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另类的烙印 ...
-
小菊十三岁将要升初中的时候,和母亲和奶奶一起被父亲接到岛城居住。从此,她成了岛城人。
父亲在八十年代初顶替爷爷在岛城铸造机械厂就业。爷爷在一次工厂事故中死亡,按政策,一直在乡下务农的父亲老铁在铸造机械厂成了一名翻砂工。后来,厂子了还给他分配了宿舍。宿舍在城区的大洼路,是一大一小两间房。房子虽然老旧,但足够一家四口居住。于是,老铁就把老婆孩子和母亲接来。
那时候,户籍制度是子女随母亲,小菊虽然进城了,但她仍然是农村户口。按照户籍制度,小菊不能进入岛城普通中学就读。
那时候,进入岛城务工的单职工或是“农民工”越来越多,政府为解决他们的孩子就学问题,创办了“农民工子弟学校”,分别叫“新兴小学”、“新兴中学”。进城后的小菊很顺利的进入“新兴中学”读书。新兴中学就在大洼路附近,那里也是农民工聚集的地方。
入学那天,父母和奶奶都出动了,他们一起送小菊去学校。
学校是一座废弃的街道工厂改造的,两层小楼,每层有十几间教室。院落只有两个篮球场大,围着两个篮球架画着两条跑道。靠着教室那边有一个小小的台子,台子前面有一个高高的旗杆,旗杆上悬挂着国旗。总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一进学校大门,迎面的照壁上八个大字非常醒目:知恩感恩,报效祖国。
一看见这些大字,父亲就轻轻的抚摸小菊的头发,对她严肃郑重的说:“是要知恩感恩,没有政府,我们一家就不会来到岛城。没有政府,你也不会在岛城上学。菊啊,要好好上学啊,长大了报效国家。”
小菊也很严肃很郑重的点头。
后来,上了一年学的小菊,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像其他同学一样,她会在书包里悄悄放一件上衣。每当放学出校门时,她会把印有“新兴中学”字样的校服上衣脱下来,把书包里的上衣换上。
小菊已经知道,那件校服的字样,给她打上了另类的烙印。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社会上出现各种标签。这些标签有的极具妒忌型的,比如,“富二代”,有的极具侮辱性的,比如“农民工”。
社会舆论对这些标签也很有倾向性,似乎很有正义感。但人们读到这些报道,总觉得味道不对。
毋庸置疑,对“富二代”似乎都是负面的。比如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某市公安交警采取集中行动,严厉打击“富二代”飙车行为,行动当天查获违法豪车十几台,这些车辆包括宾利、法拉利、玛莎拉蒂、迈巴赫、兰博基尼等… …。这是报道“打击”?还是替“富二代”炫富?
同样毋庸置疑,对“农民工”似乎都是正面的。比如,某某领导冒着酷暑去某某工地看望奋战在某某重点工程第一线的“农民工”,带去了冰爽的酸梅汤和大雪糕,“农民工”感动的掉泪… …。“酸梅汤”?岛城人早就不喝那玩意了。“流泪”?吃一只大雪糕就感动的流泪?农民兄弟没吃过大雪糕?
无疑,“农民工”的标签,也把这些醇厚的人打上了另类的烙印。
后来,不仅小菊有“农民工子弟”的标签,父亲还有了“下岗职工”的标签,母亲也有了“小卖部”的标签。
这些标签渐渐的给小菊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
小小的小菊,并不知道这些心理阴影给她的成长造成怎么样的伤害。
小小的小菊,并不知道人口流动、就工入学是作为人生来具有的权力!
小小的小菊,不知道拥有这些生来具有的权力是不需要感恩的!
心理强大或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会说,造成这些心理阴影的是小菊们自己,你应该知道这就是生活,是你应该承受的生活本身。
可生活的残酷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时时处处提醒你,你是这个城市的另类。
在小菊刚刚入学的时候,本来高高兴兴穿着整齐的校服上学放学的她,会被突如其来的鄙视打击的无地自容。
时不时的,总有一些也穿着和小菊同样质地校服的孩子,同样走在路上去上学放学的孩子,会放肆的向她吹口哨。有的坏孩子会时不时的大喊一声:老巴子。
“老巴子”是那个年代岛城羞辱乡下人的俗语。
骂人的孩子为什么这么理直气壮?因为他的校服上印有“第某中学”!显然,他是这个城市响当当的城里人,似乎他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
被骂的小菊何罪之有?就是因为她穿的校服印有“新兴中学”!
不仅如此,还有些善人善举,也在暗暗的提醒着小菊。
新兴中学时不时会在小小的操场上举行捐赠仪式,仪式隆重而热烈。其实捐赠的东西无非就是方便面和矿泉水之类的。
坐在下面鼓掌的小菊觉得又失望又可笑。妈妈的小卖部充斥着方便面和矿泉水。她现在见了方便面就有想吐的感觉。每次放学回家,母亲会顺手递给她一瓶可口可乐,她觉得喝矿泉水无疑于喝白开水。
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私企老板的捐款仪式。
新兴中学一直没有暖气,每到冬天是学生最遭罪的时候。学校申请过无数次要求安装暖气,但都像石沉大海一样。这位私企老板听说后,马上提出捐款十万,用于安装改造暖气设施。
学校欢欣鼓舞,主管部门非常重视。
私企老板要求各大媒体采访报道,主管部门欣然答应。
校长安排学校里个子最高、长的最漂亮的小菊接受采访,并千叮咛万嘱咐的告诉她,一定要把事先准备好的采访稿背熟,不能给学校丢脸。
小菊兴奋的脸都红了,跃跃欲试的样子。
私企老板姓张,五短身材,声音洪亮。他在仪式上声嘶力竭的痛批“农民工”这个词,强烈呼吁把进城务工的农民兄弟称呼为“新市民”!
后来,“新市民”这个称呼还真兴了一阵。
仪式过后是吃蛋糕。
回到教室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每人拿着一个塑料小碟和叉子,傻傻的等着。参加仪式的私企代表、主管机关的领导负责切蛋糕,他们把一块块蛋糕小心的放在学生们的小碟上,然后慈祥的看着他们吃。等学生咽下一口后,他们会问:好不好吃啊?
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的说:“我们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蛋糕。”
令小菊十分尴尬的是,张姓老板竟然叉着一块蛋糕往她嘴里送。
老师们见状赶紧嘱咐:快接着,快接着。
毫无准备的小菊只好倾下身体,张口接着那块蛋糕。
身子还不如小菊高的张老板拍了拍小菊的肩膀问:“好不好吃啊?”
小菊实在不想回答老师教过的“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蛋糕”,她装作正在下咽的模样,脸色通红的点了点头。
众人鼓掌,记者录像。
随后,漂亮的小菊穿着校服接受采访,她熟练的回答记者的提问,主题无非是知恩感恩之类的。
突然,记者提了一个她没有准备的问题:“你觉得新市民这个称呼是不是代表了你们的心声?”
站在一旁的校长怕出差错,马上接过话来:“我在这个学校三年了,我最能体会学生们的心态… …”
小菊见校长说的头头是道,只好频频点头。
其实,她想回答的是:如果给我们办了户口,就无所谓新市民老市民了。
得亏校长把话题接过去了。如果小菊照直回答的话,就没有后来的她了。因为这样的回答如果报道的话,等于给政府施加压力了。
后来,小菊上了电视。
后来,小菊不断出席有关“新市民”的活动,不断接受采访。
后来,小菊作为“新市民子弟”被评为岛城中学生十大新闻人物。
小菊在不断受益于“新市民”称呼的同时,心里却越来越别扭。这些荣誉给予她的还是另类的提醒。
你再优秀,你也是背着另类的标签。
人们的眼光没有了鄙视,但却充满着可惜和同情。
“农民工”和“新市民”只是标签换了而已,你还是另类。
小菊觉得她不需要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