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第 22 章 ...
-
22
土地平整之后,还要修建厂房。
用实体砖混凝土建起来的厂房,邵翡现在根本修不起,只能选择钢结构的活动板房。
可是去市面上一打听,才知道最近正好碰到钢材价格猛涨还供不应求,螺纹钢计划价2000一吨,可像她这种私人企业,只能走市场价买,不但每吨要往上加个千八百块,还不一定能搞到货。
这实在大大超过了之前的预算。
眼看着工期不得不往后移,邵翡正发愁着,之前来过一回店里的张老板,竟然又主动找上门来。
他是来跟方圆厂谈合作的。
一是想做方圆牌的总代理商,并且承诺,只要产量能跟上,就帮方圆厂和省里最大的百货商店牵线,至少拿下一个精品柜台。
只要成功入驻这家店,之后再想进省里其他大店,就容易多了。
要是这一步顺利走完,方圆牌才有希望在本省彻底站稳脚跟。
第二条,则是想参股方圆厂。
给的条件也很诱人:一大笔现金,以及一批计划内的钢材指标。
邵翡一听就笑了:“看起来,张老板应该关注我们方圆厂挺久了。”
要不然,怎么会这么恰到好处,碰到瞌睡,就送上了枕头。
张卫国既然来了,也没什么好瞒的:“想谈合作的话,我肯定要对自己未来的合作伙伴,多一些了解才行嘛。”
张卫国做了这么多年的生意,其中一条心得是: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添的只是一朵无足轻重的小花。
雪中送炭,才是救人于危难,也可能获得更多回报。
当然,就算送炭,也要送给值得送的人,要不然,跟白白丢进水里有什么区别。
邵翡,就是他新近看上的潜力股。
刚开始,他只是觉得方圆牌的产品有点意思,款式新颖,又很受年轻人的喜欢,可以试着接触接触。
后来发现方圆厂的产能跟不上,连自家店里都不够卖,又开始考虑跟其他厂合作,跟风类似的仿款——反正国内这一块管得不严,跟谁合作都差不多。
可慢慢的,他发现邵翡这个女人,不但有野心,胆子还奇大。
最重要的是,她似乎真的有能力,承载自己的野心和胆量。
买地建厂,顶着压力盯在工地上,甚至能让那些最不好说话的工头都服服贴贴,脑子里还有仿佛层出不穷的新款式,让其他跟风的工厂,追都追不上。
与其说张卫国是想投资方圆厂,倒不如说,他更想投资邵翡这个人。
女人混迹商场,往往比男人难得多,可一旦是个真正的角色,狠起来,又比一般的男人要强悍的多。
他觉得,邵翡就是一个真正强悍的狠角色。
这种人跟野草一样,风一吹就能往上长,就算碰到逆风也压不住,迟早能冒出头来。
张卫国觉得,这就是值得他投资的好苗子。
为此,他甚至还专门用了一个存了好久的人情,帮邵翡搞定了紧缺的物资。
这女人果然也是个聪明人。
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只不过谈到具体股份的时候,邵翡重新又展现出那副寸土必争的嘴脸,像一只骄悍的母狼。
老狐狸和年轻的母狼小小交锋一通,说不好谁输谁赢,反正大家都挺满意。
合同签订,硝烟散尽,大家又重新变得和乐融融,仿佛刚才那股恨不得把对方咬下一块肉来的劲,全是幻觉。
张卫国笑着,弯腰逗了逗邵翡的女儿,小姑娘一团粉嫩,眉眼间全是娇滴滴的天真,跟她妈一点不像。
一看就是被宠出来的孩子。
“孩子马上要上小学了吧?想好去哪所了没,我在这方面正好有点人脉,想去哪所学校,跟我说一声就行。”他顺便又卖了个人情。
邵翡也不跟人客气,爽快答应下来,还顺势给女儿认了个干爷爷。
反正这种老狐狸人脉广,认个干爷爷,对女儿没什么坏处。
老狐狸也很乐意跟邵翡拉近关系。
几个人一起吃了顿认亲饭,胡经理也作陪,一起的还有张卫国的助理,是跟着过来签合同的,二十郎当岁,有点羞涩的年轻小伙子。
说是酒桌上不谈生意,可是绕来绕去,能叫人提起兴趣的,总归也只有那些事。
张卫国说起自己有个外省朋友,最近准备建个新的大型物流集散基地,就是选址还有些纠结不定。
邵翡喝了半杯酒,稍微有点上头,又看在圆圆的面子上,随口提了一句。
老头忽然就认真了,还特地找店老板要了张地图,叫邵翡帮他仔细分析分析。
“首选肯定是这里,”她指着一处入海口,“我记得去年这里刚成立了保税区,又是长江水运和沪宁铁路的交汇点,影响力直接辐射了这一大片地方。”
她的手指,在整个长江流域画了一个大圈:“这么好的位置,哪用得着多犹豫。”
张卫国手指点着下巴:“条件确实是没得话讲,可拿地的成本,也是这几个地方里最高的。”
“这里不还是一大片的农田嘛,”她又正正好,在位于出海口的那个位置点了两下,“土地资源充足,背靠天然的深水港,还是江海的门户,不用20年,这里的地块,大概就跟金子差不多了。”
以全国1/8000土地,创造了将近1.8万亿的GDP,占全国的1/76,这么一个未来富得流油的财富聚集之地,现在还只是被当地人嫌弃的河滩和乡下地方。
说实在的,要是有本钱,邵翡也很想在那边跑马圈块地,可惜,她现在手上这块地,都还没玩得转呢。
“当然,其他几个地方也不差,”她小小的打了个酒嗝,“现在各地的招商引资力度都很大,政策红利明显,只要能够把集散基地建起来,妥妥就是个聚宝盆。”
面对着地图,那种大江南北全是机会,可惜自己一个也拿不住的遗憾越发清晰地浮了上来。
不过也没多大关系,反正她总归能给圆圆挣下万贯家财,要不然,不是白亏了这重来一回的机会。
等到宴席过后,酒气下头,邵翡才反应过来,自己刚才放大话好像有点放得过头了。
奇了怪了,她记得自己明明酒量不差,怎么这么快就上脸上头了。
然后才想起来,锻炼酒量,那都是以后的事情了,她刚开始也喝不了多少,硬是逼着自己一边喝一边吐,才把酒量练起来。
不过重来一回,她应该不至于再像上次那样,苦熬自己的身体了。
当然,酒桌上学会的那一套还是很管用的。
男人们在酒席上,向来喜欢胡吹大气,谈古论今,她也是经历多了,不免沾上点陋习。
毕竟只有让自己像个老登,别的老登才更容易把你当自己人看。
张卫国似乎也是被吹懵了,跟着多喝了几杯酒,等到快走的时候,还胀红着脸,七扭八拐的对着邵翡竖大拇指:“老妹,哥跟你说,你……绝对是这个!相信哥的眼光,我这辈子,还没看错过人!”
果然是喝醉了,辈分都乱了。
邵翡脑子也是稀里糊涂,一个劲的拍着张卫国的肩膀:“哥,我信你,你的眼光绝对好,未来肯定也是个当亿万富翁的料。”
两个人对着天花乱坠的吹,还真有点哥俩好的架势,胡秀英拉着圆圆,在旁边看得哭笑不得。
邵老板也真挺有意思,平时温温柔柔,斯文得不得了,胡秀英本来以为,她在工地上那副喊打喊杀,嗓门比钢管都粗的形象已经够出乎意料了,没想到在酒桌上,还能和那么大的老板谈笑甚欢,越聊越投入,无论见识还是做派,半点不落下风。
要不人家怎么能当老板呢!
圆圆在旁边瞪着眼睛,忧心忡忡的看着醉醺醺的妈妈,胡秀英低头在孩子耳朵边上悄声说:“不用担心,姨姨刚才把你妈杯子里的酒换成白水了,她没喝多少。”
这事儿还是邵翡赴宴前,私底下特地交代过的,怕的就是喝得太多,说出什么不该说的话。
圆圆没听太懂,但到底安下心来。
到饭店门口,刚让酒店老板帮忙叫的出租车正好也到了,今年国内的出租车行业刚刚放开,就算是江州这个四线小城,也多了不少出租车。
就是价格偏贵,不是一般人消费得起的。
张卫国被助理扶上了车,刚一落座,就头往后一仰,呼呼大睡起来。
被夜风一吹,邵翡清醒不少,提前付了车费,交代助理一定安安全全把老板给送回家去,才让司机开车。
车开出去没多远,老狐狸就醒了,脸虽然还红着,但眼睛里,已经没有那种醉醺醺的感觉了。
“叔,这人还真挺有意思的。”助理说。
他其实是张卫国一个亲戚,跟着老头学做生意的。
“你要有那女人十分之一,我也不用操这么多心了,”张卫国扑扇了一下嘴里的酒气,又摇下车窗,终于觉得舒服一点,“你叔到底是老了,酒量大不如前了。”
“我看您倒还挺龙精虎猛的,不过叔,你刚才装醉做什么?又不是谈什么大不了的生意。”助理疑惑的问。
他跟在他叔身边一年多,自诩见过不少大场面,今天这桩生意,也就洒洒水啦。
张卫国哼笑一声:“就知道你刚才什么都没听懂,那个邵翡不简单,肚子里很有点江山,刚才说话也是说一半藏一半的,我这不是想跟她多套点话出来嘛。”
助理还是不解:“不就是那些套话嘛,以前酒桌上,我经常听您跟其他叔伯说这些,也没什么稀奇的。”
张卫国摇摇头:“算了,说了你也不懂。”
然后就闭起眼,继续闭目养神去了。
宴席过后,宾客尽欢,邵翡也终于松了口气。
顺利引进一个大股东,她身上的压力,也顺势减轻了不少。
新工厂的建设,也终于可以继续推进了。
就是女儿挨过来的时候,闻到妈妈身上的酒气,一脸严肃的皱起眉,很有点大人样子的说:“老师说了,酒是不好的东西,就算是大人,也不能多喝。”
邵翡笑起来,蹲下身子,揉了揉女儿的头发:“妈妈知道了,下次会注意,保证不喝这么多的酒了。”
圆圆这才满意的点点头,重新露出甜甜的笑,也不再嫌妈妈身上臭了,而是甜甜软软的,又给了一个甜蜜的亲亲。
就像解酒的蜜糖。
————
钱小花是从家里逃出来的。
再不逃,她就要被爹妈卖给一个傻子当媳妇了。
她不想嫁给个傻子,更不愿意像姐姐一样,滚在泥巴里过一辈子,人生的唯一价值,就是给她男人生个儿子。
“你能逃到哪里去?逃到哪里,女人不都是这么过一辈子。”姐姐说,嫁人不过几年,她原本俏丽的脸上,仿佛凝着永远滴不尽的苦汁。
钱小花自己也一脸茫然,不过外头再差,总也比嫁给个傻子强吧?
姐姐说归说,还是偷偷给妹妹塞了5块钱——这已经是她全部的积蓄了,这点钱,还是去卖草药的时候,她偷偷藏起来的。
要是被男人还有婆婆知道她私藏钱,肯定又是一顿逃不过的毒打。
大概她也希望妹妹能够逃出去,逃离这个鬼地方。
外面的日子再苦,总也苦不过这个穷山沟。
钱小花从家里偷了半块馍饼,还有一壶水,花了一天一夜,走了50多里,还迷了两次路,才终于走到隔壁镇上,然后坐两块钱的中巴车,到了县城。
这还是她第一次来县城。
这里没有很多山,也没有多少树,路很宽,而且平,三层四层的楼房随处可见。
城里的人,穿着打扮比村里体面得多,很多人甚至还有自行车——村里唯一一辆自行车属于村长,他平时还不怎么舍得骑。
她像一只慌乱的蛾子,从山里扑腾出来,却不知道该朝哪里飞。
有个慈眉善目的妇人主动过来跟她搭讪,问她是从哪里来的,出来是投奔亲戚,还是打工。
钱小花警惕地看着她,捂着破破烂烂的旧口袋,不说话。
姐姐说过,外头坏人很多,还有人专门把城里女人骗过来,卖进山里——她们村里就有这么一个女人,个子高挑,皮肤很白,可惜,很多年前就疯了,被关在猪圈里,身上臭得很。
她好不容易才逃出来,可不愿意再被卖回去。
那女人还想过来拉她,被钱小花一口咬了过去,山里的野丫头,牙齿尖得像野猪的獠牙,一口一条血肉。
妇人尖叫一声:“你个该死的疯丫头,不识好人心!”
旁边又围过来一个男人,个子不高,三角眼,想跟妇人一起制住她。
钱小花却一把就把那个男人推到地上,还踹了一脚。
踹得又准又狠,一点力气不留。
别看她精瘦,力气却很大,都是这些年做农活练出来的。
“倒霉催的,有好日子也过不了,一辈子当穷酸鬼去吧!”妇人把那个男人扶起来,两个人一起,一个捂着手,一个捂着下面,狼狈的跑了。
钱小花对着地上吐了口唾沫,咸滋滋的,很腥。
路边飘过来一阵香气,她不由自主看过去,肚子里发出一阵尖利的叫。
平时她其实很擅于忍饥挨饿,但昨天走了一天一夜的山路,到底是饿极了。
可她现在身上一共就剩了三块钱,还不知道今晚在哪里落脚。
面馆老板娘是个胖乎乎的中年女人,刚才站在店门口,看了一阵热闹,见钱小花转过头,就笑眯眯的朝她招了招手。
钱小花不动,老板娘笑:“不用怕,我是在这边正经开店的,不会骗你。”
这个乡下丫头才慢吞吞的挪过去,眼睛里依然满满都是警惕。
“吃碗面不吃?一块钱一碗,我给你多下点。”老板娘问。
钱小花捏了捏自己的旧口袋,迟疑的点点头。
她外表看起来虽然像只警惕的野豹子,可是等热腾腾的面条一端上来,就马上变成了一头贪婪的大猫,张着嘴,拱着脊背,狼吞虎咽的把面条往嘴里赶,一点不怕烫。
老板娘反而担心她噎着烫着了,一直喊慢点慢点,没人跟她抢。
稀里呼噜把面条吃下肚,钱小花把嘴一擦,脑袋一挺:“我没钱,给你做事抵行不?”
老板娘一下乐了:“小兔崽子,你这是想赖上我了?可惜我这店太小,用不着雇人,这样,我看你手脚挺利落,帮你指条路。”
钱小花眼睛炯炯的看着她,棕黑色的眸子很亮。
“你看到对面那个汽车站没有,你可以坐车去市里,那边机会多,我听说最近有个新开的厂子,要招很多女工,你可以去试一试。”
钱小花嘴角抿了抿:“车票钱要多少?”
老板娘又笑了:“两块钱,你身上钱够不够,要不够的话我借你,你下次回来记得还就行。”
她在车站附近开了这么多年的店,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但像小姑娘这种,还真的很少见。
像只闯进水泥森林的小兽,野性十足的,就是不知道,这份蛮劲能维持多久。
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吧。
刚才还想赖上自己的小丫头,却摇摇头,站起来,刚准备走,忽然又转过身,对着老板娘鞠了个躬,然后在吃得干干净净的碗边上,放了张一块钱的钞票。
“我以后不会回来了。”她说,然后就转身朝汽车站走了。
那钱旧趴趴的,还沾着油污,一看就是刚在车上找的。
老板娘忍不住对着那个精瘦的背影笑起来,手脚利落地把碗筷收进了后厨。
————
王喜是听表姑的介绍,才知道方圆厂招工的事。
她早年死了丈夫,一个人艰难拉扯着儿子长大,人到中年,又碰到厂里减员增效,就这么丢了工作。
儿子在读高中,她又一下没了收入,只能靠打点零工艰难为生,日子过得很辛苦。
方圆牌这个名字,她很早就听说过,据儿子说,班上的女生里很流行这个牌子,就是价格贵,要靠抢,很难买到。
她打零工的时候,还仿过方圆牌的头花,只不过人家正牌用的料好,做工也精致,不像她待的那个家庭作坊,料子差,做得也是东倒西歪,两边放在一起,不能说有点相似,只能说毫不相干。
没多久,那个手工作坊就倒闭了,据说是因为不但假冒方圆牌,卖得还贵,老板被人打到了家里,腿都断了一条。
她以前也想过去方圆牌做事,听说那边不但工资高,三五不时会发奖金,给钱还特别爽利,从不拖欠。
她在外面这半年,可是吃足了拖欠工资的苦。
可惜,那边人早就招满了,离开的少,想进的多,她想排上,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去了。
这次方圆牌招人,听说是在河边上建了一个很大的新厂,新设备新厂房,招的人也多。
王喜一听到这个消息,天还没亮就赶过来报名了,结果没想到,还有大把比她更早的,新厂门口的报名队伍,都已经排出一条长龙了。
她当时心就凉了半截,觉得这次,大概指望也不太大。
在队伍里排了快两个小时,才轮到她登记,登记完进去还有个面试,内容倒不难,就是按照领班的要求,攒一朵简单的珠花。
王喜以前干过这个,很容易就上手了,出来以后,莫名又多了一点信心。
厂里的老板还挺大方,每个人做的那朵珠花可以直接带走,可惜王喜家只有一个小子,要是个闺女,肯定欢喜。
她扭头看了一眼高高大大,簇新闪亮的厂房,觉得生活,或许又有了指望。
方圆厂什么都好,就是地方有点偏,从河堤下来,还要绕好远才能出到大马路上。
不过对本地人来说,这点路倒也算不上什么,她小时候在这边窜惯了,甚至还记得怎么抄小路出去,能比别人省十几分钟呢。
走着走着,王喜突然碰见个年轻姑娘,年纪大概跟自己儿子差不多,身上穿得破破烂烂的,到处东张西望,好像是迷路了。
说话的口音也很重,她听得半懂不懂,只知道肯定不是本市人,大概是从周边的乡下过来的。
比比划划半天,王喜才听懂,这人应该也是来报名招工的。
她又仔仔细细打量了一遍这姑娘。
还是个孩子呢,背着个破口袋,皮肤黝黑,身条精瘦,跟儿子学校里那些女生,像是两个世界的人。
虽然说是自己的竞争对手,王喜到底心软了,叹了口气,把这姑娘领到了正路上。
能不能成,还是看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