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第 7 章 ...

  •   她对自己的设定可不是让她融入这个世界的!

      秦朝如何对她而言无所谓,墨家如何也无所谓,甚至是生死对她而言也无所谓!

      她是谁啊?

      一个活了百年的女鬼。

      划去。

      一个活了百年依然不长智慧的女鬼,因为后世流行躺平,作为一个佛系的鬼魂,没有竞争压力,冥界的内卷也影响不到那么一条咸鱼。

      来到秦朝,找到让我传话的老大的转世,传一句话。

      只要能把话传到,就又可以躺平了。

      不能对儒家表现过多的在意,因为无所谓,设定中的她和儒家没有什么关系。

      给原身报仇,对,这个是她自己的身体,不是借尸还魂!

      这个要划重点!

      她叫墨锦,她叫墨锦,她叫墨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个世界没有秦锦!

      她今后只能是墨锦!

      她因为守孝营养不良导致灵魂离体,灵魂离体的瞬间想起来了自己的任务还没完成,还不能死,然后强迫自己回到了在人间的破身体。

      万幸,记忆没有再丢失。

      她一边养身体一边考虑怎么接触老大,奈何对封建等级制度没有明确的认知,献上去好多东西都没能激起老大转世的半点回忆,见老大失败。

      算了一下时间,反正老大还没开始求仙问道,不着急,就先自己慢慢玩着了。

      根据历史记录来看,就在今年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秦舞阳刺杀秦王未遂,秦王派王翦领兵攻燕,明年王翦才攻破燕都蓟。

      老大会被刺杀,没事,死不了,不说老大有百年假期在人间玩,就说历史记录的老大要被刺杀四次呢,这才第一次,没事,不着急。

      哪四次?

      第一次就是在今年超级有名的荆轲刺秦王。

      第二次高渐离击筑刺秦就在距离“荆轲刺秦王”风波不久。

      第三次张良买凶刺秦,在韩国灭亡后,老大东巡时

      第四次无名刺客袭击,距离前次遇刺仅过了两年。

      说起来,老大真是悲剧啊,做人好难啊,做皇帝更难,真不知道堂堂冥界一圣之下,亿万生灵之上的酆都大帝非要转世成人折腾什么?

      做神不好吗?

      干嘛非要为了成圣受那么大委屈啊!

      以后见了老大一定要解释清楚,不是墨锦不努力,实在是秦王太难见了啊。

      想着想着,秦,不对,是墨锦!

      墨锦就睡了过去,再次醒来天已大亮,墨锦没有做早饭,而是拿出钱和身份证准备出门去咸阳市集。

      作为一个来自未来的百年女鬼,怎么能对人间逛集市不感兴趣呢,之前只是在养身体。

      秦国人的身份证叫做“验”,由巴掌宽的杨木牌制成,上面篆刻有籍贯身份,如果出远门,还得有介绍信才行,叫做“传”,是由籍贯地所在的里正、亭长写的证明。

      墨家里位于咸阳西,距离咸阳城五六里左右,去咸阳西市不算出远门,用不着“传”。

      众所周知咸阳的设计有一大特色,那就是没有外郭城。

      那么什么是郭城。古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可见所谓郭城就是外城。

      相当于一个“回”字形。中间的小“口”是君主居住的皇城,外面的大“口”就是郭城,皇城和郭城中间居住的就是老百姓。

      《曹刿论战》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筑城郭的最大目的是为了防卫。

      然而从秦襄公建国开始,对外扩展领土一直是历任秦王的主要任务,正因如此,秦人根本没有修筑外郭城进行防御这个习惯。

      “赳赳老秦 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可以说秦人的宗旨就是“进攻、进攻、在进攻”。

      这一点可以从秦公历代祖坟也可有看得出来。

      战国时期两国交战,最爱掘坟挖尸、辱人祖坟,所以大都把墓葬修在城内。而秦人则不一样,一直把祖先的陵墓修在城外,这就是秦人的底气。

      事实秦人的判断是正确的,秦国采取攻势,气吞六国,把战场都放在六国的地皮上进行,六国雄兵从没有到咸阳周边,自然就用不着修城墙了,正应了一句古话“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由此可见秦人口中的咸阳城其实是君主居住的皇城,围城而聚,咸阳城往外扩散的建筑群都属咸阳。

      墨锦虽然这几个月一直宅在墨家里,没出去过,原来的锦可是去过咸阳西市,秦朝的集市和百姓一样都在咸阳城外围。

      并不是后世想象中那样,沿着一条街,两边满是摊位随便卖。

      而是一个封闭的场所,类似后世菜市场,外围还有市墙围着。

      市亭之内,高高竖起的旗杆,便是市旗,每日清晨,前来贸易的各路商贩,都在市门外等待,待市旗升起,才能依次入内。

      管理市场的官吏就在市亭处,所有来集市贸易的商贩,都要检查证件、货物,再盖个章,才能做买卖。

      进入市门后,整个市集上叫卖声不绝於耳,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各种粮食豆、麦、粟等粮食。

      还有卖耒、耜、耨、镰等农用器具的;有兜售漆器、陶器的,但大多数是日常器皿,鲜少做工精美的奢侈品。

      在集市游走的人,多数是平民,有提着竹篮、荆钗布裙的妇人;也有粗布短褐、衣上打了好几块补丁的士伍;还有嬉笑打闹,奔跑而过的孩童,一个个脸上脏兮兮的……

      往来交错,热闹非凡,然而却没有如墨锦一般闲逛的,大多数人来集市的都是有目的的,因为在秦国律法里,无事在道上游荡都是犯法,属于“将阳”罪。

      秦国法律之细,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秦国买东西,不必讨价还价!

      因为在秦国是有明确的,相当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

      秦国在《金布律》里规定了:集市买卖,应分别系木签标明价格;除非是小件物品每件值不到一钱的,不必系签……

      若是商家故意哄抬价格,欺骗买家,一旦坐实,就会被市掾吏狠狠罚款。

      而且在秦国,凡是超过一百钱以上的买卖,是要给契券的,正所谓“别契券者,所以为信也”。

      达成交易后,卖家要在木板上写下交易物品、价钱,然后锯成两半,买卖双方各持一半。

      万一钱数量不对,或是货物出了问题,就可以用它来当做凭证更换货物或打官司,当然,仅限当日,过期不算。

      商家所卖物品、钱财和券的数量对不上,也要受到集市官吏处罚。

      当然,若是别有用心者想以此行骗的话,可别忘了秦国独特的“诬告反坐”。

      秦国不管干啥都要写契券做证明:缴纳租赋税要写、粮食入仓要写、法官答问百姓疑惑要写、市场交易也要写……

      而且有律法强制执行,双方各执一份,已经成了心照不宣的习惯,但凡有超过一百钱交易的,连目不识丁的平民也会主动向店家讨要契券。

      不认识上面的字?

      不要紧,契券上那些长短不一的齿,代表了不同的数额,有万、千、百、什,一看就知道了。

      墨锦一路走来,在靠近一个出口处几家售卖生丝、布匹的摊位停了下来。

      这个时候还没有棉布,棉花是从宋元开始传入华夏,到明朝初期才在全国推广开来。

      这时候贩卖的布匹大多是麻布,丝绸很少,因为这时候的丝绸是能当钱用的。

      秦始皇没有统一货币之前,天下各国流行使用的货币都大不一样,晋国分裂出来的赵国韩国魏国依照旧例,还是喜欢使用形状像铲子一样的布币。

      齐国燕国还有北方的一些胡人喜欢使用刀币。

      南边的楚国地处荒僻,钱币也自成一体,流行使用像鬼脸一样的蚁鼻钱和郢爰金版。

      一种内圆外圆的圜钱流行在秦国和魏国之间,除此之外,秦国又自己单独使用外圆内方的秦半两。

      乱不乱?

      有人说,黄金总可以是通用货币吧?

      其实在秦朝的金,并不是我们认知中的纯金,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对开采和提纯技术自然也不如现代,和各国货币含量不一样相似,金的含量大多数是铜,而且含量不一。

      所以,相比较产量比较低的金而言,丝绸也是硬通货,可以当货币使用的。

      就在墨锦想挑选布料之时,身后却有人拍了拍墨锦的肩膀。

      “锦,你来集市为何部说一声,找人陪着?”

      墨锦扭头看向说话之人,只见一个二十多岁左右的男子皱着眉头似是不悦的看着她,墨锦认出来,这是墨家里的人,离她家不远的邻居,名叫路。

      “啊?出来还要和谁说吗?我父以前带我出来买东西的时候没说过啊。”或许是昨晚听了那个神秘人说的话,墨锦感觉有点怪异。

      “你还小,独自出来不好,大家会担心的。”路有些不耐,“若非我出来采购,听人说看见你,还不知道你偷偷跑出来了,你想买布匹,怎么不与人说,自己跑出来买,遇到危险怎么办?”

      “能有何危险,这是大秦,是咸阳,我最近一直有看锯子借我的秦律,有那么严......严谨的秦律,哪里有那么多危险?”墨锦反驳道。

      摊子前的商户也道:“对啊,对啊,咱们咸阳能有什么危险,你这小兄弟竟如此吓唬女郎?”

      然而,老天似乎喜欢打脸一般,路还没反驳,就听不远处市亭之外,有人在高呼:“有人落水了,快救人啊!”

      “公子,公子,快救救公子啊!”

      墨锦还未来得及尴尬,就看见路“嗖”的一下跑向声音传来的地方。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