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将相和也 ...
-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一般指的就是和氏璧。《春秋左传·桓公十年》记载: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和氏璧在战国时代是瑰宝,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传国玉玺便是和氏璧雕琢而成。对于和氏璧而言,这样难得的宝贝,确实值得城池交换。但是对于蓝田之战、垂沙之战后,已经是垂死挣扎的楚国,济西之战后,已经是重在参与的齐国,伊阙之战后,已经是做个看客的韩国,华阳之战后,已经是明日黄花的魏国,和氏璧意味着帝权落定谁家。对于秦国而言,楚国、齐国、魏国、韩国已经是苟延残喘,燕国自绝经脉,不值一提,唯有赵国可以一战。
秦昭襄王嬴稷对于赵武灵王赵雍的“胡服骑射”与冠绝天下的“骑兵”深有所悟,更是对赵国平原君赵胜心有所虑,自然要找个借口削弱赵国势力,甚至大打一场,最好再来一次蓝田之战或济西之战。也是秦昭襄王嬴稷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完整地看待一场蔺相如“完璧归赵”闹剧的始末。毕竟大秦锐士早就冠绝天下,实在没道理对四战之地的赵国有所忌惮,唯一能够解释得通秦昭襄王嬴稷给蔺相如机会离开秦国,便是嬴稷准备借这次机会发动长平之战。
蔺相如来到章台宫后,双手捧着和氏璧,一副进献给秦昭襄王嬴稷的模样。秦昭襄王嬴稷很是开心,把和氏璧给妻妾和左右侍从传看,左右都高呼王上万年。蔺相如看出秦昭襄王嬴稷没有用城邑给赵国抵偿的意思,便小声提醒秦昭襄王嬴稷:“璧上有个小红斑,我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嬴稷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手持和氏璧退后几步之后站定,身体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言辞激烈,蔺相如对秦昭襄王嬴稷说:“大王想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我们本来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因为秦国素来都是言而无信之辈。可是,我认为平民百姓的交往是诚信为本,何况是赵国与秦国之间的交往!况且,秦国还不至于为了一块和氏璧就毁了自己一个国家的信誉,赵国也犯不上为了一块和氏璧,而小气如此。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前来签过。我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赵国处处彰显出对秦国的尊重。如今我来到秦国,秦王,您却在一般的宫殿接见我,态度非常傲慢,并未尊重我这个赵国特使。秦王,您得到和氏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用这样的行为来戏弄我。我观察许久,发现秦王您没有给赵王十五座城池的诚意,所以我决定收回和氏璧。如果,秦王一定要得到和氏璧,便是逼我,若是逼我,我决定跟和氏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一副要向庭柱撞上去,鱼死网破的架势。秦昭襄王嬴稷担心蔺相如真把和氏璧撞碎,便召来主管的官员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交割给赵国。
蔺相如担心秦国不过是嘴上说说,便继续表达自己的观点。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秦国的国力,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和氏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您身为秦国的君主,也应斋戒五天,并且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秦昭襄王嬴稷答应了蔺相如的请求,安排蔺相如住在宾馆,自己则是斋戒五天,蔺相如担心嬴稷出尔反尔,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秦昭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大典,去请赵国使者蔺相如。
蔺相如看着秦昭襄王,义正言辞地说:“秦国从请穆公开始算起,一共有二十几位君主,这些君主没有一个是坚守盟约的。我担心被秦国欺骗而对不起我的主公,所以派人带着和氏璧,从小路回到赵国了。目前,秦强赵弱,秦王,您派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一定会把和氏璧送来。如今,秦国国力如此强大,即便是秦国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又怎么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您呢?我知道欺骗您,最该当诛,我情愿下油锅被烹,只希望您和各位大臣仔细考虑此事。”
秦昭襄王嬴稷感慨蔺相如的忠诚,也明白杀了蔺相如于事无补,便好好款待蔺相如一番,将大礼完成之后,便放蔺相如回到赵国。蔺相如不仅得到了秦昭襄王嬴稷的尊重,更得到了赵惠文王赵何的尊重。这便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并帮助赵国拿到了十五座城池,秦国也拿到了和氏璧,而成为了赵惠文王心中当仁不让的忠臣。然而,蔺相如出身贫寒,大将廉颇并不服气。也因为廉颇不服气,又引发了将相和与负荆请罪的故事。
廉颇,字洪野,赢姓,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廉颇身上的故事很多,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也是廉颇的故事。廉颇作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的名将,他身上有着坚韧与谦逊的品质。
蔺相如虽然完璧归赵,并给赵国带来了十五座城池。但是秦昭襄王嬴稷又岂是真能败家到用城池换和氏璧的人?蔺相如回到赵国后一年,秦昭襄王嬴稷便对赵国发动了战争,占领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杀了二万赵军。这时秦王欲与赵王在渑池会盟言和,史称“渑池会盟”。
“渑池会盟”是秦国与赵国一次国家级别的停战商议,这场战役,据史料记载,在宴会上赵国上大夫蔺相如与秦国君臣进行了有理有节、针锋相对的斗争。经过艰苦的谈判,秦赵两国最终和谈成功,双方偃旗息鼓暂时停止了战争。
起初,赵惠文王赵何并不敢前往渑池,廉颇和蔺相如合力劝说赵惠文王,并告知秦惠文王,这一次前往渑池可以彰显赵国国君坚强与果敢,并且蔺相如叮嘱赵惠文王赵何,如果三十天不能回到赵国,应该早早立下太子,以防赵国国本不稳。廉颇愿意陪同赵惠文王一同前往,这等同于壮大了赵惠文王的心。
“渑池会盟”又叫做“秦赵会盟”,这一次会盟,充分彰显了秦国和赵国剑拔弩张的气氛。会议上,秦昭襄王嬴稷对赵惠文王赵何说:“孤听说您喜欢弹瑟,我这里有一把瑟,你弹一曲听听!”
赵惠文王赵何并不是一个很强硬的君主,他并没有拒绝嬴稷的要求,只得坐下来弹奏一曲。嬴稷开心的要求史官将秦惠文王鼓瑟的事情记录在秦史中。
虽然赵惠文王暂时处于下方,但是蔺相如一向是个锱铢必较的,尤其是当着他的面,让他的君主遭受难看。赵惠文王才鼓瑟结束,蔺相如便拿着缶走到秦昭襄王嬴稷的面前,义正言辞地说:“赵王听说秦王很擅长击缶,您来击缶让大家听听?”
正在喝酒的嬴稷当下发怒,不肯答应。蔺相如见嬴稷不肯敲打缶,便拿着缶跪在嬴稷面前,更靠近嬴稷了一点。蔺相如很执着地要求嬴稷敲打缶。嬴稷依旧是拒绝,蔺相如趁着大家都没反应过来,快走几步,来到嬴稷身边,义正言辞地说:“我现在距离您只有五步的距离,如果你不答应我的要求,我拼着这条命不要,也要用脖子上的血溅你一身。”
嬴稷并不希望血溅在身上,也不没见过这样跟自己拼命,非要同归于尽的臣子,处于人类的本能,还是答应了。蔺相如大声的告诉史官,要求史官将秦王击缶的事情记录在赵史中。
秦昭襄王嬴稷迫于蔺相如的较真,还是选择了击缶,蔺相如立刻要求赵国官吏将秦王击缶这件事记载在赵史上。如此剑拔弩张,使得这一次谈判很是艰难。秦昭襄王的随行官员很是愤怒,要求赵国割让15座城池给嬴稷祝寿,蔺相如被激发了怒气,当场要求秦国割让咸阳城给赵何做寿礼。如果说,当初“完璧归赵”秦昭襄王嬴稷不过是借口发兵赵国,那么,这一次针尖对麦芒的争吵,便是奠定了“长平之战”非打不可的基础。
蔺相如也因为“渑池会盟”帮助赵惠文王赵何找回了颜面,赵何将蔺相如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作为武将,对于耍嘴皮子就能得到比自己更高官职的蔺相如很是不满,更对于蔺相如一介平民比自己地位还高,心生埋怨,也因此对蔺相如产生了隔阂。
廉颇此时只想着用自己手里的权威来给蔺相如下马威,以此杜绝文官位于武将之上的问题。这便是将相不和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