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6、长评《良辰莫负》 ...
-
此文以一对风尘仆仆的旅人的出现为开端,将场景自然衔接至了女主——莫良宵的身上,那是个甫出场便让人印象深刻的女子,年纪尚轻已是一派的掌门,而且嗜财。故事的背景则借由那封信函顺势铺展了开来。整个开头毫无拖泥带水,简单明了却又在章节末留下了悬念,这样的开头实为佳作。
虽然故事的背景框架宏大且复杂,杨、陈两家争天下,这朝堂之上的争斗牵扯进了一片江湖中人,无论是利益所趋或是形势所逼,这场混战是注定了的。但是,一路阅读下来就会发现此文的主线是情,乱世背景只是附属于感情,为了感情的升华、转变、冲撞做铺垫而已。但是作者的笔墨偏重于情的同时,让那个乱世的背景稍显薄弱了。原本设定宏大的框架、错综复杂的势力、家族、门派,这些都不难看出作者是花了心思去构思去极力表现出来的,却只是为了陪衬那段主线爱情,被压抑在男女主的感情之下,生生压缩成了一方布景,确实让笔者失望不小。
行文上,作者的笔风细腻,条例清晰,将那众多的人物之间的关系梳理的纹丝不乱,其中不难看出作者行文时的从容不迫,对全文有着相当好的掌控力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从小处看,这种掌控力却不是面面俱到的。
举一处最为明显也最具代表的例子来说吧。在忆往昔两章中,作者写到了莫良宵和沈景辰初次相遇的情景,也至此开始了他们历时漫长、曲折不断的感情。在开章处,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了莫良宵的身世以及她在云间派的处境,也由此点出了她的性格特点,自卑却又倔强。可是那个被作为感情契机的夜晚却让笔者心中起了异样。笔者以为作者为了让这段感情发生的名正言顺所花的笔墨却让情节显得牵强了。
先就那只兔子而言,沈景辰找上莫良宵是为了兔子的死赔罪。两人言辞之中不难看出因为兔子的死,莫良宵的难过和沈景辰的自责。但是,某人很是百思不得其解,纵观那两章词句,莫良宵对于那只兔子的感情不过是同情而已,那份同情之中甚至还是带着分冷淡的,何来后文中那般深刻的喜爱了呢?这是由于作者铺垫的不充分造成的不自然感。
再然后是沈景辰,“他站在门外有些拘谨”、“他有些失落”、“沈景辰琥珀色的眼眸凄惨无比的望着她”、“沈景辰有些无措”……从这些描写中不难看出沈景辰那还带着稍许的笨拙的安慰,他合该是个温柔体贴的少年。但是在前文,他替莫良宵开脱罪名时,用的却是这样的修饰,“沈景辰笑得十分愉悦”,在那种情景下,莫良宵随时都可能被处罚,而所有的孩子都口径一致的指认了她,沈景辰却是用着这样的表情为了她说话,如何不让人不心生蹊跷呢?这是作者修辞描写的不妥当造成的异样感。
最后,男女主那贯穿全文的感情走向,笔者也认为缺少了一种连贯性。三年前沈景辰离开师门转入魔道,三年后再次相遇莫良宵对他的感情始终如一并不让意外,但是在驿村之时,她已然摆出了故意冷淡的姿态,先前亦是对着念卿信誓旦旦,却在金都重逢时又“心底又渗出一丝甜蜜”,试问这样的转变没有个剧情铺垫要如何能顺理成章呢?
总体而言,无论文笔还是剧情框架而言都是尚佳的,即使人物众多依然性格鲜明,但是或许是当局者迷的怪圈,作者行文之中部分细节还是出现了些纰漏。若能更严谨些,必然能成就一篇佳作。
PS:第二十九章君岂知(三)中“赫连琰晴可能不是赫连靖杰的亲妹妹,赫连靖杰也有不少义子义女,所以琰晴应当是真正的赫连家人。”出现了一个纰漏,不是赫连靖杰而应该是赫连君澈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