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祸福相依 ...
-
又到了晚饭时间,这是一家人最开心的时候。
小菊早早的把折叠饭桌打开,她站在饭桌前,几乎全身趴在饭桌上写作业。老铁一边斟着啤酒,一边看着电视。偶尔扭头看着女儿那个别扭样,就过来把她摁在凳子上。小菊坐了一会就又站起来,老铁就又过来摁她,她就又坐下。这样反复的动作来回好几次。两人都不说话,像是在演哑剧。
奶奶在做饭,妈妈给她打下手。偶尔有来小卖部买东西的,妈妈会赶紧跑过去照顾生意。卖完东西,又赶紧回来洗菜、剥葱、捣蒜。两人一边做饭一边唠嗑。一周的话题也是不断重复,虽然没有新意但却永远谈兴盎然。
饭菜端上桌来的时候,小菊已经拿着筷子在等了,她一边用牙咬着筷子,一边饶有兴趣的看着父亲把啤酒换成白酒。父亲总是在倒酒之前,先喝一大口,然后才把眼前的茶杯倒满。母亲怕他喝多了,晚上只允许他喝一茶杯。小菊看见父亲的小伎俩就偷偷发笑。在妈妈端菜进来的时候,故意咳嗽一声,见妈妈狐疑的表情,又故作镇定。父亲在母亲转身的时候,向她伸出大拇指。
奶奶总是最后一个上桌,总是端着她自己用菜头菜根腌制的小菜。
原来在老家的时候,中饭晚饭都是一个菜,不是炖土豆就是炖萝卜,或者是炖白菜,很少有肉,油水也不多。来岛城后,每顿饭至少有俩菜,一荤一素。一周还能吃上一次炖排骨或者炖鸡翅,小海鲜在岛城很便宜,一周也能吃上两三次。
老铁滋溜滋溜的喝着小酒,小菊边吃饭边看电视,奶奶和妈妈边吃边聊,还不忘给小菊夹菜,小菊把不愿吃的肥肉、鸡皮等咬下来,往父亲碗里扔,父亲总是夸张的咂嘴,然后再抿一口小酒。
一家人一副幸福的模样。
其实,老铁将一家人接来之后,不比岛城普通人的生活差。在大洼路上,在这个城里人乡下人混居的地方,他们一家的生活属于中等偏上的。
老铁八一年进厂,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的工龄了。加上翻砂工的岗位算是重体力劳动加污染,各种补贴比较多,所以,他的收入在当时的工人一族算是高的。
小菊母亲是个闲不住的人。在老家的时候,地里的庄稼活几乎全凭她一个人。知道要举家搬到岛城,她就开始担心以后的生活。在来岛城的路上,她就嚷嚷着找活,甚至愿意去扫大街。老铁觉得行,就求他的铁哥们老万帮忙安排。
老万只比老铁小几个月,虽然父亲是政府的大官,但他为人低调,心地善良,又是个热心肠,工友们凡是遇到大事,比如孩子升学、就业,比如老婆换工作,比如换房子等,都愿意找他商量和帮忙。所以,大家都认为他是厂子里的能人,甚至觉得他比厂长还能。他是省立工学院的大学生,毕业后就在铸造机械厂翻砂车间干技术员,后来成了车间主任。再后来厂子倒闭了,他就开始经商,再后来成为岛城著名的企业家。这是后话。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老万和老铁成了铁哥们。
家在农村、一个人在岛城工作的老铁能分上房子,享受最后一批福利分房政策,全凭老万倾力帮忙。
老铁老实木纳,没有什么大主意,大事小事都跟老万商量,大事小事都听他的,甚至大事小事都由他帮忙。
老铁举家搬迁这天,老万也来了。不仅来了,而且还带来一个黑白电视机。他跟奶奶说,大娘啊,这是俺家倒下来的,别嫌弃啊。
奶奶说,哪能啊,俺一辈子没看过这玩意。俺村里没有人家有这玩意。
老万张罗完安置家具等事,就出去买了一只烧鸡、一斤炸鱼、一斤五香豆腐、俩炖猪蹄和两瓶白酒。回到老铁家后,他也拿自己不当外人,吩咐老铁老婆说,嫂子做俩青菜,咱也得温温锅。
喝酒期间,老铁让小菊拜老万干爹。小菊虽然害羞扭捏,见万叔叔和蔼可亲,又对自己家那么好,就满脸通红叫了声干爹。
老万马上拿出五十钱递给小菊,小菊满脸惊骇的摇手。奶奶和妈妈也都说,这哪行?这哪行?
父亲却有点得意的说:“菊啊,我和你干爹比亲兄弟还亲。你拜干爹,你干爹就该给你改口费。拿着吧。”
小菊这才收下,这是她第一次见到和收到一张面值五十块的钱。
那时候,五十块钱也是大钱。
老铁趁着高兴,就又请求老万给自己的老婆找个活干。说是哪怕是打扫卫生也可以。并说,你嫂子在老家的时候整天下地干活,身体皮实,什么活也能干得了。
老万没吭声。他站起来在大小两个房间来回走了三四圈,又抬头看了看天花板。然后,又坐下来,跟老铁碰杯。
老铁满脸诧异的举起杯来,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老万把酒干了后说:“大哥,我给你出个主意,保证行。嫂子不用出大力,也不用风吹雨晒的,还能多挣钱。”
老铁知道他鬼点子多,用期待的声调催他快说。
老万说,把沿街的小房间改造成小卖部,在大房间打一个吊铺,这样既解决了住的问题,又解决了吃的问题。
老铁还是有点担心,问:“能行?”
老万坚定的说:“保证行。”
还是老万张罗,他在车间找了几个工友,不到一天的功夫,就把大房间的吊铺搭好,也把小卖部改造完。随后几天,老万又帮着找货上货,小卖部说开就开起来了。
那时候,岛城的小卖部并不多,好多人看不上眼。其实,当时的岛城各行各业都方兴未艾,是个买卖就挣钱,甚至比上班挣的还多。
小卖部的生意越来越好,上货的次数越来越多。老铁就用多年的积蓄买了一辆摩托车,在厂里工友的帮助下,又在摩托车后座上焊了一个铁架子,这样上货问题顺利解决。
老铁平时骑着摩托上下班,工余时间去上货,忙并快乐着。
那时候,在大洼路上,在铸造机械厂,上下班骑摩托的屈指可数。
老铁一家人已经提前解决了温饱问题,直奔小康而去。
老铁喝的晕乎乎的时候经常遐想。
回想起在老家务农的日子,那可真叫苦啊。
老铁的老家在沂蒙山区,他所在的村庄,是整个县、整个地区甚至全省最穷的地方。人多地少,土地贫瘠,一年劳作下来,打下的粮食刚够自己一家吃的。那里的人,长年累月的吃玉米地瓜,过年才能吃上白面馒头,过生日才能吃上白面面条。老铁家在村里算是富裕的,得亏父亲在岛城上班,隔一段时间父亲会寄钱回家,否则,那种日子真是没法熬啊。
老铁想起现在过的好日子,会不由自主的得意起来。父亲在岛城上班二十年了,也没有把全家接过来,而他做到了。不仅做到了,而且日子过的比岛城人还红火。得意之余,他开始计算,如果父亲正常退休的话,应该在九九年,到那时,他老铁就四十岁了,无论按政策还是按年龄,他都不可能顶替父亲就业了。也就意味着,他会在沂蒙山区那个贫穷的山村呆一辈子。
想到这,他吓出了一身冷汗。
现在的他,说什么也不可想象再过那样的苦日子。
“得亏父亲工伤死去的早… …”
刚想到这,他马上惊醒起来,真想抽自己一个耳光。
哪有想自己父亲早死的?!
但这是事实。当一家人得到老铁父亲去世的消息,感觉天塌下来了。但没想到的是,命运就这么奇妙的发生了逆转。
老铁没什么文化,他当然不知道老子的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不可能体会这句名言所揭示的哲理。
很可惜的是,现代人把“祸福相依”的哲理人为的淡化了。从小到大受到洗脑的教育莫过于喜欢“福”而忌讳“祸”。大多数人最喜欢的词是“幸福”,而把“灾祸”当成不吉利的“诡词”,三缄其口,讳莫如深。
更有甚者,很多不明哲理的人,把“祸”异化成“事”。什么“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什么“有事自己扛”,等等。于是,“扛事”、“瞒事”竟然成为美德?!殊不知,这样的洗脑结果就是:没有忧患意识,遇事自不量力。
许多人在这样的教育下深受其害。
小菊就是其中一个。
灾祸的总是突如其来的,让人防不胜防。
小菊一家幸福生活还不到两年,奶奶查出了食道癌。
最早发现奶奶病了的还是小菊。
小菊和奶奶一起住在吊铺上,每天祖孙俩都是乐呵呵的先聊半天才睡觉。高兴的时候,奶奶会唱起沂蒙山小调,唱起早年的革命歌曲。后来,小菊发现奶奶的话越来越少,肚子里经常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再后来,奶奶要小菊陪她去街上公共厕所的次数越来越多,而且去了不是方便而是呕吐。
她发现异常后,偷偷的告诉了父母。
老铁两口子这才感觉到不得劲。他们忽然到意识到,奶奶的吃饭习惯已经悄悄的变了。不知道从哪天起,她很少吃肉了。不知从哪天起,她要把馒头泡在稀饭里吃了。有一次,小菊还问,奶奶,馒头泡稀饭黏糊糊的多难吃啊。奶奶自嘲的说,奶奶老了,嗓子眼细了。
想到这,老铁夫妻俩这才大惊失色。他们意识到了,奶奶早就病了,只是她在忍着。也许病情已经很严重了。
其实,奶奶在来岛城的时候就感觉到自己病了,但她不想破坏一家人幸福生活的氛围,所以她一直忍着。
老铁马上叫来老万。
老万二话没说,就挥手决定:去医院。
奶奶说什么也不去。她说,老家人都是在家挨着,哪有去医院的?那得花多少钱啊?
好说歹说,连劝带拽的,才把奶奶送去医院。不几天,检查结果出来了,食道癌晚期,必须立即手术。
奶奶做了两次手术,住了一年的医院,总共花掉了十几万。
在小菊就要上高中的时候,奶奶去世了。
老铁家一贫如洗,还欠下一屁股债。
祸福相依,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