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商鞅变法 ...

  •   秦孝公时代,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代,这个时代,秦国刚刚从泥潭里走出来,秦献公鏖战多年,将大秦的国力拖入了深渊。秦孝公面临的是一清二白的秦国,就连国土都是从义渠抢来的,山东六国,没有一个诸侯国是瞧得起秦国的。

      秦国位于西隅,比当时的燕赵苦寒之地也好不到哪里去。彼时,秦献公已经将秦国的有生力量消耗泰半,就连军队都是老幼皆有,吃的军粮还是苦蕨菜,将士们穿得破破烂烂,形同乞丐。

      大秦内部更是有一群贵族阻碍王权,一如山东六国的贵族一样,想着足够的土地与奴隶,想着分封制度的传承与封妻荫子。即便是秦国的贵族都是新贵族,彼时很弱小,但是依旧有着影响秦国决策的能力。

      逃亡到秦国的商鞅便是面临着这样的局面,一群阻碍变法的贵族,一群不思进取的米虫,一些将家族利益看的比国家更重的国之硕鼠。自古以来,变法者没有不牺牲的,商鞅的前几任都是变法被旧贵族憎恶的,比如被乱箭射杀的吴起。

      商鞅清楚地知道,变法意味着与一个诸侯国的所有旧贵族为敌,一个弄不好,就是被他人分吃入腹,挫骨扬灰。但是,战国时代的名人,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建功立业,千古流芳,哪怕是为了功业而死,都要在历史上有姓名,宁愿杀身成仁,都要有所建树。商鞅便是这类人,将功名看的比生死更重要的人。

      商鞅进入秦国之后,并没有马上给秦孝公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反而是走遍秦国,寻找秦国国力弱小的愿意,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提出应对之策。商鞅在秦国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得出了治理秦国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商君策》。

      商鞅提出自己的见解之后,甘龙和杜挚作为老贵族的代表,明确反对变法。商鞅为此与甘龙和杜挚发生了争执,记载于《史记》之中。据史料记载,甘龙等人认为古代的法律没有过错,遵循祖宗的法律和制度没有任何问题,不允许变换法律。

      商鞅则是认为武王姬发不遵循古代的制度使得周朝兴盛,而商朝的纣王因为遵循古代的法律制度,才使得殷商灭亡。商鞅充分简述不破不立,古法不可尊的道理。这一场辩论,最终是商鞅赢了,而商鞅赢得了辩论,便是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开始变法。

      商鞅变法的第一件事便是立木为信。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命令下属贴出告示。告示上说,谁能把这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谁十两黄金。

      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深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将赏金从十两提到了五十两。这一次终于有胆大的前来尝试,商鞅当着众人的面,将赏金交给了大胆尝试的人,并以此获得了信誉。

      商鞅得到了信赖之后,正式施行变法,并将变法推广到整个秦国。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有:垦草令。这个法案的主要作用是重农抑商,大力刺激农业发展,抑制商业发展,重塑大秦的风俗与观念,提高农民的地位,削弱贵族和官员的特权,并且让国内的贵族也加入到农业中来,对全国实行统一税租制度。

      为了能够让变法彻底有效的实施,避免吴起变法的激进,弥补李悝变法的不彻底,商鞅增加连坐法,轻罪用重刑,以此来制约抵抗变法的人。其次,废除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这样的奖惩制度,等同于开启了秦国的耕战模式。若想在秦国获得功勋和财富,要么种田出色,勤劳耕种,钻研种植;要么打仗出色,战场杀敌,彪悍勇猛。也正因为,秦国用的是耕战模式,以人头计算军功,秦国的军队打出了血性,被战国比喻为虎狼之师。

      说得通俗一点,秦国的军队最喜欢交战,只要是有战事,军人们眼睛冒着绿光,只要有足够的人头,就有足够的军功。军功就是财富、美女、田地。对于老秦人而言,军功赫赫便是腰缠万贯。这样的军队,必然是所向披靡的虎狼之师。

      秦国的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尤其是奖励开垦荒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田地不够种植的问题,更解决了打下新城池之后,移民戍边的问题。这样的制度,使得秦国的粮食越来越充足。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和军械意味着辎重的确保,对于至关重要的补给能力而言,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除此之外,商鞅要求秦国烧掉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这样就基本是要求秦国百姓只能在自己所在的小村落,最大的就是小镇生活,不能离开土地太远,牢牢的锁死在耕种这件事上。

      由于秦国百姓被锁在了自己的小村落或城镇,也因此,家庭为单位的秦国人,要么选择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哪里也不去;要么选择披荆斩棘,跟随大军出征。乏味的耕种,使得秦国除了种田就是打仗,毫无娱乐可言。

      相比较于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秦国更像是一台拧紧每颗螺丝钉的国家机器,每天只做一件事,那便是变得更强。为了加快秦国变强的脚步,商鞅实行了第二次变法,据史料记载,商鞅第二次变法的首要事件就是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剥夺了贵族的土地,将土地集中在秦国国家的手里,再根据军功分配给将领,土地的刺激之下,秦国的将帅在战场拼杀的劲头越来越强烈。为了防止秦国的贵族反抗太强,秦国迁都咸阳,在咸阳建立宫殿。咸阳城内都是种田出色或是大战英勇的新权贵,他们是新政的既得利益者,自然拥护变法。

      耕战的目标就是为了东出,为了能够让老秦人早点强大起来,又能够节约战损,商鞅统一度量衡,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予以矫正,使得老秦人的军械、农具等都可以在零部件损坏的时候,找到其他零部件予以替换。

      可以说,统一度量衡使得秦国拥有了标准化的工业制作水准,无论是军械的使用、维修、养护,还是农业用具的制作与改进,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商鞅还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商鞅的这一举动,一是防止秦人聚众斗殴,内乱不休,二是净化秦人戎狄的不良风俗。但最重要的作用是为了将民变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并且增加赋税,为秦国快速积攒战争用钱而积蓄力量。

      秦孝公为了使得变法彻底,更实在秦惠王嬴驷犯法时,遵从商鞅定下的规矩,以法律惩处嬴驷,使得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落入每一个老秦人的内心。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商鞅这位变法者失去了自己的支持者,他一如吴起的命运,在赏识自己的君主去世之后,以被车裂的结局,追随秦孝公而去。

      古往今来,无有变法而不牺牲者,不管是商鞅亦或是吴起,不管是名耀千古的战神还是明震寰宇的权相,最终的命运,始终逃不开一朝天子一朝臣,兔死狗烹的下场。

      《论衡·书解篇》曾言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史学家认为,商鞅变法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可以说,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巨大,至此,秦国代代出明君,国力日复一日,越来越强。

      商鞅变法对中国数千年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不管是汉朝的律法,还是晋朝、南北朝、隋朝、唐朝的律法,大都是从秦朝的律法上进行的修改,但是大部分的内容都是来自秦律。

      商鞅变法虽然让秦国的国力日益强盛,但是,抛弃了文化的修养,学识的加持,摒弃了周王朝留下来的礼乐与道德,使得秦国在一统之前,尚且能够将秦国这奔腾不止的征战思想转嫁到山东六国,然而,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国内日趋强烈的矛盾,便是建功立业与停止倒戈的矛盾。

      战功赫赫还是安于平凡,对于军功便是富贵的老秦人而言,秦人不甘于平淡,秦朝二世而亡,有时候便是商君策的弊端,太过追求机器化的国力与战力,忘了教化民心,休养生息的重要。这也许就是法家到极致的弊端吧。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