执在向他发出警告。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3章 第三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