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齐燕之战 ...
-
公元前284,燕昭王派遣乐毅担任燕国的上将军,联合秦国、楚国、赵国、韩国、魏国形成六国联军,讨伐齐国。齐湣王田地成为东帝之后,第一次承受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危机,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济西之战。济西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84年,据史料记载,齐湣王骄傲自恃、忘乎所以,开始并未料到燕国会联合诸国攻齐。及至发现燕军已攻入齐国时,才匆忙任命触子为将,率领全国军队主力渡过济水,西进拒敌。双方兵力各约20余万在济水之西。
蓝田之战、垂沙之战,各个诸侯国与楚国这一场战役,使得楚国一蹶不振,屈氏更是元气大伤,从此失去了在楚国呼风唤雨的大族地位。伊阙之战,秦国与韩国和魏国这一场战役,使得魏国和韩国向秦国称臣,魏国与韩国被坑杀20万,丧失了与秦国一句雌雄的根本。济西之战,也成为齐国元气大伤之战。
垂沙之战,发生于公元前301年,齐国、韩国、魏国联军攻打楚国的一场战争。据史料记载,秦将庶长奂、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领四国部队进攻楚国,楚国派大将唐眛率军抗击齐、韩、魏三国军队。唐昧因联军6月余没有动静,放松戒备,楚军大败,2万余人被歼,唐眜被杀,余部溃散。联军乘胜攻占垂丘、宛、叶以北的大片土地。楚不得不向齐国表示屈服,被迫以太子横为质,向齐求和。史学家认为,垂沙之役,既是齐、韩、魏联合起来制楚的大规模的报复行动,也是因太子横亡归导致秦、楚关系破裂的直接后果。楚国从此由盛而衰,直至灭亡。
济西之战,是战国中后期,齐国与秦国两个战国强国的一场交战,这一场交战起源于当年齐宣王大肆烧杀燕国,引发燕昭王燕职广招贤士,改革内政,秣兵历马,准备与齐国决一死战。秦国之所以加入战局,便是因为帝号被驳斥的原因。秦昭襄王嬴稷虽然知道木秀于林的危机,但到底有东帝齐王田地与自己各自分担一定的压力。可是齐湣王田地听从了苏秦的建议,希望跟秦国约定,两国共同废除帝号。秦国废黜帝号,引发了五国联军伐秦。对于秦国而言,齐湣王田地等于打人打脸,这样的做派使得秦昭襄王嬴稷非常愤怒,也造就了六国伐齐的这场战役。
齐湣王田地没想到六国联军如此来势汹汹,而且齐军士气如此低迷,为了能够扛得住六国联军,齐湣王田地以挖祖坟,行杀戮来威胁士兵,以此激励士气。却没想到齐军一触即溃,齐湣王田地被迫逃亡。楚顷襄王为分占齐国土地,便以救齐国为名,派淖齿率兵进入齐国。齐湣王希望藉着楚军力量抵抗燕军,便委任淖齿为国相。但是淖齿却在莒地杀掉了齐湣王,并夺回了以前被齐国占去的淮北土地。
齐湣王被杀死之后,齐湣王田地的儿子齐襄王田法章隐藏身份,逃亡莒城,并于莒城太史敫家中做佣人,后来与莒城太史的女儿互相喜欢,结为连理。
六国联军在乐毅的指挥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很快便一直打到齐国都城临淄。乐毅拿下临淄后,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全部夺取过来并把它们运到燕国去。燕昭王燕职终于为先祖出了口恶气,便把昌国俸给乐毅。只是燕国军队一如当年的齐国军队,一路上烧杀抢掠,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
可惜,燕昭王燕职天不假年,就在乐毅即将灭齐的时候,燕昭王去世,他的儿子燕惠王燕乐继位,燕乐是一个喜欢享乐的君主,对于行兵打仗并不了解,田单了解到燕乐与乐毅有矛盾,便展开反间计,造谣乐毅拥兵自重。乐毅一如当年的田忌一般,功高震主,使得君主质疑,犹如孟尝君田文一样,面临着被君主诛杀的危机。
乐毅不仅是一个攻城略地的将军,更是个收揽民心,为君主奠定平稳江山的帅才,乐毅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就在乐毅布局瓦解齐国之时,燕惠王燕乐中了反间计,一如十二道金牌调回岳飞一样,乐毅被强行召回燕国。
乐毅并没有像吴起那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不打算回燕国赴死,反而转向赵国,赵国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封号叫望诸君。赵国对乐毅十分尊重优宠借此来震动威慑燕国、齐国。
燕国失去乐毅之后,节节败退,更是在即墨与田单交手之时,一败涂地,给齐国喘息机会,齐国在莒城拥立齐襄王复位。而田单在即墨的这一场大战就是赫赫有名的火牛阵。田单火牛阵是燕将乐毅破齐,田单坚守即墨,发明的一种阵法,这样的阵法扭转了齐国差点被灭的局面,并让齐湣王成功复国。田单是战国时田齐宗室远房的亲属,任齐都临淄的市掾。
根据史料记载,田单向燕军假装投降,麻痹了燕国进军的步伐,夜幕降临之后,田单用千余头牛,牛角上缚上兵刃,尾上缚苇灌油,以火点燃,猛冲燕军,并以五千勇士随后冲杀,大败燕军,杀死骑劫。田单靠着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乘胜连克七十余城。
田单不仅仅是能够抵抗燕惠王燕乐主将的帅才,更是能够在守城战与乐毅掰手腕的名将,据史料记载,田单跟兵士们同甘共苦,还把本族人和自己的家属都编在队伍里,抵抗燕兵。即墨人都很钦佩他,守城的士气旺盛起来了。也因为田单与将士们同心,乐毅围城三年都攻克不下。
燕惠王得知田单与齐襄王田法章复国的消息,心里很是后悔,便派人请求乐毅回到燕国,燕惠王燕乐在书信中这样说“先王把整个燕国委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战败齐国,替先王报了深仇大恨,天下人没有不震动的,我哪里有一天敢忘记将军的功劳呢!正遇上先王辞世,我本人初即位,是左右人耽误了我。”
燕惠王片面的解释了替换乐毅的原因,认为乐毅与自己是有误会,将乐毅说成一个猜忌心重的将军,并且指责乐毅忘记了燕昭王的提拔之恩。这样的书信毫无诚意,并且有撇清关系,推卸责任的意思,乐毅看出了信中燕惠王的真实意图,乐毅并不打算回到燕国,反而是写了一封传世的手心《报燕惠王书》,书中言辞恳切,大多数是感激燕昭王的提携之恩。最有意思的是,乐毅并不打算平白接受燕惠王的指责,反而是据理力争。乐毅驳斥燕惠王燕乐对自己的种种责难、误解,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更是将功亏一篑怨念展现的淋漓尽致,乐毅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学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争精神。
所幸,乐毅的儿子还在燕国,燕惠王看到乐毅不肯屈就,只得将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乐毅也因此在燕国与赵国之间来回游走,成为燕国的客卿而不是上将军。
燕国失去了乐毅,齐国迎来了田单,一反一正,燕国与齐国的命运各自朝着两个极端而去。与此同时,赵国也进入了自己的历史命运,为长平之战埋下了苦果。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83年秦、赵二国在穰城会面。秦国攻打魏国,攻占了安城,前锋打到魏国的首都大梁才凯旋归国。秦昭襄王嬴稷向赵国索要和氏璧,声称用十五座城交换。
赵惠文王赵何很清楚,秦昭襄王嬴稷不过是拿和氏璧做文章,如果给出和氏璧,秦国的城池是拿不到的,如果不给,秦国正好有理由攻打赵国。为了能够相出两全其美的方法,刚刚从泥沼爬起来的赵国,不得不开始思考如何维持住现在的局面。
宦者令缪贤向赵惠文王赵何建议,派遣蔺相如前去赴会。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便是将相和的主人公,也是廉颇负荆请罪的主人公之一。
缪贤向赵惠文王赵何解释蔺相如可以胜任的原因,缪贤说:“为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蔺相如告诉我,赵国强,燕国弱,而我受宠于国君您,所以燕王想要和我结交。现在我逃出赵国奔到燕国,燕国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我,而且还会把我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我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
缪贤认为蔺相如有勇有谋,最有可能胜任这一次危险的任务,赵惠文王赵何深以为然,便召见了蔺相如。赵惠文王赵何询问蔺相如,秦国索要和氏璧,用城池换,要不要答应秦国的要求。蔺相如认为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赵惠文王赵何担心秦国反悔不给城池。蔺相如则认为,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两种对策衡量一下,宁可答应它,让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
蔺相如知道这一次赵惠文王赵何召见的意思,便跟赵惠文王承诺,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蔺相如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蔺相如确实做到了将和氏璧带回赵国,史称完璧归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