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第七章 蒙山施茶 逸海济风 ...
-
济州司仓参军任上,王维结识了不少贤士。
所谓真名士自风流,而贤士呢?应该说:真贤士自风雅了。风流名士如阮籍,歧路徘徊,恸哭而返,多是感时伤世之人;风雅贤士如陶渊明,山栖谷隐,笑傲江湖,多是乐天知命之人。
岂不尽然?王维与济上四贤,既是贤士也是侠士。
开元十二年甲子(七二四),济州刺史裴耀卿召集济州官僚商议“蒙山茶案”!
群官于刺史府衙聚会。原来,一艘海运的商船被海盗劫掠,官兵救下商船,奇怪的是商船的商人被救下后,连夜逃走不知所踪。没逃走的水手招供说,商船上运载的是从四川蒙山走私去高丽的茶叶,虽然遭遇海盗死里逃生,但又怕被刺史问罪,便弃船逃命去了。
裴刺史说“蒙山茶案”已经上报朝廷,朝廷说,如数充公,原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眼下的问题是,一船的茶叶,究竟如何用之于民。
王维也在府衙会上,听着大家议论纷纷。
裴刺史问:“崔录事,你有什么好提议呢?”
崔录事笑说:“裴刺史,我早已经不是什么录事了,我们大人公务繁忙,让我这个所谓乡贤来听听您的吩咐而已。我能有什么提议呢,刺史您一定已经有主意了吧。”
裴刺史说:“崔贤士,我想茶叶若是能变现,作用就更大了。毕竟,茶叶不能做人的口粮,做了马的口粮又可惜了,我们济州近海,低湿之气,这么多的茶叶屯久了,难免要腐败的。”
崔录事说:“那就拿到市场去卖呀。”
大家噗呲笑了出来。
裴刺史一脸尴尬,转身又对成文学说:“成文学,你有什么好主意啊?”
成文学说:“我听说蒙山茶,是好茶,大家一起吃一盅,看看对不对味,再计较嘛。”
裴刺史面红耳赤,高声道:“诸位,我找大家不是来说笑的,正儿八经谈事,这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大家献计献策啊。”
这时,崔录事开口了说:“这可真的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裴刺史说:“真能。修路造桥,印经施粥统统可以。本刺史绝不让第三只手揩油。”
崔录事说:“在商言商,这事,官家插手也做不清楚,更说不清楚。茶叶变现的活,不如交给山人们来办。”
大家纷纷议论问说:“哪个山人有这通天的本事?”
崔录事说:“我,成文学还有郑霍二山人。”
裴刺史笑道:“山人自有妙计果然不错,只是我茶叶可是我们府衙兵丁一起缴获的,是不是也应当让我们府衙有些知情权啊?”
成文学说:“大人信不过我们?”
裴刺史笑说:“那倒不是,只是整个过程要报个账,刺史我可不敢渎职,需要对朝廷有个交代。”
成文学说:“成,那大人的打算是?”
裴刺史看了看众人中侧耳倾听的王维说:“王参军,你也是半个山人,你和他们说得来,不如你代表我们府衙配合山人们把事办好吧。”
王维莞尔一笑,点头道:“是,大人。属下领命。”
大家看了看崔录事,成文学,郑霍二山人,又从头到脚仔细打量了一边王维,觉得这五个人虽不都是青一色的粗布麻衣,但山人的模样倒是长到一块去了。毋宁说是貌似,不如说是神似。
蒙山顶茶的买卖开始了。
山人们首先自然是验货,将一船的茶依据品类,分成三六九等,好茶自然价格要高些。
其实说起来,山人们未必从来就是山人,不过性本爱丘山。
从后来王维的写的《济上四贤咏三首》中,我们就可以略知一二。
崔录事
解印个田里,贤哉此丈夫!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
遁世东山下,因家沧海隅。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
崔录事是个任侠一样的江湖散人了,了无心机,可以狎鸟,王维都想和他浪迹山海。
成文学
宝剑千金装,登君白玉堂。身为平原客,家有邯郸娼。
使气公卿座,论心游侠场。中年不得志,谢病客游梁。
成文学也曾出入豪贵之门,也是游侠一般的人物,如今人到中年托病去职,客游济上。
郑霍二山人
翩翩繁华子,多出金张门。幸有先人业,早蒙明主恩。
童年且未学,肉食骛华轩。岂乏中林士,无人献至尊。
郑公老泉石,霍子安丘樊。买药不二价,著书盈万言。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吾贱不及议,斯人竟谁论?
郑霍二山人自然是觉得“肉食者鄙”,不肯屈就,买山而隐,著书自遣,是真山海高士了。王维自然乐意亲近。
山人们齐聚一堂,开始商议蒙山茶的销路。
崔录事说:“茶,是清贵之人的座上客。我们平素结交的清贫之人居多,清贵者除了王参军,倒是寥寥无几了。”
成文学说:“王参军,听说太原王氏名门望族,可有要这茶的。”
郑山人更打趣道:“我听说,崔老夫人,也是名门望族出生。王夫人檀氏也是当地贵族啊!王参军这关系网,可以大做文章啊!”
王维听到山人们打趣他,自我解嘲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骆驼也吃不下这么多的茶叶啊。”
霍山人大笑道:“你们啊没个正经,尽说些胡话。我看来往寺庙道观的清贵之人颇多啊,比丘道士虽然是清贫的方外之士,但慈悲为怀,若知道这茶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定会出手援助的。”
大家点头称赞。于是准备开始游说各处的寺庙道观,让比丘道士坐中介,打开销路。
首先,他们来到济州东阿覆釜村的崇梵寺。
王维有诗云:寄崇梵僧
崇梵僧,崇梵僧,秋归覆釜春不还。
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闲。
峡里谁知有人事,郡中遥望空山云。
崇梵僧,是不止在覆釜村人人敬仰,在整个济州也可谓德高望重。虽然峡里藏寺只见空云山,但是慕名来求法者,既有村居农人,林居猎人,也有遁世隐者,也不乏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总之三教九流莫不归仰。
崇梵僧则时常与济上四贤谈禅论道,而王维的诗名满天下,崇梵僧也未尝不知。
如今五人带着蒙山好茶,一起来拜会崇梵僧。
崇梵僧与他们饮茶禅谈,说是志在济民,乐意援手。
几日内,吩咐门下弟子,分赠茶叶给常来常往的大居士们。
一时之间,蒙山茶成了济州乃至山东的名茶,不论士农工商,三教九流,争相采购品饮。
当然,促成此事,除了感谢崇梵僧也多亏了东岳焦炼师。
王维初次见到焦炼师,正如其诗所述:山静泉逾响,松高枝转疏。
焦道士名气大其实架子不大,虽然许多人吃了闭门羹难免有所抱怨,但是王维这有缘人,却是得知了焦道士的真修行,正如其诗所述:天老能行气,吾师养不空。
那日,王维献茶。焦道士品茗。
王维问焦道士:“素闻先生乃神仙一流人,弟子实不知鸿蒙为何物,正是红尘雀跃中人,亦不知如何请教无上大道,先生若不鄙弃弟子小根小器,还请随宜开示。”
焦道士笑道:“这随宜开示,倒是个便宜话。”
王维端坐不起,再三请教。
焦道士笑道:“你这茶我是喝了,这话也是可以便宜说的。佛门有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人说我活千岁馀,却未曾师事孔墨,你想长沮桀溺能随宜开示什么呢?我这缩地行天的本事授予你,你拿来何用。你是定不肯与我游三岛,预八公的吧。你还是一心向佛。若说给个便宜开示,我还是借花献佛卖个乖吧。《维摩诘经》中云:火中生莲华,世可谓稀有;在欲而行禅,稀有亦如是。”
王维俯伏在地,拜谢道:“儒释道的圣人,皆是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