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大秦明君 ...

  •   秦惠文王嬴驷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帝王,他的妻子便是秦宣太后芈八子,儿子就是秦昭襄王嬴稷。嬴驷是秦国第一个因为法律被惩戒的公子。当时秦惠文王嬴驷触犯法律,商鞅告知秦孝公,“法令行不通在于宫室贵族的干扰。国君果真要实行法治,就要先从太子开始。太子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处罚他的师傅。”

      秦惠文王的师傅就遭受了割掉鼻子的刑罚,商鞅也因为这一次得罪秦国宗室,秦孝公去世之后,商鞅便被公子虔等人诬陷造反,最终商鞅遭受车裂而亡。嬴驷继位的时候不过19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尽管嬴驷是一个少年郎,却有着秦王的睿智,不负秦奋六世之余烈,可谓是一代雄主。

      秦惠文王嬴驷登上君位的第一件事,便是借助商鞅之死做文章,进一步打击秦国的贵族势力,将商鞅变法推行下去,更是挖到了魏国的第一员大将,犀首公孙衍入秦做大良造。

      据史料记载,公孙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纵横家,和张仪同时,于秦国为官,曾佩五国佩印,是张仪的连横策略的主要对手。公孙衍在魏国并未得到重用,反而是来到秦国之后,秦惠文王嬴驷给予足够的信任与支持。

      就在公孙衍与嬴驷在秦国相遇,君臣同心,摩拳擦掌,准备东出之路时。嬴驷之所以决定对魏国率先出手,最重要的原因是魏国遭遇了马陵之战,元气大伤,十年都没缓过来。

      马陵之战发生于公元前343年,事情的起因是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韩国。齐威王待魏韩火拼后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魏国派太子申来抵挡,魏国的军队在马陵全军覆没。

      桂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又名的截击战,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夺取漆及富丘两地。魏国不满赵国攻击卫国,于是联合宋国出兵助卫反攻,魏卫宋三国联军直逼赵国首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秦国觉得有机可乘,便偷袭魏国少梁,并夺得少梁。魏国一时之间,从征伐赵国的诸侯国,成了被围困的诸侯国,逐渐入险境。这场战役,创造了一个成语,名曰围魏救赵。

      军事家认为,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齐国并没有选择直接救助赵国,反而,田忌与孙膑选择率军围攻兵力空虚的魏国襄陵,魏国调军回救襄陵的路途中,田忌与孙膑出其不意,直接攻击疲惫的魏国。魏国军力受损,赵国的邯郸之围便解决了。

      这一场战役,军事家解读为“批亢捣虚”与“疾走大梁”。“批亢捣虚”,避实击虚,攻其必救,使敌人出现后顾之忧,前线之围便会自动解开。“疾走大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魏国重城大梁进逼,以切断魏国的运输要道,并攻其所不备。

      这一场战役,也验证了庞涓和孙膑的人品,尽管庞涓砍了孙膑的双脚,使得孙膑恨透了庞涓,然而这一次“围魏救赵”之中,孙膑还是放过了庞涓,并没有杀死庞涓。可以说,孙膑对庞涓还是做到了仁义。

      两年之后,不肯服输的魏惠王联合韩国进攻齐军,齐军在襄陵被打败,齐威王不得不请楚国前来调停。秦国在齐威王和魏惠王调停过程中偷袭魏国,魏国不得不接受齐国的谈判,暂时休战,史称逢泽会盟。

      逢泽会盟之后,魏惠王便自立为王,为了名正言顺,魏惠王在宋国都城外摆出天子仪仗,效法齐桓公九合诸侯,自称“夏王”,包括秦国在内的列国皆赴会,但是韩国、齐国并没有赴会。恼羞成怒的魏惠王,觉得韩国这个三家分晋之一的盟国如此不给颜面,于是派兵攻击韩国。

      韩国请求齐国出兵相帮,韩国在齐国的帮助下,本是信心百倍,可是韩国接连五次败北,齐威王抓住魏、韩皆疲的时机,任命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率领齐军直趋大梁。

      魏惠王本是胜利在望,却没想到,在即将打赢的当口,遇到齐国搅局,愤怒而没有规划的魏惠王便暂停对韩国的攻打,转头攻打齐国。魏惠王待攻韩的魏军撤回后,即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庞涓与孙膑这是第二次战场上交手。

      兵者,诡道也。孙膑在认真调查齐军心态以及周围地理环境后,孙膑定下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造成在魏军追击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孙膑将弓箭手隐藏于马陵一带,以火光为信号,准备歼灭魏军与马陵。孙膑让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字样,以谶语的方式诛杀老同学庞涓。

      庞涓太过自信,以为孙膑与田忌的军队丢盔卸甲,仓皇逃跑。庞涓来到马陵一带,也不敢周围环境如何,直直朝着孙膑设下的天罗地网而来。庞涓看到不远处树上的字,还没来得及看完,漫天的羽箭射来,魏军被围歼于马陵。彻底失败的庞涓,因为战败,更因为二次失败于孙膑之手,羞愤之下,拔刀自尽。果然应了孙膑的谶语。

      马陵之战使得齐威王无比自信,据史料记载,这一战使得齐国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称霸东方。魏国被迫对齐国俯首称臣,并且在徐州与齐公相王,是为齐威王。

      田氏代齐到底不光彩,春秋老牌霸主楚国怀恨在心,就在齐威王称王不久后,便出兵征讨徐州,齐威王连连兵败,不得不跟楚国乞求停战。而魏国失去了公子申,更使得国力日渐虚弱,逐渐失去了战国霸主的地位,慢慢陷入日薄西山的境遇。赵国意识到自己的危机,开始修建南长城。

      韩国本就弱小,唇亡齿寒,魏国衰弱,韩国被齐国、楚国、秦国环视,如履薄冰,随时有被其他强国裂土吞食的危险。秦国坐山观虎斗,偶尔还渔翁得利,随着魏国的衰弱,魏国再也没有能力阻止秦国东出。正因为这样的外部环境,秦惠文王嬴驷成为秦王之后,第一件事便是东出。公孙衍凭借军功,获得最高级别的爵位大良造。张仪入秦,嬴驷迎来了自己最好的时代。

      张仪是能借助三寸不烂之舌,搅动战国风云的著名纵横家。张仪曾经落魄过,他拜见苏秦,苏秦并未善待张仪,甚至爱答不理。张仪在楚国,更是被人吊着毒打。对于张仪,他尝遍了世间冷暖,而能够给他机会出人头地的,也只有广纳贤才的秦王。

      秦国此时发生了第一次将相不和的事情,那便是大良造公孙衍看不上卖弄口舌的丞相张仪。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39年,秦攻魏岸门,战胜魏军,俘虏魏将军魏错。公孙衍立大功。公元前335年,秦攻韩宜阳,拔之。公孙衍立大功。公元前334年,周天子送给秦国文武胙。公元前333年,公孙衍进攻魏国雕阴,击败魏将龙贾带领的四万五千人。

      对于战功赫赫的公孙衍,他不愿意,也不屑于跟一个只会饶舌,看上去就像个弄臣,甚至是佞臣的小人为伍。对于嬴驷而言,他重用张仪便会失去公孙衍这位犀首,以及陈轸这位名臣。发生在邹忌和田忌身上的事情,也发生在了张仪与公孙衍的身上。

      秦王嬴驷最终选择了张仪,公孙衍为此心灰意冷。据史料记载,公孙衍大失所望,不得已投奔魏国,陈轸投奔楚国。同一年,陈轸出使秦国,路过魏国,建议公孙衍去燕国和赵国,公孙衍接受了这个建议,齐国听说公孙衍前往北方,派人把国家的政事托付给他,公孙衍就去齐国了,这样,燕国、赵国、齐国这3个国的相邦的事务,都由公孙衍决断。

      公孙衍为三国相邦,苏秦佩戴六国相印,两个人可谓是这个时期最炙手可热,光照战国的人物。嬴驷并没有这两位名人全力相助,确实是嬴驷的遗憾。但是张仪的到来,使得秦国又进入了另外一种连横合纵的战略布局。

      前328年,秦惠王派遣公子华和张仪围攻魏国的蒲阳,攻打并占领了蒲阳。张仪趁机劝说秦惠王把蒲阳归还魏国,而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作人质。魏国把上郡十五县和少梁献给秦国,用以答谢秦惠王。嬴驷任命张仪为相,参与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

      这一次蒲阳之战的城池交换,使得战国时代的邦交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从原来的靠拳头说话,变成了张仪时代的靠脑子说话。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