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第 6 章 ...
-
第六章
这天天色渐昏,好不容易见着一个小村落。只见不远处稀稀落落的泥土房上方缕缕炊烟袅袅升起。
许文玉侧着身子往外看。她们已经有十几天没有离开过骡车了,今天会不会有不一样?她不禁欣喜期待起来。
只听外面铿锵有力的一声“立正!停步,扎营!”口号声一落,许文玉就迫不及待地跳下地来。
她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这个无名的小山村。
几阵风“唰唰”地吹过了竹林,一丛丛光秃秃的竹杆兀自寂寥地摇曳着。荒凉的田野上偶尔还有几只鸡在啄着遗漏在地的谷粒,家家户户已经关上了门户,昏黄的煤油灯点亮着,照映在窗纱上,想必是一家人都在准备晚饭了。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她不禁想起了家乡的母亲和五妹,这时候,想必她们也正准备洗米做饭了吧?
正在出神的时候,身后传来一阵爽朗的女声:“赵家媳妇,赵家媳妇?”
许文玉思绪一断,赶忙回身,一看,正是这十几日一直有聊天陪伴结识的赵立涛队友——张文军的媳妇刘凤梅。
许文玉赶忙招呼:“嫂子,你也下来了?”
刘凤梅笑道:“这十几日颠簸颠簸的,我的屁、股可受罪了,腰都快伸不直了,可不得下来活动活动筋骨嘛。”
许文玉也笑了:“可不是。我们等等看今晚怎么安排的。”
这时,刘凤梅低声问道:“不知道能不能让我们住进房子里去,要是有个可以落脚,让我们伸直腰躺一躺的地方就好了。”
许文玉不由苦笑道:“听他们怎么讲的吧。”
这时,从队首跑过来一位小兵。只见他一溜烟小跑,停在刘凤梅这些家属集聚站立的附近,“唰”的一声立正,铿锵有力地说:“嫂子们辛苦了!首长指示,由我带领你们到老乡指的一个屋子里去,今晚你们都去那里过夜!”
许文玉她们不由大喜,赶忙道:“同志辛苦了!”
这时,有一位年纪较大的嫂子犹豫地问道:“小同志,请问我们要带上被子去吗?”
小兵笑着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不用的,我们已经派人上门去询问,这里的老乡自愿一家出了一床棉被,尽够嫂子们今晚用的了。”
众人听言大喜,尽她们最快的速度挑拣好自己的随身物品,跟着小兵往村子的一处地方走去。
只见得一个大约五六十岁瘦小精干的老汉,手持烟袋站在一家小院门口。见他们蜿蜒着走了过来,赶紧迎上去,呵呵笑道:“这就是我们今晚要借宿的小嫂子们吧。快请进,快请进!”
刘凤梅拉着许文玉好奇地打量着周围,随口问道:“老伯,你是这家的主人吗?”
老汉笑道:“我可不是,我是我们村的队长。听到小嫂子们要借宿,我们这儿刚巧有一户人家也是军属,就自愿今晚腾出房子来,给大伙儿住。这家的主人已经到其他乡亲们家里去住了。”
众人沉默了片刻,随即推辞道:“怎么好意思呢?”
老汉手持烟袋磕了磕墙壁,叹了口气,说:“他们家也只剩下个老母亲了,一直在家等着她的儿子回来。你们就不要推掉她的好意吧!”
众人这才作罢。
推门进去,只见得十几平米的庭院里摆着整整齐齐的扫帚和些许农具,一张方桌,几把椅子,墙角还种了一株柿子树。
他们进得大厅,老汉指点道:“这里有东西南北四个屋子,我们这边都睡的是炕。你们看看自己怎么安排休息。”
众人感激,纷纷谢过老汉。老汉忙不迭地摆手推谢,然后踱着步子走了。
许文玉跟着刘凤梅进了东屋,只见得一张大炕上整整齐齐地堆着几条大被子,颜色花样不一,偶尔有一些还打着补丁,但看上去都很干净。
刘凤梅感动地说:“这里的乡亲们可真淳朴。”
许文玉附和道:“谁说不是呢?”
他们接过炊事员们送过来的稀粥晚饭,洗漱完毕,一夜安睡。
转眼就是第二天。许文玉在久违的由窗户照入的晨光中醒来。她惺忪地睁开眼睛,轻手轻脚地穿好衣服,小心不打扰还在安睡的众人,下得床来。
怎么才能感谢一下这家善良而又一直苦苦等待儿子的主人呢?她想起出发的时候母亲冯萍给了她一小袋易储存、还没用过的皮蛋,心里有了主意。
她出得门来,向骡车所在的方向走去。拿出几个皮蛋、一块姜、半袋剩下的米,她转身又往借宿的人家走去。
推开门来,却见刘凤梅和几个大嫂已经起了,她连忙打了个招呼。
刘凤梅笑道:“赵家媳妇,你这是干什么呢?”
许文玉回答道:“这不是瞅着大伙儿还没吃早饭吗?我去外面瞧了瞧,好不容易可以自己做点好吃的,我给大伙儿换换口味。”
刘凤梅眼睛一亮:“自从吃了弟妹的那一顿饭,我至今都还想着呢!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许文玉若有所思道:“那麻烦嫂子出去跟老乡打听一下,这家的主人是谁,住到哪里去了?”
刘凤梅连忙应是,然后出门去了。
许文玉将米淘洗干净后,倒了一些清水浸泡片刻。其实,如果能浸泡2小时以上是最好的,但是现在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将泡米的水倒去,重新加入清水,烧起火来。大火煮沸后,又转为小火,每隔两分钟,她就用木铲搅动一次,直到煮成浓稠的白粥。
她喜欢喝粥,她老派地觉得粥的功能可以将“食用”和“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养生”的层次。粥与人们的关系,正像粥本身一样,稠粘绵密,相濡以沫。
在等待粥开的时候,她又把皮蛋剥壳,切成小丁,放在一旁。如果有瘦肉切成细末,加丁点儿盐、生粉和生抽拌匀就更好了。她遗憾地叹了口气。
咦,虽然没有新鲜的瘦肉,但是她包袱里还有咸肉没吃啊!许文玉眼睛一亮,叮嘱在旁帮忙的嫂子看好火候,然后转身快步去拿。
把咸肉拿来,清洗,切成细丝。然后调成大火,将皮蛋、咸肉末,相继下入沸腾的白粥中。由于咸肉里含的盐分已经够浓了,所以就不再放盐,搅拌至咸肉色变时,抽掉燃烧着的灶火,加入少量胡椒粉调味。一锅热滚滚、香喷喷的皮蛋咸肉粥就做好了。
洗净十几个碗,把粥盛入碗中,撒上葱花,一碗碗香浓美味的皮蛋咸肉粥把整个院子的嫂子们都吸引进来了。
她们啧啧称赞道:“赵家媳妇的手艺就是好!”许文玉满足地笑了。然后把这些粥分发下去。
这时,刘凤梅的声音呼喊着传了进来::“弟妹,弟妹!”
许文玉连忙端了一碗粥,递给刘凤梅:“嫂子,快歇一歇。填填肚子。”
刘凤梅擦了把汗,坐下来,边喝边道:“打听出来了。这家的老母亲就住在旁边不远的张家,等一会我带你去。”
许文玉点头,随后找了一个罐子,把剩下来的粥盛满,等刘凤梅吃完以后,就跟着她往张家去。
只见得一个头发枯白的年约六七十岁老人坐在院子里,就着阳光在挑着簸箕里的什么东西。刘凤梅悄声道:“就是她了,打听到她嫁的人家姓李。”
许文玉走上前去,冲着老妇笑:“李妈妈,你早啊!”
老妇眯起眼睛抬头看:“谁呀?”
许文玉蹲下身来:“李妈妈,我们是昨晚借宿在你家的那些过路人。这是特地来感谢你。”
老妇咧开嘴,露出掉光了牙的牙床,慈祥地笑:“没什么,你们睡得安心就好!”
许文玉也笑,随后沉默了片刻,终于忍不住了,问道:“李妈妈,你的儿子叫什么名字?”
老妇顿时收起了笑容,艰难地抿起嘴来:“你们问这个干什么?”
许文玉连忙说:“我们现在不是要走了么。都是军人,说不定能遇到您的儿子呢?您现在告诉我们他的名字,到时我们也好帮你留意。”
老妇连忙站起身来,抓住她的手:“真的吗?真的吗?我已经三年没见过他,没听到他的任何消息了。”
许文玉忙不禁地点头。
老妇紧紧盯住她的眼睛:“他叫李爱华,李爱华!今年26岁了,你记住了吗?”
许文玉连忙点头:“记住了,记住了!”
放下罐子里的粥,跟李妈妈告别后,两人转身走了。
路上,刘凤梅再也忍不住了,悄声问道:“军队那么多,华夏那么大,你怎么帮她找啊?”
许文玉恍惚想起来她上辈子失去的那个永远都回不来的孩子,想起她一辈子的等待和无望,喃喃地道:“我们尽力吧,让她有个指望也是好的啊!”
刘凤梅默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