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毕老二三易其行 ...
-
第十章毕老二三易其行(正剧)
——《海南屯的滨海昔人》之四
一、老二本是卖切糕
1、毕老二卖切糕
毕老二是山东何方人士,何时为什么来到滨海住在海南屯,邻居也不太清楚。笔者想,他不会是山东的大财主,否则,不会住在滨海海南屯这个穷地方,也成为“海南丢”。
毕老二住在海南屯南趟房的较东边,与岳文举斜对门。应当说,毕老二的家庭生活也是相当困难的。为什么?妻子长年有病,身下有两个孩子,一个八岁,一个五岁,全家依靠毕老二做点小生意维持生活。毕老二做什么生意,靠卖切糕挣点钱维持全家半饥半饱的日子,而且,每月还要拿出点钱来给妻子治疗腰间盘脱出。
做切糕,可不是有些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好象把一锅大米饭蒸熟摊在独轮车的案板上就可以了。这大米切糕硬了不行,软了不行。这枣子不能蒸得太烂,栗子仁、花生仁又必须蒸熟,沙糖又不能太粗、太细。可以说,这可不是一道工序能完成的。待切糕蒸好,摊在独轮车的案板上,凉透,才能蒙上干净的白布,推出家门去卖。
毕老二把卖切糕的独轮车推到滨海市香炉礁菜市场,就能把切糕卖出去?其实也不是想的那么简单。有钱的人很少买这种切糕吃,买切糕的一般都是中下等家庭。特别是穷人家庭,往往是花点钱买一小溜切糕来给孩子“打馋虫”。至于“花大钱”一下子买二三斤切糕的没有。因此,这毕老二,不但要在香炉礁这种人流多的地方卖切糕,有时还要走街穿巷来叫卖:“卖切糕了,卖香甜可口的大切糕喽……”
2、老二痛失独轮车
这天,毕老二正在香炉礁菜市场卖切糕。沙河口警察署的浅川四郎少尉带了两个日本兵来查“经济犯”,后面还跟了一个翻译苏真见。
浅川四郎生在中国的旅顺,他爷爷在上世纪初就是个日本侵略者。浅川四郎长大后,就在旅顺日本关东军宪兵司令部当了个少尉。浅川少尉中国话“半语子”,中国文化“半瓶醋”,而且他好口说大话,自以为是。于是,他的身边的小鬼子给他起了个中日结合的外号,叫“刚愎太郎”。他的上司黑濑边清少佐很不喜欢他,“一脚”把他“踹”到滨海沙河口警察署“大衙门”。可是,浅川四郎的自以为是的毛病,没改变,警察署小野井三少佐也不喜欢他,于是就让他带了几个日本兵“跑外勤”,查抓“经济犯”,抓“劳工”。浅川四郎的中国话说得也不行,还得给他配个翻译。于是苏真见就像一条狗一样经常跟在浅川四郎的屁股后边。
当他们四个来到毕老二的跟前,浅川站住了。他用日语问毕老二:“这是什么东西?”苏真见翻译:“喂,太君问这是什么东西?”毕老二赶紧满脸陪笑说道:“太君,这是中国的‘切糕’……”苏真见翻译后,浅川四郎对苏真见说道:“米西,米西……”苏真见脸一板对毕老二说:“太君抬举你,要尝尝你的切糕,切大点!”毕老二赶紧切了一块大切糕,用长签插着粘了糖递给浅川四郎:“您请品尝……”浅川四郎吃了两口骂道:“八嘎,你的良心的大大的坏了……”苏真见翻译说:“太君说你良心不好,这明明是大日本的加糖‘寿司’,你为什么要把它叫着‘中国的切糕’?”听苏真见这么一翻译,毕老二连忙说:“寿司,寿司,大日本的加糖寿司……”
待浅川吃完了“大日本的加糖寿司”,脸色一变,用日本话问道:“你天天卖‘大日本的加糖寿司’,你的大米是从哪里来的?难道你家的房子顶上长水稻?”浅川这么一问,可把毕老二给问住了。
——说实在的,毕老二的这大米还真是从农村捣腾来的。从陆路捣动点大米,不可能。南关岭、辛寨子、黑石礁这些地方全有日本人把守关口,大米、白面根本进不来。在日本人认为,中国人不配吃大米、白面,大米、白面是“军用品”。那么毕老二的这点大米怎么来的?是他的一个远亲在海上打渔,从庄河耷拉腰子捎过来的。有时,这个亲戚还给“狗不理包子铺”张福来、“赵记“小酒店车梨花也带点白面。如果要把亲戚给招出来,那么,这个亲戚就是“经济犯”,就要被“抓劳工”。
毕老二赶紧说道:“太君,配给,配给的……”浅川用日本话骂道:“混蛋!你的很不老实,每人一月一斤大米,二斤白面,你上哪弄这么些大米卖大日本的‘寿司’?你分明就是‘经济犯’!抓起来!”毕老二一看不好,赶紧把几个铜板塞到浅川兜里,又把余下的几个铜板塞到苏真见的兜里。苏真见跟浅川用日语咕噜了几句,浅川四郎又对苏真见咕噜了几句,苏真见对毕老二说道:“太君说了,以后不准你再卖大日本的加糖‘寿司’,否则,就抓你个‘经济犯’!你的这些大日本‘寿司’,要全部没收!车子也要没收!钱也要全部没收!”
日本兵不会推独轮车,于是一个推的,一个把的,把这一车“中国造的大日本的加糖‘寿司’”全推走了,毕老二吓得都不敢动。毕老二心疼那辆独轮车,敢要吗?没抓你个“经济犯”,没抓你“劳工”,就算“逃过一劫”!
二、 毕老二卖梨糕
1、老二改行卖梨糕
毕老二心疼的不是那一锅切糕,而是那辆独轮车。这辆独轮车可不是三十个铜圆,五十个铜圆能买出来的。没有独轮车,这蒸出的切糕往哪放?难道用两只手捧着这一锅切糕来卖吗?毕老二又一琢磨:有了独轮车也不能卖,让浅川四郎和苏真见看到,非抓你个“经济犯”不可,那就得去做“劳工”。经过两三天琢磨,毕老二决定干个简单的:卖“梨糕”。
“梨糕”是什么?当时北平、廊坊、天津一带都叫着“冰糖葫芦”。这种小食品在南宋时期中国就有,最初,是一种药品,用来开胃治病的。将冰糖熬成糖稀,再将山楂放入其中一拌,就可以用来治胃口消化不良。老百姓将这种挂有冰糖糊糊的山楂用长长的竹签串起来,就成了又甜又酸的一种美味食品“冰糖葫芦”。以后人们又在熬出的冰糖糊糊之中加进了芝麻,这种“冰糖葫芦”就成了“梨膏糖葫芦”了。为什么?熬制的糖稀里加进了芝麻做成的糖块过去就叫“梨糕”。再把这种芝麻糖糊粘在山楂上,不就成了“梨糕糖葫芦”了吗?可是后来人们在“梨糕芝麻糖”里加进了花生仁,“梨糕芝麻糖”就成了“花生糖”了。于是“梨糕糖葫芦”取而代之,就被简称为:“梨糕”了。
毕老二找了个两米多长的一个大杆子,顶头一块,包上草,用绳捆住,外面再围一段凉席,用针缝住,就成了一个梨糕的“插滚“。他把一串串的梨糕插在插滚上,把这个插有梨糕的架子扛在肩上,就可以沿街叫卖:“卖梨糕喽,又甜又酸的梨糕喽……”
2、菜市场上又遭劫
这天,在香炉礁菜市场上,毕老二又被浅川四郎遇上了。浅川四郎带了两个日本兵,后面还跟了一条狗苏真见。浅川四郎一看:哎,毕老二“改道”了,立了个大杆子,上面插着一串串的红红的梨糕。他是在滨海旅顺长大的,他见过梨糕。他走到毕老二跟前明知故问:“你的,这个东西,是什么的干活?”毕老二赶紧说道:“太君,这是中国的梨糕。”“米西,米西。”毕老二挑了一串大的梨糕递给浅川四郎:“太君,你请,请……”浅川四郎吃了一个带糖的山楂说道:“你的,良心的不好……”苏真见一翻译:“太君说你的良心大大的坏了。‘梨糕’是用糖稀和芝麻做成的,你卖的‘梨糕’是山楂,只挂了一层‘梨糕’。你这是对大日本帝国的优质食品‘梨糕’的丑化,是‘冒牌货’!”毕老二一听,说道:“冒牌货,冒牌货……那以后怎么叫?”苏真见一翻译,浅川四郎用日语说道:“跟大日本学习,应该叫‘梨糕山楂’!”毕老二听完翻译,心想:哪有这种叫法,喊“梨糕山楂”有人买吗?苏真见也有点发懵:日本有“冰糖苹果”,没有“梨糕山楂”呀,但他不敢放声。
当浅川四郎咬到梨糕的第三个酸楂,坏了,是个虫眼酸楂,里面还有条虫子。浅川骂道:“八嘎,你的戏耍皇军,死了死了的!”苏真见说:“他妈的,你怎么给浅川少尉一个虫眼梨糕?”还没等毕老二回话,浅川说:“统统的,统统的,没收!”这四个坏蛋上来,每人拔了五六串梨糕,转身就走,还给钱?没打你就不错了!毕老二一看,插滚上就剩一串梨糕了,怎么卖?干脆,一起喂狼吧。他拔下这串梨糕照上面吐了口唾沫,再往地上使劲一甩,追上浅川递过去:“太君,太君……你的使劲米西!”浅川四郎一看乐了:“要西,你的,大大的良民。”老毕心里骂道:“让你吃,让你吃,吃了噎死你!!!”
三、老二摇鼓继卖水
1、老二摇起货郎鼓
老毕扛了个空梨糕架回到家里,老婆毕林氏一看乐了:“老二,全卖了?”毕老二不说话,开了后门,把个梨糕架往后院一扔,这才说道:“让‘小日本’全抢啦!”毕林氏一听,就一屁股坐在板凳上,流着眼泪说道:“这日子可怎么过哇……”
毕老二琢磨了两天,心想:这“小日本”嘴馋,吃的东西就不能卖了,干脆,我当个货郎,卖胭脂口红、香粉雪花膏、顶针引针、线头线脑……
他找了块三层板,做了两个分层圆桶,前后桶箱里放上香粉、雪花膏、胰子、针线之类……,用扁担挑着,“当啷啷,当啷啷”地摇着货郎鼓喊道:“胭脂口红,香粉雪花膏——顶针引针,胰子清凉油,老花镜——”他沿街穿巷,一走就是一天,一喊就是一天,太辛苦了,但是,为了全家活命,没办法。
干了几天,老毕挺高兴:虽然挣钱不多,但是,没人来抢这些东西。有一天,他在香炉礁菜市场看到浅川四郎和苏真见,他俩也“傻眼”了:切糕没有了,梨糕也没有了……老毕心里偷着乐:来呀,我大针、小针都有,来,吃,吃,扎死你!——可是,好景不长……
老毕整天挑着个担子满街走,那肩膀也受不了,有时也要换换肩。这天,他挑着担子走在香炉礁菜市场东北口,想把担子从右肩换到左肩,于是,这扁担就在后脖子上“横起来”。这时苏真见和两个日本鬼子开着三轮摩托车就从后面跟过来,一头撞在毕老二的桶箱上,桶箱撞碎了,他被甩出去老远,差点撞墙。两个日本兵上来就对毕老二拳打脚踢,嘴里不断地骂着“八嘎……影响交通的,八嘎!影响交通的。”苏真见,一看满地铜钱,就把铜钱一个一个地捡到自己兜,又为他的“相好”,捡了一盒口红,一盒胭脂,一盒香粉,一瓶雪花膏。他大摇大摆地走到毕老二的跟前说道:“以后,在菜市场不准你挑扁担,影响交通,影响皇军开车!今天没让你赔车就不错了,你赔得起吗!”
2、老二挑水又卖水
教“小日本”整的,毕老二干什么也不成,从卖切糕卖到卖针线头,就剩了一条破扁担了。怎么办?老婆孩子张着嘴要吃饭哪!于是,毕老二就给人家挑水。
这海南屯哪有自来水,即使吃井水那也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但是,这海南屯可是日伪时期滨海有名的贫民窟,这里的“海南丢”又都很“过日子”,很少有人请毕老二挑水吃。所以,花点钱请毕老二挑水吃的,往往是年龄大,身边无人的老头、老太太,再就是小脚寡妇。
挑水卖挣不了多少钱,这吃饭的问题可怎么解决?毕老二一想,我东边是卖馅饼的,西边是焖子铺,我在家门前放张桌子卖茶水!吃完馅饼和焖子不想喝水?于是,他在门前打了个凉棚,放了张桌子和两条长凳,又在旁边垒了个土炉子坐了把破铁壶,让毕林氏看着卖茶水。
这样,毕老二每天去给人家挑水,毕林氏在家看着卖茶水,这才能维持一家半饥半饱的生活。老毕已经“三易其行”,能不能再有个“四易其行”?真不好说。总之,不把日本侵略者赶出滨海,老毕就好不了!有人问,若毕老二“四易其行”是干什么?我想,可能是三个字:“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