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民国时期的铁路(二)三个等级的车厢 ...
-
民国时列车都分有等级,通常分为一等车、二等车、三等车。三个等次的车乘坐体验差距极大。
首先说明一下,民国时期车票上没有座位号,也就是说上去了全是抢座位。
搜到民国时期三等车车票的样子:上面是竖着的繁体字,一共三列,车票右侧写着“中华民国国有铁路北宁线”;中间一列上面横着的两字“锦县”下面一个“至”再下面是“秦皇岛”,接下去是 “三等”和“三元零五分”;左侧写的是“当日可用过期作废”及“不准转借他人”。没有车厢号和座位号。
《火车上的民国》一书中有一段朱自清乘火车的描述:“1925年,在杭州工作的朱自清到上海拜望叶圣陶等友人。几天之后,朱自清乘火车返回杭州。老友相别,自然有几分不舍。在火车站,大家正在依依惜别,不知道谁说了一句很扫兴的话——“早点去占个座位吧”。朱自清听罢,“转身径去,头也不回”,向车厢走去。”
大文豪对抢位置的态度也是很人间真实了。
当然,实在要订位置也不是不能,额外付钱就行了。
民国时期乘三等车火车站和列车上的工作人员会很看不起,态度极差,有的列车员还会羞辱人。甚至火车站里为旅客搬运行李的脚夫也看不起,有三等车旅客上前求助,他们往往不理不睬,敷衍应对。
梁实秋讲过一个段子:夜间查票的时候,查票员怕吵醒乘客,在头等车上一般是轻声细语。到了二等车,嗓门就提高了一些。到了三等车,不光大吼大叫,而且会粗暴地推醒乘客。
此外乘三等车的没有候车室、卧铺,不能进餐车。
1930年,铁道部曾特意下发通知,规定车上工作人员不得对三等车乘客“越理冫夌辱”,否则将予以严厉处罚。
三等车上是木头椅子,硬板,人挤、肮脏、空间极为逼仄。到了晚上,灯暗、人多,没法看书报,也没法睡觉,民国人说晚上坐三等车简直就是旅行地狱。而且看民国时期三等车厢的照片,车外挂着人,车顶上也都是人。大家可以参考网上广为流传的印度火车乘车的样子。
在客车排列上,三等车一般紧挨着火车头,其次是二等车,最后是头等车。因为离火车头越近,震动越厉害。而且离火车头越近,火车煤灰飘得越多,弄得灰头土脸。俞平伯曾说过,坐三等车到站第一件事情就是抖一抖身上的煤灰。不过,到了寒冬,客车排列又会反过来,头等车最靠近机车,二等、三等随后。因为火车暖气里的热水都是从锅炉流出来的,离机车越近,暖气越热。
三等车购票的地方也非常挤,有人感叹:“上了火车站,若是时间匆促了些,你想挤上去买一张票,至少要抱了头破血流的大决心,方能买得到。假使你是一个孕妇,或者抱了一个襁褓婴儿,除了求哪一位仗义的好汉代你买,别无他法。”梁实秋也说:“买票的时候,气力稍微虚弱一点的人,就许有性命之虞。”而民国报纸上也刊登过售票处挤伤老妪的事件。
李子明总结为啥买民国买票这么无序。其中,客观原因主要有三点:人多、窗口少、售票时间紧。当时车票只在开车前两小时内发售,不预售车票。即便有的大火车站售票窗口的数目并不少,如上海北站有22个售票口,但实行的是分开售票,规定某窗口只出售某几站之间的票,某窗口只出售三等票。有的旅客不识字,有的旅客不知道自己到达的车站处于哪些车站之间,他们只能穿梭于各个窗口,来回打听,导致车站售票无序。
而且那时候似乎没有排队的概念,1929年《生活》周刊曾发文,提倡国人树立“排队”的意识。编辑还特地加了句按语解释什么叫排队:“‘Lineup’……此二字似可译为‘排队’,即人多之处,依先后排成一队,鱼贯而行,或立者等候。”
而二等车厢的情况就好多了。
首先是二等和一等都有专门的售票窗口,排队的人一般很少。
郁达夫《还乡记》里写,有一次他乘车从上海到杭州,身上只带了十块钱,打算买张三等票。他急匆匆跑到火车站,发现排队买票的人实在是多。这时他突然看到有个窗口人很少,赶紧冲过去买了张票。他以为捡了个大便宜,等到上车才发现,自己买到的原来是张二等车票。
前面讲三等车椅子是硬板,那二等车就是软垫椅,而且空间也要宽敞一些。而且除了单纯的座车,还有附带卧铺功能的座车。后者白天是座位,晚上长椅为下铺,靠背支起当上铺。
有对二等车厢卧铺的描述:二等车,车上每四人一室,左右各两床,分上下两层,有寝具,电灯,电扇,设备甚周到,较京奉头等车无逊色。车上备有西餐,菜皆适口。感觉有点像现在的软卧。
但和一等车或者说头等车厢相比,二等车厢的乘客还是会被看不起。
列车工作人员对一等车厢乘客满脸笑容,对二、三等车厢的乘客却板着一张脸。当时在火车上喝水要给“茶房”(车上送水的服务人员)小账。梁实秋的小品文《小账》写道,当时坐二三等车的人,给了“小账”之后,茶房还不满意,嘟嘟囔囔想多要点。但是在头等车上一般是给多少就老老实实接着,从不敢说闲话。
这种差别待遇的原因之一是火车上的工作人员不知道头等车厢坐的是什么人,不敢胡来。
一、二、三等车厢票价相差也很悬殊。民国铁路客运票价一般实行两种价率,一种是“一二四制”,一种是“一二三制”。前者二等车车票是三等车的二倍,头等车车票是三等车的四倍;第二种价率,二等车车票是三等车的二倍,头等车车票是三等车的三倍。比如一份1927年的沪宁铁路客票价目表上,从南京到上海,三等车票价2.5元,二等车票价5元,头等车票价10元,这是“一二四制。
如果要乘坐一、二等车厢的卧铺,还要加钱,按睡一晚多少钱来累积。如头等卧车上铺每晚3.5元、下铺4.5元,二等卧车上铺2.5、下铺3元。按平汉铁路(卢沟桥、郑州至汉口)需要经过两个晚上来计算,平汉铁路五种车厢的票价分别是:头等卧车下铺63元、上铺61元,二等卧车下铺42元、上铺41元,头等座车54元,二等座车36元,三等座车18元。
在1927年,10元钱已经是一个中下层家庭一个月的生活开支了。
既然一等车厢收费这么贵,那环境肯定没得说,服务也好。叶圣陶的童话《含羞草》形容头等车的舒适:“椅子是鹅绒铺的,你一坐下去,周身密贴,软绵绵地,把你托住了。”车厢里设备华丽,座位宽大,地下铺有地毯,化妆室、卫生间等一应俱全。
在网上看到民国时期一等车厢的图片,感觉比现在动车的商务车厢豪华多了。
此外还有专门的豪华专列。
京沪线豪华专列,是英国人经营,时速可达每小时一百一十公里,只有一等和二等车厢。它的二等车厢是真皮座椅,有漂亮的餐车,配备了西式的吧台。一等车厢则是豪华的可以转动的真皮座椅,空间也非常宽敞,和现在飞机头等舱感觉差不多。一等车厢的卧铺上还有席梦思。此外还有专车会客室,用灰色大理石做成的桌面,坚固又典雅,有意大利的风味。整个专列布置完全西化,整洁雅致。而服务人员有外籍管家、行李员、大厨和服务生等提供全方位贴心服务,此外还有荷枪实弹的武装保镖人员。
有保镖是因为豪华专列曾经发生过劫案。1923年5月6日清晨,在山东省临城境内,南京浦口开往天津的蓝钢列车被劫掠,车中百余中外乘客沦为劫匪手中肉票,其中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乘客近40名。此次劫案震惊中外,最后事件以土匪收到赎金,并被收编成正规军而告终。此后武装保镖在当时的豪华列车上逐渐成了标准配备。
民国火车速度慢,票价高,但是还是有一些优惠政策。比如说民国学生坐火车,拿着学生证以及学校开具的介绍信,可以半价买票;儿童坐火车,一般按照年龄而不是身高来定价,“未满四岁者免费,已满四岁未满十二岁者半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