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12、暮月朝朝 ...
-
《褚攸国政史》载:昌平三十三年,文邕帝萧策驾崩,其长兄遗腹子萧时安即位,改年号泰安。
泰安元年,摄政王崔横渠自请驻守西北,三年未归,直至东洲聊城被破,年迈的杨百睦将军举荐崔横渠掌帅令,他才重回大通城,挂帅出征。
聊城一战三年,不仅收复失地,更是将东洲附近岛屿匪患平息,崔横渠也因此战在褚攸国声名大噪,加上几年前为救被困俘虏甘愿只身入敌营一事传开,被百姓私下唤为“守护神”,民间也多有人为其立生祠敬香火。
在崔横渠率领大军班师回朝途中休整之时,一个老妇人抱着小孩突然从山上跑下来,一身狼狈。
询问之下才知,竟是东洲避难的百姓,此刻她并不知道战争已经结束,水匪也已消灭,只是见到军队,单纯地想请人去山上救自己的儿子儿媳。
崔横渠得知缘由后立马让人跟着老妇人上山救人,留下小孩儿在营地,崔横渠担心孩子饿着,又着人准备吃食茶水。
小孩儿似乎认生,只是小口小口地抿着糕点,也不说话。
军队里的人都是大老爷们,不会哄孩子,只能干坐着。
一炷香之后,上山的人终于回来,却是连着老妇人一块抬下山的。
原来军医找到那对夫妻时两人皆已身亡,身体都开始僵化,老妇人受不了打击,气一下没喘匀,突然人事不省。
傍晚时分,老妇人转醒,吵着闹着要感谢崔横渠,先是下跪拜谢救命之恩,随即说起这一路的经历。
他们本是东洲一处海边渔村的村民,世代居于此处,虽没有大富大贵,但也能安稳度日。
可从三年前开始,附近的无人岛突然被一群水匪占领,四处掠人夺物,他们邻近岛屿的村子首当其冲。虽说那是世代居住的村子,可生存都成了问题,还能如何。
商议之下,整个村子的人只能搬走,有些去投奔亲友,有些云游四海,而小女孩朝朝他们世代生于海边,一家老小从来没出过渔村,在外举目无亲,所以离开村子不久就被人骗了。
还好只是钱财有失,然祸不单行,在野外歇息一晚的朝朝爷爷着了风寒,没有钱医治,朝朝爹只能去镇上做工,每到深夜才能带回一些吃食和药材。
一家人在破庙将就几月,朝朝爷爷还是没能熬过去。朝朝爷爷死后,朝朝爹带着他们去附近的村里,打算在村上安家,原本是住了下来,可村里人排外,不太待见他们。
而这一家人就朝朝爹能挣些工钱,为了多拿些钱朝朝爹就省去回家的时间多做工。
家里没个男人到底是不方便,村里有人见他们家男人多日未回家,就在某天夜里闯进他们家要欺辱朝朝娘,被朝朝娘打着赶出门,对方却倒打一耙,所幸朝朝奶奶也是识大体的,一番撒泼耍赖,可算是等到朝朝爹回来,村里人这才安宁下来。
只是后来流言四起,朝朝娘也几次避着人抹泪,朝朝爹心疼,不得已一家人只好搬走。
这一番折腾,身上能用的盘缠就更少了,加上不识路,误入山林。夫妻俩担心采摘的食物有毒,就自己先吃试试,哪知就中了毒。
眼看着熬不住了,朝朝奶奶带着昭昭一路乱闯稀里糊涂地走下山,正好遇见班师回朝的军队。
奶奶接连痛失亲人,一边讲着一边抹泪,“多谢将军的救命之恩哪,老婆子就是担心我家那小孙女。”
“朝朝是在拂晓出生的,我家那口子读过点书,取作贺昔昭,说是昔年昭月之意,家里就这么一个孩子,老婆子我实在不放心,劳烦恩人以后能对朝朝多照拂一二。”
老妇人言语恳切,瞧着是道谢,可言语间又像在交代后事一般。
从这老妇人口中,崔横渠才明白这三年战争带来的痛苦并非战争停止就能轻松掠过的,那些在颠沛流离中死去的百姓本应一直过着平凡宁静的日子。
就像世代居住在海边渔村的贺昔昭一样,原本可以开心快乐地长大,却在刚会记事的年纪失去家人、风餐露宿、远离故土,最后死在无人知晓的异乡。
回屋的老妇人心疼地抱着贺昔昭,“朝朝,奶奶也要离开朝朝了,以后朝朝就是一个人了,朝朝以后要乖乖听话,要懂事,知道吗。”
贺昔昭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奶奶,你是像爹爹娘亲那样要和朝朝躲猫猫吗?”
“对,就是躲猫猫,等朝朝长大就能找到我们了。”
“哦,朝朝知道了。”怀里的孩子打个哈欠,浅浅的应声。
“朝朝,奶奶明天要是不理你,你就去找咱们的救命恩人,和他回家,要是恩人不肯,你就牢牢抱着他,那孩子心软,会带你回去的。”
老妇人见无人回应,低头一看,贺昔昭呼吸平稳,已经睡着了。
她轻轻地扶着贺昔昭躺下,拿起房间里的笔墨开始写信。
说是信,但实际说是字条更为恰当,毕竟上面只有寥寥几句,“劳烦将军能收留朝朝,百姓安居,不正是您这三年征战的目的吗。”
翌日一早,崔横渠不放心老妇人,去客房探望,却只有这张字条和使劲抱着他腿的贺昔昭。
崔横渠将三人厚葬,把朝朝爷爷的遗骨也迁移至此,“若是没有那些水匪,他们现在应是在海边晒网打渔吧,哪会像这般身死异处。”
跟随在侧的副将也顺势感叹两句,“是将军良善,他们如今在此也算是一家团聚了。”
老妇人若是没有留下那张字条,崔横渠原是打算将贺昔昭送给附近乡邻抚养,自己每年着人送些银钱就好。
可老妇人留下的那句话让崔横渠实在无法安心,最后还是决定将贺昔昭带回京都。
云卷云舒,日出日落。就这样,贺昔昭在摄政王府一待就是七年,她每日读书学习,而崔横渠大多时间都在外练兵或征战,府中无人管束,但贺昔昭依旧乖巧懂事,每日安心守在王府。
一切的改变发生在泰安十二年的年关。彼时萧时安病重,二皇子汉王趁机逼宫反叛,为救出年幼的太子,贺昔昭主动进宫,被汉王所擒,身受重刑。
这场有些儿戏的反叛在长公主萧时岚回京之后平息,年幼的太子萧联宗顺利即位,崔横渠因勤王有功,被封为摄政王辅政。
虽有辅政之名,但崔横渠不喜朝堂诡谲,始终在外练兵打仗。
自汉王逼宫后,崔横渠担心贺昔昭再出事,出门在外只要不危险,他都将贺昔昭带在身边。他没有想到,就是这很随意的决定,改变了贺昔昭的一生,也改变了褚攸国往后的朝局。
崔横渠后来说道,若没有汉王这一事,他会在萧时安病逝后依遗诏顺利将萧联宗送上帝位,他则顺理成章地留在京都成为辅政大臣。贺昔昭或许依旧生活在将军府的大院,永远跨不出京都的大门。
而谁都没想到,他们两人的命运在汉王这场谋逆里被彻底改变,崔横渠依旧手握兵权征伐沙场,贺昔昭走出京都繁华,从满目黄沙的大漠到纸醉金迷的江南,从饿殍满地的难民百姓到何不食肉糜的贪官污吏。
这六年的经历将贺昔昭彻底改变,而让人真正意识到她改变的是她高举萧策亲赐战刀、身后抬着棺椁踏进金銮殿之时。
事情要从萧联宗登基六年后说起。
元安六年,被多番击败的巴库勒尔族与晏国及东洲几个附属小国合谋,一同攻打褚攸国。毫不意外,崔横渠选择北上和巴库勒尔族对上,不承想,待崔横渠到达楚门关时,晏国和东洲几国的兵将都在此地,原来,他们的目标从来都是崔横渠。
贺昔昭得知崔横渠死讯时是在将军府后花园开满花的桂花树下,金桂飘香,她却丝毫没有欣赏的兴致。
旁人觉着贺昔昭定会惊慌失措哭哭啼啼,可她竟直接拿着摄政王金令进皇宫,求到长公主萧时岚的面前,“长公主,请让小女去接将军回家吧。”
“三岁那年,十五岁的将军身着战甲,将小女从纷乱的疆场带回;六年前的兵变,也是将军把小女救出天牢;小女能走出京都去见识褚攸国的万事万物还是因着将军,”贺昔昭说着就提起裙摆伏地跪下,“将军于小女之恩,小女难以报答,恳请长公主让小女多送将军一程。”
萧时岚深陷失子之痛,面上倒不见波澜,她轻声回道:“好,本宫应下你这请求,让秦三姑娘带上你,尽快出发。”
贺昔昭和秦三姑娘日夜兼程,仅用一天一夜就到楚门关外,赶在太阳下山之前进了大营。
她们到大营之时是崔横渠的副将季朗风前来迎接的,瞧着一脸疲惫。问及崔横渠死因,季朗风马上有了几分精神,“将军是被朝中叛臣害死的,我军中所有部署皆被破,将军因此中计,身受重伤,孤立无援。”说到最后,季朗风泣不成声。
秦三姑娘听到此话不免想起败落的秦家,崔横渠如今之死和当年她父兄之死实在太过相似:都是周边列国一同进攻,都是被朝臣算计,都是孤立无援之下身死,都是和巴库勒尔族之战,最关键的是其中的推手都有庄家的人。
秦家父兄当年是庄向柳说秦家军战败秦延戈有通敌之嫌,逼着年迈多病的秦老将军再上战场,最后父子俩战死沙场。这次是崔横渠本想去晏国边界御敌,是庄贺云说崔横渠在西北征战多次,如今朝中大将,唯有他熟知西北。
秦三姑娘将自己的猜测告诉贺昔昭,贺昔昭想到之前军中粮草军饷克扣等问题崔横渠查到有指向庄贺云的证据。两人决疑不定时,季朗风带着崔横渠留下的东西找到她们,三人在夜幕下商量过什么暂时无从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