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曹家(一) ...

  •   诸事已毕,曹丕便往回赶。路上也没甚事,便跟郭氏讲起了相府的情况。

      原来曹丕自小跟着父亲在军中,南征北战,居无定所。八九岁的时候,他父亲平定了兖州,看中了许县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又兼在中原腹地,粮食易得,又可据此南下,因此选择这里安顿下来,紧接着又迎天子至此,便又号称许都。

      曹丕少年时光大部分都是在这许都度过,因此,他最喜欢这里。到曹丕十八岁那一年,随父亲攻下邺城,说起这件事,曹丕真是面有得色。那邺城原本是袁绍大本营,内有袁绍府邸。

      想那袁家是何等家世?四世三公。何为四世三公?原来前汉初时,承秦制,设有丞相一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后来,丞相一职被废,取而代之的是三公加尚书台制度,即皇帝之下有三个最高的官员,地位在官员中最为尊崇;另设尚书台这一机构具体管理朝廷日常事务,令三公与尚书台互相分权、互相制约。三公名称有变,但在后汉的大部分时间,是叫做太尉、司徒、司空。

      这袁家就曾经有四代做过三公,在那个看中门第的时代,不可谓不显赫。袁绍是他这一代的庶长子,并且已经出嗣,即过继给旁支了,但由于他在兄弟里最优秀,成为他们家族这一代的领头人物,大家皆因其家世高看其一眼,又因为家资雄厚,门生故吏遍布,人脉了得,因此在这乱世,群龙无首,便有一众人以他马首是瞻,渐渐声威大震,雄踞一方。

      彼时曹操的实力还很弱小,东奔西跑,没有一块理想的地盘,还差点让袁绍收编了。好不容易得了许县,世人皆没想到,渐渐地,两家的实力竟然此消彼长,在屡次的交锋中,袁绍竟逐步落了下风。在愈见困顿的局面中,袁绍病死,儿子们内讧,竟让曹军抓住机会,一举拿下了袁绍大本营邺城,这对当时的天下人来说可是大事,登时轰动朝野,曹氏也实力大增。

      如今曹操被封魏公,其都城就在邺。因此曹丕一说起这一段就眉飞色舞。郭氏道:“可不就是呢,连我们这成年家不出门的都知道了,都在议论呢!”

      其实对曹丕来说,得意的可不止是攻进了邺城,还有在袁府里捡着一个美女,不过当着郭氏,没提。郭氏也听人说过,当年这曹二公子竟收了袁府的什么姬妾,正想听曹丕嘴里亲自说说呢,眼巴巴地看着他,听他说了半天,这事儿压根儿影也没提,心下好奇,终究没敢问出口。

      郭氏便问他:“那这会儿咱们是回哪儿呢?是许都还是邺城?”

      “先去许都。现如今还有几件大事要处理,陛下要给我两个女弟下聘礼。”那时候管妹妹也叫女弟。

      原来,自从曹操占了邺城,就渐渐地把重心迁到北方的邺城了。目下雒阳因战乱破败得不成样,许都作为易守难攻的要地,又可作南下的跳板,倒是很重要,但是只要当个要塞有重兵把守住即可,未必是做都城最好的地方,况且如今贵为帝都,很多礼仪规矩还是要有的,对曹操来说束手束脚,多有不便;这还再次,关键帝与曹操各怀心思,陛下身边近臣,也不是没出过暗杀曹操的心思,还不如离远一点,免生祸端。

      于是曹操便将他手下的势力中心渐渐转到邺城,况且袁绍经营邺城多年,邺城已颇具规模且一应俱全,离前线又远,是个理想的安身之所。而许都这边只留下若干心腹日常管理。但是毕竟帝居于此,因此曹操对许都一刻也不肯放松警惕,或有什么大事比方说这次封魏公或行军路过,皆会过来,顺便过问一下许都的日常防备与管理。

      这次要将曹操两女送入宫中,虽非正宫皇后,因着曹操显赫,其中各色礼仪不可减慢,如同明媒正娶一般,帝欲派人去邺城下聘,自然从礼物到人员,要精心安排挑选,曹丕五官中郎将之职便是执掌宫廷宿卫,便直奔许都做接应和安排,以防宵小趁机作乱。

      说到曹丕这两个要进宫的女弟,一曰曹节,一曰曹宪,原本还有一个,共三个要送进宫去做贵人,只是那一个还小,不到婚配年龄,因此还要在家里养几年。

      要送女儿进宫,那曹操也很是下了一番决心。怎么的?曹操向来很疼儿女,原本但凡是有目的的要联姻,都是去把别人家的女儿娶进门,比方说东吴孙家的闺女和降将张绣的女儿;自己家嫁女儿,都是选自己身边或是乡党或是老亲或是亲信,比如夏侯家或是荀彧家的儿子,总之都是自己一派的稳妥人家。虽说贵人的封号仅次于皇后,貌似尊贵无比,然则谁都知道进宫就是个牢笼,况且又是个无权的皇帝,况且又不是正妻。可有什么办法?当年董承的女儿为贵人,董承哪是什么忠君爱国的忠臣?自己的小算盘也是打得啪啪响。可就是因为他女儿在宫中,他就不希望皇帝被曹操辖制,便矫诏跟刘备几个密谋想暗杀曹操。虽然被曹操发现逃过一劫,可是对于外戚,那是严加防范。

      看看如今皇帝身边除了伏皇后也没什么像样的人了,可若要选人进去充填后宫,选谁合适?首先必然是要自己人,可他手下谁愿意把自己女儿送进那牢坑去侍奉一个失势的皇帝?挑谁都是得罪人的,更何况挑了谁家谁就成了外戚,难保不站到曹操对立面去。因此,自董贵人死后这么多年,后宫就没添什么人。

      如今曹操得封魏公,这就意味着从此以后,公名正言顺地有了自己的封地和一套臣属体系——以前他所有的下属,名义上都是汉朝廷封的官员,尽管皆以曹丞相马首是瞻,但名义上与他只不过是上下属的同僚而已,而如今,他可以魏公名义而非汉朝廷名义为魏国招贤纳士,忠于自己,因此尽心经营邺城去了。

      况初封魏公,有许多大事要办:一是要组建魏国的官员系统,设立丞相到将军等等文武百官;二是要立宗庙、起宫室。事情纷繁杂芜,哪有那许多精力再顾及许都?然而魏公操乃非常警醒之人,并不能安心弃许都不顾,尽管那里皆是自己心腹掌管——当年董承密谋之时,许都不也在他掌控之下?那时候他还未迁到邺城呢,不照样差点让董承在眼皮子底下寻着缝隙?再严密的掌控,也不可能一点疏漏也没有,因此绝不可以放松警惕。

      而现在最大的漏洞在哪儿?当然是在宫里。外面看得再严,宫闱私室岂能面面俱到?董承之祸不就是与后宫串联?再者让皇帝与伏皇后两个相依为命一条心,也怕再生事端。因此曹操只要眼睛一离开许都,便觉如芒刺在背,不得安宁。思来想去,如今之计,也只有把自己的女儿送进宫才稳妥:一来可以分伏皇后之宠;二来连后宫都是自己人,省得生变;况如此一来,自己与皇帝的关系更近了一步,也能安抚陛下的情绪。

      想想也是舍不得,这一进宫,就难有寻常人家的天伦之乐了。可也无有两全之策。现如今得顾全大局。在这乱世中求生存,曹家儿郎也是出生入死,才有了闺阁中的安逸生活,如今用得着她们了,也该承担起来——事到如今,也只能这样想了。幸好送进宫里,也是在我的羽翼之下,不会受为难,曹操这样安慰自己。于是狠下心肠也不计较女儿愿不愿意伤不伤心,这事就定下来。以感谢得封魏公的名义,向皇帝进献三女。

      路上不记时日,展眼曹丕一行已来到许都的北门。郭氏悄悄向外望时,只见城门皆有兵士把守,十分肃整。马车直奔相府,只见大门紧闭,门前并无人影,马车并未在大门停留,径直走向西边的角门,有苍头敲敲门,开门的见是曹丕车架,赶忙闪身让进去。一行人进了角门,随从护卫等便退下,只有贴身仆人使女并几个舞姬的车跟随着曹丕车架向东走,路过了直冲相府大门的三间正仪门,曹丕便跟她说道:“这门里即是相府正房,不过我是单独一个院落,还得往东。”

      继续向前走,来到东边的一间仪门,方才有仆人使女来打帘子下车。曹丕先下,郭氏跟随。抬眼看去,这仪门不似刚才见的壮阔威武,隐隐看着门后应该有高台。

      正看时,曹丕说道:“这是我的院子。与刚才见的那正门大院是隔开的。我大了以后,父亲便把这个院子给我单住。”

      其实曹丕疑心,这院落原本是为长兄修的。父亲当年选定许县之后,便依县衙扩建府邸,那时候便在这东边隔断出这个院落。彼时兄长十八九岁。曹丕猜测,估计那时候父亲是打算等兄长娶亲后在这里住,谁成想府邸还没修完呢,长兄竟惨死。到曹丕大了,已通人事,府里女眷多,不方便,便迁他出来住这院里读书。想起长兄,曹丕心底不免生悲,不过马上就掩饰过去,神色如常地对郭氏说:“进去看看吧。”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