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7、长评《良辰莫负》的细中之重 ...
-
文章从开篇至末,都洋溢着慢慢的古味,也贯彻了‘淡’这一词。只是,若要细说文中有何出彩之处……却让笔者犹豫再三了。
——首章以黑衣人作为一个切点,慢慢铺陈有关擎陵镇擎陵雪原上那个云间派的点点滴滴。逐渐的把莫良宵、君念卿、杨宋等人带入故事。由莫良宵和君念卿下山步入江湖开始,细细讲述着属于本文的江湖恩怨儿女情长。全文切入点虽好,可某些细节上的纰漏却破坏了本文的萌点。
一是咬文嚼语句不解
作为古言武侠,追求文字的形风古笔是很正常的。之如食菜啃芽,紧抠文字,咬嚼一番也却能体现出古色古香的感觉。但是过分的抠夺,就变成了嚼蜡一般,食之无味不说还难免让人觉得不知所云。此文仅例前几章,就有几个让笔者颇为不解之处。
——‘她淡淡一笑,却说了一句旁人都听不懂的话,“你可认识沈景辰?”
只是问一声杨麻子是否认识沈景辰此人而已,普通的问话怎就让旁人听不懂了呢?
恐怕作者在这里是想衬托出在这样的场景之下,忽然问起如斯一句话的与众不同来达到伏笔和埋线的目的。可是因为构架粗略,未经深思而下,就变成了一句突兀而费解的废话。作者的精心布局,在一个失误的文字表达下,单薄而苍白。
——‘白到近乎透明的雪花从天空的尽头缓缓飘落,一片一片,好像没有呼吸,也没有感情。’
雪的确是没呼吸也没感情的,所以,那个“好象”的作用是什么?笔者推测作者是想将雪拟人化附加心理衬托,只是,不是加个“好象”就真的可以呼吸可以有感情了。
如上所说,一些词句上的细节之处,作者若能更精确的表达就更好了。
二是注重情节更甚人物
情节是一篇文章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不过,人物亦然。
在本文中,笔者是一路下来看到无数的对话。以对话推动情节并不少见,但整篇几乎全塞满对话的话……不免让人略感乏味。而太多的对话则造成三个缺点:1.情节拖沓。2.人物不饱满。3.整体观感差。
这文风本就是以淡为主体了,若再加上情节拖沓就不免无趣了。而原因就是作者在语句上的运用过于繁琐了,一句话绕来绕去的最后所要表达意思也不过几字而已。
在注意到情节拖沓的同时笔者就在留意作者关于人物的描绘了。可惜的是,能找到的地方实在太少,甚至有些拼凑不出一个完整的人物。就如莫良宵这个角色,便是塑造的不够鲜明了。外貌个性心理动作,都是少之又少,朦朦胧胧的,抓也抓不住感觉。若说有她有什么地方够让笔者记忆深刻的话,就是作者在前面所着重的‘极淡极淡的笑’了。极淡不就是说明她个性淡漠么?那么其余的人物描写呢?就显得不够突出了。
不过纵观全文,就人物不矫揉造作这点,还是让笔者心喜的。
以上仅为笔者一家之言,望与作者商讨此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