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易解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
-
和子由渑池怀旧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渐卦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诗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飞鸿之象,正是渐卦的卦中之象,所谓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鸿渐于陵,鸿渐于陆。渐进于道,最终:“其羽可用为仪”。
苏轼一生如不系之舟,经由黄州、汝州、儋州等地,恰如飞鸿经历寒来暑往,饱尝风霜雨雪。不改其志。其风度可为仪范。
蹇卦《彖》曰: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知矣哉!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利见大人,往有功也。当位贞吉”,以正邦也。蹇之时用大矣哉!
诗中“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路长人困,蹇驴失声,岂非蹇卦所示情境。苏轼屡遭贬谪,虽屡屡直言敢谏,言辞激烈,但所为者公义,非为逞才使气,更非党同伐异。遂陷乌台诗案,囹圄之中亦守忠贞。放逐之日,蹇难之时,觉得尚可有所作为,待时而已。正邦之愿,在见险能止之时,亦不退转。所谓:大蹇朋来,以中节也。苏轼交游甚广,三教九流莫不亲之爱之,所谓儒释道者,正是“中节”之道也。
僧死成塔,衣钵谁继?坏壁旧题,莫非布袋和尚偈子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后来苏轼躬耕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者,应是此种心地所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