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4、“旅游” ...

  •   一日午饭过后,姬昌浩特地来“从谷供销社”看望刘珍珠。闲聊之中,他概括地介绍了儿子姬从文的近况:姬从文还是在经营“超市”,起初在金牛街开的商店,现在,由他的岳母娘料理着,货物由姬从文采购,经济进出账由姬从文管着。姬从文自己则跑到省城搞起了一个有着五处小门面的“超市连锁公司”,请的人都是他爱人娘家的亲人。“连锁公司”的货物由姬从文统一采购,经济进出账由姬从文统管着。除他夫妇俩外,所有从业人员按绩效拿工资。东西被盗要扣工资。其他经验,姬昌浩不清楚。姬从文经商的具体效益,姬昌浩也不清楚,只知道姬从文赚了钱,开“连锁公司”的钱都是赚的,没借钱。
      当时,顺喜在场。待姬昌浩离开后,她望刘珍珠说道:“伊,我们也到省城开商店吧。”
      “你莫‘见人屙屎喉咙痒’。” 刘珍珠一本正经的说。“前人是说各人的财运不同。财运来了,钱赶你,不论做么生意都发财;财运走了,你赶钱,不论做么生意都亏本。”顺喜觉得在理,就不再说这方面的事。
      这天晚上临睡觉,刘珍珠望着姬荣华的面孔,絮絮细语:
      “你爷,过两天,我们是不是将鸡、猪、牛委托加犁哥帮忙料理几天,自己约了昌浩夫妇去从文那里走动走动。”
      于是,俩老有了交头接耳式的专题讨论——
      去从文那里走动,有这个必要吗?
      昌浩说从文不光是在金牛街开了商店,而且,还到省城租了五处门面,成立了一个超市连锁公司。事业发展,如此迅速,必定有经验可供借鉴。
      我不光想到过借鉴从文搞连锁公司的经验,还想到过让你们也到省城经商,只是,定不下决心。因为,我既想到让你们到省城经商就等于我与你分居了这是相当痛苦的事情,而且还想到如果能够借鉴经验,那么,昌浩夫妇俩也开超市类连锁公司去了。
      “分居”的想法是瞎想,只要经商的事发达你不当这村民组长而是当超市连锁公司的经理我俩分居的事就不成立;经商的事不发达我不去帮他们也就不存在分居的事情。不能够借鉴经验的想法是比较合理。即使借鉴经验不能够如愿以偿,去一趟省城就算旅游总该可以吧,

      “旅游”,有针对性地偶尔走动一下,没问题,但要防微杜渐,要知道毛风细雨湿衣裳,要避免忘记艰苦奋斗而好逸恶劳成性从而发展为“爱旅游者”。大致上讲,“吃、喝、玩、乐”是成套的,一般来说,“爱游玩者”也爱吃喝与享乐,不珍惜钱财,不聚集钱财,今日有酒今日醉,不管来世人生,即使当初拥有金山银山,现成的钱多得用不完,最终只落得吃在嘴上、穿在身上,穷困潦倒!
      你爷!不管么事,你都要拿来“上纲上线”,这“□□”中遗留下来的毛病,么样老是改不了呢!不管怎么说,我这老婆子辛辛苦苦几十年,还没出过四角门;黄土已经掩到颈上了,不存在“毛风细雨湿衣裳”的可能了。明日出去放松放松一段日子以来紧张的心情,开开眼界,见见世面,还是有必要吧?本来,15年前筢松毛的时候,我就表达过“到省城一遊”的愿望。总不至于一定要在这件事情上“遗憾终生”吧!
      “到省城一遊”,你已经等待五六千个昼夜,差不多是“千年等一回”!我姬荣华有责任呀,明天就带你到省城走一趟,圆了“旅游”梦想!
      略停,姬荣华又说:于一定程度或者范围上讲,当今的“旅游热”,本是批判“守财奴”而鼓励“消费”的产物,这就把“旅游”的意义,局限在单纯的“经济”范畴内了。要是单纯的从“经济”角度来衡量“旅游”,则可以说:“但凡旅游,皆无功利。要论功利就不必旅游。”可不是吗,旅游回归后,还得面对以前的生活,或者说生活还得如以前一样过——姑且不谈是否遭遇并且首当其冲于类似《尼罗河上的惨案》事件——疾病缠身不因为“旅游”的“激动”而变得身体健康;贫困不因为“旅游”的“运动”而变得富有。
      略停,姬荣华又说:关于消费,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有人攀比而超前消费,导致人生相伴恐慌,不悲也惨,这与我华夏“勤俭持家”“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良好教条相违背!
      静默片刻后,刘珍珠无声的一笑,说:你对我这个唯一的听众宣讲这么多,白讲。本来,我差不多就是你自己!说点别的吧,说我俩将要到省城的事吧,其实,我有点儿不敢去从文那里。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现在,他是“经理”,不再是昨天的“细伢”。 “经理”这种官,我还没有接触过。只怕是到得人前,被人家看成“刘佬佬进大观园”。
      姬荣华故作轻松“哈哈”大笑,说:古人说“做官莫打门前过,三岁娃儿唤乳名”,就是说,不管做几大的官,故乡人不用看重。何况,“经理”本不是“官”。
      那——,总不能空手白巴掌的跑去白吃白喝人家的吧?你曾经到韩小英家中去,拿的是糯米和鸡婆。现在是么年代了?还能拿那种东西吗!拿么什去好,也是难拿主意。刘珍珠一本正经的说。
      姬荣华略微思索后,再度轻声细语:我到江北农村买几十斤正宗山药带去。城市都是以劣充优、以假乱真而将葛根当营养丰富的山药卖与买。这宗事,我们以及昌浩他们,是早已听说过了的。
      刘珍珠略微点了点头,不再说话。
      山药办到手后,姬荣华找姬昌浩说过天把两天带刘珍珠去从文那里走动走动,希望能够一路去一趟。姬昌浩笑逐颜开连忙说:荣华哥和刘家嫂贵脚愿意往那里踏,是我这做弟的无上光荣!届时,我一定自始至终,奉陪到底。姬荣华“哈哈”大笑,说:你在我面前这么客气,用得着么!姬昌浩说:是向你学习!
      刘珍珠终究到了省城,进了姬从文公司的写字楼,但还不能说是如愿以偿。她的愿望是要如从文一样在省城落下根来。吃晚饭喝酒的时候,姬从文夫妇以及姬昌浩皆向姬荣华刘珍珠敬酒,姬荣华回敬他人之后也向刘珍珠举杯,笑容可掬地说:祝愿你人生第一回进省城开眼界收获多多!
      刘珍珠谢过大家的热情周到之后,说:据说,解放初期,在省城当建筑工人的从强哥回农村接孙家嫂出来住,孙家嫂第一天逛街饿得吐黄水。从强哥说我给了你吃饭的钱,你为什么不买饭吃呢!孙家嫂说大街上满街的人走来走去,没看见哪个吃中饭,也没有看见哪家做中饭。从强哥说大街上没看见哪个吃中饭,也没有看见哪家做中饭,细街上就没看见哪个吃中饭,也没有看见哪家做中饭么!孙家嫂得了经验,再逛街就没有再挨饿了。这个典故,好象是姬荣华让我刘珍珠知道的吧?!
      姬荣华点了点头,一本正经地说:几十年前,我是在你面前说过这事,是在插早谷的时候说的,就象昨日的事。不过,你今日逛了大半天街,始终有我鞍前马后奉陪着、保护着,量想你没有被饿着。
      刘珍珠无声地一笑,说:我强调的是得经验,你别装糊涂!
      片刻的沉静后,刘珍珠将脸面摆向姬从文,说:贤侄!我和你的荣华伯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你忙我也不闲,我们就这宝贵时刻,说说生意方面的事情吧。
      姬从文如他的父亲姬昌浩一样有一个搔后脑壳的习惯。他搔搔后脑壳之后,微微低着头,说:根据上下文关系,可知刘家娘是要我摆生意经。其实,做生意都是明摆着的事,没有什么秘密。如果一定要究竟秘密,那就是“实践出真知”。我不知道你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再说,城里的事与农村的事是有很大不同的,可以说是千差万别。譬如,在农村,1角钱1支的冰棒,人家都舍不得买,但是在这里3元5角1支的冰棒,没有人嫌贵。你想在这里开店具体地做生意也是可以的,遇到不清楚的事,及时问问我就行了。
      刘珍珠笑着望从文说:贤侄真聪明!
      姬荣华认为刘珍珠这话未免有些摆大的嫌疑,便急忙岔开话题说道:
      1支冰棒3元5角钱!冰棒再怎么好吃不过是五六支才1斤的不足以养命的水吧?我们的稻谷上等谷改革开放前九分半钱1斤,改革开放第三年才开始涨价,平均每年每斤谷涨两分钱,到现在上等谷1角8分钱1斤,中等谷1角7分钱1斤,平均1角7分半钱1斤,20斤谷才卖得3元5角钱,卖百斤谷的钱才能够买得1斤冰棒也就是1斤水。经济社会这种现实的存在,我不谈是否合理,也不谈人是靠冰棒养命还是靠粮食养命,我只向天发问:制造1斤冰棒要费几多时间和力气呢,制造百斤谷要费几多时间和力气呢?吃冰棒行为,我无法支持。准确的说,我的农民感情,决定了自己不可以在省城做生意!哪怕是你将刀搁我颈上逼我卖3元5角钱1支的冰棒,我也是宁死不屈!
      刘珍珠闻言,顿时珠泪盈眶。静默片刻后,她微低着头说:
      因为“农民感情”,我很自然地由“粮食”想到了粮食紧缺的一九五九年。百斤谷于五九年可以使一个五人之家养命两个月,亦即今天某人吃1支冰棒等于吃掉五九年三个月的救命粮。我们肯定要保持“艰苦朴素”之民族优良传统。反感于“1支冰棒3元5角钱”,当然不必做这样的买卖,只做适合于我们感情的事情。至于在什么地方做买卖,不是问题。是不是这样呢。
      “刘家娘和荣华伯的意见,都非常正确!”姬从文不失时机地紧接着说。“您们的时间宝贵,明天开始实践‘找门面’的事吧,最少得半个月时间‘找门面’,要有这个思想准备。”
      “‘找门面’,还这么费力呀?”姬荣华未免吃惊的问。“我们今天在街上转,就看到几个门面未营业,有‘出租’或者‘转让’的告示。”
      姬从文说:“街道上是经常有空门面出租或者转让,但是,这门面适合你使用不?”略停,他也就自然而然地将“找门面”的经验掏出来。“做生意,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本钱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找一个合适的门面。有的生意需要有伴,譬如卖衣裳、卖地板或者做防盗网,最好有几家同行在一起。有的生意则需要避免同行扎堆,譬如我们做副食生意,最好也如在农村一样——在一定范围之内没有第二家……”
      再日,刘珍珠根据姬从文的建议或者说指点,领了姬荣华上街“找门面”。姬荣华一边找门面,一边唠叨:当初,我俩说定了到省城是为了“旅游”,到姬从文公司只是作为落脚点,节约住旅社的钱。至于“取经”,是已经明确否定了的事情,更没有说要在这里做生意。临出来,从谷希望我们早点儿回去,何况,我作为村民组长,尚有相当大的责任,还有自己种的田地,以及养的那么多猪和鸡……
      刘珍珠起先不理睬,后来就几乎是吵嘴了:你这大年纪了,么样还如细伢一样地吵事呢!心里只有“当村民组长”和“种田”,还如“改革开放”前一样只守着“农业”一棵树吊颈,么样行呢!这做生意如种田一样也是做事业,是不是?一大家子人,老是象目前这样吃不饱、饿不死,总不是办法吧?毛统帅说“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难道你忘记了这话么!你也曾说过搞好自己家庭的经济建设不给社会增负担等于也是为社会作了贡献,社会本来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所有家庭建设搞好了,社会建设也就搞好了。我们不妨于搞好家庭建设方面树立一个好榜样,让更多家庭在搞建设方面趋利避害少走弯路从而促成社会快速发展……
      一天无着落。再日找门面,刘珍珠早早地领了姬荣华出门,有意不在姬从文家吃早餐。就着早上人少乘车方便,刘珍珠挽了姬荣华上了去别的城区的公共汽车。下车后,刘珍珠领了姬荣华就近买馍吃,不仅买了早餐吃的馍,还买了午餐吃的馍。一共只花了两元钱,也许这馍吃过两餐还有剩。但夫妇俩并不因此而心里舒坦,因为,他们同时都想到了两元钱可以购买11斤多谷而11斤多谷在农业社里则是1个人八九天的用粮量。半上午,已经十分口渴了,再世赵公元帅刘珍珠花2元5角钱买了1瓶1斤2两装(600毫升)的矿泉水。他们之先在别的地方看见这样的矿泉水标价为3元5角钱1瓶,刘珍珠当时渴得喉咙冒青烟却坚决不买矿泉水,她不只是舍不得丢这“20斤谷”,更是反感于这样的买卖太不公平:1斤2两水的得来,有几大个麻烦呢,从养命方面讲斤多水有几大个营养呢,凭什么与“20斤谷”相提并论!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也肯花钱买!真是贪图享受!可现在面对“2元5角” 1斤2两水,刘珍珠却认为捡了个大便宜,可不是吗,比早晨看到的要便宜1元钱而这1元钱可以买5个馍供1个人吃两餐。她郑重其事地拧开瓶盖,让姬荣华先喝。姬荣华因妻的贤良而心中无比激动,他在喝水的同时,热泪盈眶。[20多年后,1斤2两瓶装(600毫升)的矿泉水只卖1元钱,是1斤半谷的钱;桶装矿泉水1斤2两只卖1角多钱是2两谷的钱。这就是“市场经济”的章法。数不清的人利用“市场经济”一夜暴富。]待到又口渴时,姬荣华走到居民面前讨自来水喝。喝过水后,他想:这水有泥味啊,有做酒的锅底水的微苦的味道啊,约20年前在韩小英家也是喝过自来水的,那水是绝对没有异常味道的。城市搞改革,总不至于越改越差了吧,也许这个城市的自来水原本就是这样,或者以前更差,而韩小英家所在的那个城市的自来水原本就比这个城市的自来水好,或者现在的自来水更好……
      “你伊。”
      “嗯。”
      “我们去韩小英和姬治水所在的那个城市找门面吧。”
      “为什么要去那里呢?”
      “那里的自来水我也喝过,觉得比这里的水卫生好多。当真为从谷他们在这里找到了门面,他们将长日长时地在这里做生意,没有卫生的饮用水是绝对不行的!”
      “这么多人能够饮用的水,于我家的人该是没有什么妨碍。”
      “不能这样说。”
      “你爷!我们是为了儿孙将来的生活有保障才出来拚搏,即使水质非常不好也要将就。具体地说,那个城市毕竟不及省城大,做生意该是地方越大越好吧!”
      姬荣华便缄口不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