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二个故事 ...

  •   夜晚,阿昭一个人坐在澄水湖畔,湖边的微风吹动她的发丝,也吹动了她的心,理智告诉她,对方肯定不会是真正的李牧,可感性告诉她,不用在意事实的真假,随心即可。
      那晚阿昭在湖边坐了很久,很久,最终感性打败了理性。
      不管对错,她只想继续和这个“李牧”保持联系,哪怕最后结果不尽如人意也没关系了。

      想通了这件事,阿昭第二天就去图书馆找到那本书,打开之后居然看到了一封信。

      阿昭打开信。

      【吾令李牧,少被父也,志为一将军,五岁习武,兼习文学......今守代地雁门,备匈奴。】

      对方洋洋洒洒写了一整页,将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全都细细道来,详细的不能再详细了。

      阿昭看着这封信,突然意识到什么,连忙拿出手机搜索。
      果然,她记得没错,李牧在信上提到了他的母亲和他母亲的名字,她搜遍了全网,并没有找到关于李牧母亲相关的记载。

      阿昭心里已经完全相信对方就是李牧了。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可以和李牧通信,但身为二十一世纪的人,阿昭对于什么神鬼之事都有非常包容且强大的接受能力。

      所以,接受之后,阿昭迫不及待回了一封信。

      *
      另一边,李牧外出回来看到桌上凭空出现的竹简,不自觉地居然露出笑容,连他自己都没能察觉到,他居然为了一个素未谋面的姑娘而忧乐。

      信的内容很简单,只有两个字。
      【我信。】

      李牧大抵能明白对方的意思,应该是相信他所说的意思。
      不知为何,看到这封竹简,李牧终于松了一口气,他还怕阿昭姑娘会不信,若阿昭姑娘还不信,他真不知用何种方法自证了。

      之前有三个月未收到阿昭姑娘的回信,他还以为阿昭姑娘是生了他的气,不愿意再同他书信往来了,好在只是虚惊一场。
      李牧小心翼翼将这封竹简收起来,同这封竹简在一起的,还有之前的那几封竹简。每次看到这几封竹简,李牧都会打心底觉得放松。

      *
      阿昭和往常一样,赶了个大早来到图书馆看有没有回信,不出所料,果然有一封回信。
      【敢问汝何之士?前曰江北之士,吾使人问久而不得,敢问谁士?若近之言,我则暗行异于汝。】

      阿昭看到信忍不住就笑了,没想到这李牧还挺可爱的嘛,居然问她是哪国人,还说离得近就偷偷过来找她玩,简直不要太可爱。

      阿昭想着要不要编一个离赵国比较远的地方,好断了李牧的念想,但转而一想,万一李牧是个执着的,还偏偏就去了呢,与其这样欺骗对方,倒不如坦诚相待。

      于是,阿昭的回信里是这样写的:
      【我自二千余年新国,盖终身不见尔,故尔不须寻我。
      汝信否?】

      阿昭也不知道她这样说,对方会不会相信,但她不想欺骗对方,哪怕对方不信也没关系。

      不过让她很意外,隔天她收到李牧的回信:
      【我信。
      吾言正非邪?】

      阿昭看到信的时候就笑了,没想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将居然这么可爱,还会学人说话。

      阿昭立马拿出一张纸,行云流水般这下回信。
      【你说的很对!
      (汝言是也。)】

      之后的一段时间,阿昭和李牧一直保持通信,渐渐的,两人逐渐熟络起来。
      阿昭跟他说了很多两三年后的世界变化和新奇事物,李牧则跟她说了很多历史上都没有记载的事情。
      阿昭最近写的信内容总是写的特别多,恨不得将一整页都写满,而且,每次写信的时候,她都会写一遍文言文版本的再写一遍白话文版本的。
      李牧不愧是李牧,仅仅靠着这些信,就能做到用白话文给阿昭回信了。
      从两人的通信中,阿昭发现,现代社会的一天约等于李牧那个年代的一个月,所以,对她来说,她只是与李牧相识不过一月余,而对于李牧而言,他们却已相识数年。

      自从认识李牧后,阿昭开始找遍所有历史上关于李牧的记载。
      可历史上对李牧这个人的记载并不多,大多的记载都是他如何用兵和一些大的历史事件。
      他人生的数十年,在史书上,只是短短几个字“如是数岁”就一笔带过了。

      不过,阿昭的目光停留在屏幕前的一句话:
      【《史记》: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斩之”两个字刺痛了阿昭的眼睛,也刺痛了阿昭的心。
      心里竟一时之间有些压抑。

      阿昭在浏览器搜索:“战国名将李牧活了多久岁?”
      看了整整一个小时,却没有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说五十岁的,六十岁的,七十岁,八十岁的都有,历史上对于李牧活了多久也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
      阿昭只知道一件事,李牧死于赵王迁七年。
      她也不知道,她和李牧还有几年......

      但是事情还没有发生,提前杞人忧天不是阿昭的风格。

      *
      这天,李牧从外面忙完回到自己的书房里,抬眼就看到书桌上出现的书简,几乎是下意识,嘴角就忍不住上扬。

      他轻轻打开竹简,开始阅读竹简上的内容。

      【李牧,跟你说一件事,我们放寒假了,我可能要回家一段时间,不过你放心,我已经问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应该还可以继续和你通信,对了,寒假差不多就相当于你们古代的休沐,不过就是时间长一些,大概会有一个月多月的时间,当然了,这是只有学生才有的特殊福利哦。
      还有,我上次问你的事,你还没有回答我呢。
      (李牧,与汝说一事,使吾得还家,汝安心,吾已问图馆借此本,当可续与汝通信,至于寒微,辄有一月余之时,固已是,惟学生有异福。
      又前问汝事,未对吾。)】

      李牧轻笑一声。

      阿昭上次问他,婚娶否,他没有回答她的问题,没想到这姑娘居然还穷追不舍,当真可爱。

      李牧回了一封信:
      【寒假吗?那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至于你问的婚娶之事,牧并没有考虑,这许多年,忙于驻守边关,私事只能暂且搁置。】

      *
      阿昭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是回家的第一天。
      看着李牧的回信,阿昭嘴角逐渐上扬。
      这种开心,一直持续到晚饭的时候,就连她妈妈都忍不住问她怎么了。
      阿昭只是笑了笑,说了句“没什么”搪塞过去了。

      一个寒假,阿昭每天翻开那本发黄的旧书八百回,就看什么时候能收到李牧的回信。
      以至于这段时间,阿昭甚至可以一天回两封信。

      暑假结束的时候,李牧写信告诉她,他现在被赵王召回都城,在家休息。

      阿昭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心也跟着咯噔了一下。
      历史对于这一段的记载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原来,一切真的都在按照历史在发展。

      阿昭心情很是低沉,所以,那天她并没有回李牧的信,反而是隔了三天,才回了李牧的信。
      【李牧,你既然知道我是两千年后的人,为什么从来没有问过我关于你的事?】

      很快,阿昭收到了回信。
      【阿昭,三个月才收到你的回信,我很担心。
      你问我的问题,我的回答是:既是历史,那还有什么好纠结的呢,世间因果轮回,自有它的缘法,我们没办法,也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所以,只需要学着接受就好。
      若以后还是因为这些事,能不能......不要断了联系,我怕......我们剩余的时间不多。】

      阿昭看着李牧的回信,突然就释然了,是啊,李牧说得对,历史不能改变,何不趁着结束之前,好好珍惜这一段情缘。
      更重要的是,她可以任性犹豫,不过几天而已,可李牧不行,他的光阴流逝的太快了,快到都来不及抓住就已经溜走了......
      所以,她更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陪李牧久一点。

      所以从那之后,阿昭只要收到李牧的信,就一定会立马给他回信的。
      开学半个月后,李牧写信告诉阿昭,赵王请他重新掌兵,不过被他拒了。

      阿昭看着信,笑了笑,回信调侃他:
      【那你呢?你该不会告诉赵王“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吧?
      当然了,这话不是我胡诌的,是史书上就是这么记载的。】

      过了一天,李牧回信:
      【阿昭小姑娘,你要知道,史书是不能全信的,即便我的军事才能确实难得,但也没到敢这么跟王说话的份上,若我真的这么说了,现在大概脑袋已经搬了家吧。】

      阿昭看到信的时候,差点没笑岔气,李牧现在说话的风格都变得太皮了,都学会调侃人了,简直不要太无师自通。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