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婚离后情再婚情》 ...
第三卷婚离后情再婚情
篇前絮语:
年轻的夫妻,只要两人经历了爱的洗礼,就会在心灵深处打
有深深的烙印,终生难忘。而当两人长相别离,就可能会在分离的痛苦中受到煎熬。破镜重圆之后,尝受过分离之苦的一对夫妻
可能会更加珍惜重新获得的幸福。因而破镜重圆的一对夫妻较少有再次离婚的可能———有些人哪,往往会犯这种错误:得到的东西不知道珍惜,失去了之后反而觉得可贵……
虽然一对夫妻离婚后长相分别,但两人再次相见,依然会有一些夫妻般的情义。一方依然可能会对另方伸出援手,给予无私奉献的援助。特别在另方处于极其艰难的环境中,这种原有的夫妻之情会使一方寄予另方酸楚的同情,甚至,可能会流下悔恨的眼泪。有时,其做法甚至会超出常规,超出想象,而给予对方人道的帮助。中国有句俗话:“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之情似海深。”这句话对于一个重情义的男人或者女人来说,可能是这样的……
再婚夫妻的感情基础一般难与初婚夫妻相比。但是,这不是
绝对的。关键在于两人是否都愿意为新的夫妻感情的建立而采取积极维护的态度。少想过去,瞻望未来,互相谦让,求同存异,并主动关心体贴对方,经长期的感情融合、沉淀、积聚、发展,也可以使夫妻感情达到相互深爱。再婚夫妻的感情也有可能比初婚夫妻的感情更亲密。这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已被有些事例给予了证明!
宋玉生
第一节离后破镜可重圆
一、公允包容碎月又圆
1、互有成见 婆媳矛盾
一九四五年,“小鼻子”“倒台”了,滨海市“光复”了。从那时起,邱殿平的父母就与宋玉生的父母在滨海市香炉礁“铁匠炉大院”成了邻居。其实,尤光达的父母也是在这时住进香炉礁“铁匠炉大院”的。以后,宋玉生搬家了,就离开了“铁匠炉大院”的平房棚户屋。可是,“动迁”以后,邱殿平把房子换来换去,又与宋玉生成了邻居。宋玉生住在三楼,邱殿平住在一楼,还是同一个门洞呢,真是有缘哪!
虽然邱殿平按两家老人的辈分称宋玉生为大哥,但两人的年龄相差较大,宋玉生可吃大亏了,没办法。邱殿平不到三十岁,长得膀大腰粗的,是滨海港务局的装卸工,开一辆铲车。他去年才结婚,女方是同队的,开一辆叉车,叫“潘永芳”。
邱殿平的父亲早已过世,但是他的母亲依然健在。这邱老太太可不是一般的“茬”。已经七十六岁了,耳不聋眼不花,不哼不哈,不咳嗽,一颗牙没掉;走路不拄棍子都不晃荡,头脑清晰,说话巴巴的,两句话就能把你“顶到南墙”,可“咬木头”呀。在邱家这个“大家庭”里,儿女媳妇都怕她,她可是“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
过“五一”,潘永芳烫了一下头,又把头染成了个黄色的。刚进门,老太太一看,就丧丧脸子:“永芳啊,你染了个什么头?人不人,鬼不鬼,嘴涂得就像吃了死孩子肉……再说,我还没死,就披头散发的……还,还,还什么‘披肩发’,叫你折腾死……唉,真没办法……”永芳一听,回身就躲到自己屋里,“呜呜”地哭了起来。
邱殿平与潘永芳是今年春节前结的婚。过了“十一”,潘永芳的肚子挺了起来。邱老太太一看,就不高兴,她坐在沙发上,生气地埋怨潘永芳说道:“啊~,他不懂,你也不懂啊,来年是‘羊’年,‘十羊九不全’,生个孩子,连对象都不好找。你们俩呀,可真是彪老婆傻汉子,两个屎壳螂滚一个驴屎蛋子……”潘永芳一听,跑回自己的屋里,号啕大哭。
在屋里,邱殿平说道:“哎,永芳,咱妈说的几句话,是不太好。不过,她那么大岁数,你也犯不着这样号啕大哭!让邻居听见,还以为咱家发生什么大事呢,不就是两句话吗?”永芳说:“啊,两次了。我人不人,鬼不鬼,吃死孩子肉,屎克螂滚大粪球……这跟骂我有什么区别?”邱殿平说道:“罢了,有时间,我说说她。”但是,邱殿平哪说得了邱老太太,没说几句,老太太说:“呀,翅膀硬了……说了媳妇,忘了娘!”
2、苦命婆心矛盾缓和
永芳回家一说,母亲的胆囊炎犯了,病倒了。邱老太听说这事,心中也后悔,知道自己说的那几句话不好。但是,老太太来了个“倒驴不倒架”,把邱殿平好一个批评:“殿平啊,过了门,就是潘家的‘半拉儿’,丈母娘病了,不应该买点东西去看看?没有钱是吧?我有。”说着,邱老太太从衣襟里掏出一百元钱给邱殿平,说了声:“给!”
来在潘永芳的家里,见到岳母,问候以后,潘母就与邱殿平唠了起来:“殿平啊,夹在婆媳间,做儿的要受‘夹扳板气’,不容易。现在社会,都是这样,婆媳关系不容易处好,你要两头劝,还要两头哄。不是有句什么话,叫‘和稀泥’吗?永芳也有毛病,好钻‘牛角尖’,才结婚几天,婆媳之间就翻脸,这才从哪到哪呀……”总之,邱殿平遇到了个通情达理的好丈母娘。
听儿子回来一说,邱老太既感动又后悔。邱老太太心想:人家潘家的闺女也不是吃一口饭长大的。永芳到了咱邱家,就是邱家的人,邱家应该很好地对待她。若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弄得这样,那么自己会怎么想?
其实,这邱老太太也是个苦命人。旧社会,父母没有地,靠要饭,给财主家做“泥汉”为生。“九一八事变”以后,家里就过不下去了,父母把邱老太太的两个哥哥送了人,带着邱老太太从山东即墨逃荒来到滨海市。哪那么容易?父亲前筐挑着邱老太太,后筐挑着行李,母亲拐着要饭筐,拄着打狗棍,迈着两只小脚,一瘸一拐地跟在后面。好容易走到青岛。没有钱,过不了海,这就又往北走,好不容易,到了龙口。一个打渔的好心老乡把他们三人捎道带到了滨海市。来滨海市后,就住在现在香炉礁立交桥东边的一个窝棚里。那时,当时,这一带叫着“三不管”——政府不管,“大金宪”不管,日本鬼子军队也不管。东铁路大桥下面的桥洞,抽大烟,扎吗啡,穷得没了家的,都躲在这里避寒。大冬天的,经常一大早就能用平板车拉走一两个冻死的。虽然,这个破窝棚四面透风,冬天盖着破被浑身发抖。但是,比起那些在“大桥洞”下冻死的人却要好多了。
一九四五年,小日本投降之后,很多日本人回到了日本本土,在滨海市今天的高尔基路、东关街、“一二九街”、青泥洼桥一带空出了大量的房屋。于是滨海市的老百姓,就搬进这些房子里居住。这样,在香炉礁、金家套、海南屯、“三不管”一带,也空出了大量的平房。在这种情况下,老邱家有幸搬进香炉醮“铁匠炉大院”。虽然,这些房子不是高楼大厦,但与“三不管”的窝棚相比,却是登上了天堂。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下,滨海市人民做了几十年的奴隶,但终于翻身解放做了主人。——给你来了个“住房不商量“。
“卢沟桥事变”以后,十几岁的邱老太太,就嫁了人,生了两个姑娘一个儿子,老小邱殿平是她后来捡来的。但是,邱殿平的父亲却在“十年文化浩劫”的中期“造反派”的“武斗”中,被“飞子”误伤而死,一直到今天查不出当事人。其时,邱殿平才六岁。邱殿平的父亲,竟成了“十年文化浩劫”的“牺牲品”的“牺牲品”。
邱老太太为人耿直,处事原则性很强,当然也好“挑剔”。但是她生活简朴,心眼也“好使唤”,对人真诚热心。不过,她毕竟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与今天的年轻人有着巨大的差距,而且这个老太太呀,还有点迷信。
永芳妊娠反应很厉害,动不动就吐,有时,似乎黄疸水都吐出来了。邱老太太,看了也心疼,于是,她几乎每天都出门去给永芳买两个大苹果,放到永芳的桌上。她买了几根灌肠放在冰箱里,自己不舍得吃,每天切半根给永芳捎饭。花点钱没什么 ,但老太太毕竟奔八十岁了,又是个“半拦脚”,出趟门也不是很容易。人心都是肉长的,而且这永芳也知道好歹,妈长妈短的,叫得可真亲切呢。永芳省吃简用,积攒了点钱,给邱老太太买了一件压花的黑尼子半大衣。老太太说:“都快八十岁了,要死的人了,花这些钱,买这干啥?”但是老太太的心里却暖洋洋的。——看到他们婆媳俩关系改善了,邱殿平的心中,也轻松了许多。
3、矛盾再起夫妻分离
俗话说:“酸儿辣女。”邱老太看到永芳愿意吃酸的,心里也高兴。老太太想:“大儿生了个姑娘,小儿要能生小子,也是邱家有后了。属‘羊’,就属‘羊’吧……”谁想到,春节过后,在四月间,潘永芳临盆竟生了个胖丫头。老太太在家,一听到这个消息,脸“呱嗒”就拉下来了。邱老太,拖了个枕头躺下,脸朝墙,一句话不说,谁她都不理。
永芳出院回家了。邱老太看了看殿平怀里的孩子,说道:“这小丫崽子挺胖,像殿平……”对这新生的孙女,她连抱都没抱一下,就回屋了。不过,邱老太毕竟是女人,并且是过来人,知道女人生孩子以后身体虚弱,她买了一只老母鸡、十斤红皮鸡蛋和五斤小米,让殿平好好照顾永芳。当殿平上班后,她就亲自做饭来照顾永芳。虽然该做的老婆婆都作到了,但是她心里不愉快,与永芳的话很少。永芳也看出来这点,只是把委屈憋在心里不放声。潘母想到,邱老太可能不高兴,为了避免尴尬,就打发大女儿永芬来看望永芳。永芬带来五斤小米、十斤鸡蛋、六尺红布、两套小衣服,还有两桶牛初乳。永芬也感觉邱家气氛不正常,中午没吃饭,就回去了。
宋玉生和陈培英两口子也下楼来到邱家,送来小米、鸡蛋和摇篮,还给小姑娘买了一个手摇的小货郎鼓。
满月了,一家三个大人又坐在一起吃饭。但是,这婆媳俩的话很少。以前是永芳给老太太端饭添饭,现在换成了邱殿平。邱殿平不在家,这婆媳俩一天说不上十句话。俩人肚子里都有气,但都尽量克制着自己不说,怕闹起来让邻居笑话。——丑事家家有,不扬是好手哇。
按理说,这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邱老太太。但是,邱殿平是个孝顺孩子,而且他念母亲一生艰难辛苦,不容易,于是,经常批评永芳。这样,本来是婆媳之间的矛盾,转化成了夫妻之间的矛盾。
这天晚上,邱殿平和潘永芳吵了起来。邱殿平说:“哎,永芳,你主动跟老人说句话……”永芳说:“我没话说!”“怎么?我妈对你不好吗?”殿平说。“好哇,我什么人不人,鬼不鬼,吃死孩子肉,还,还什么屎克螂滚大粪球……”永芳说道。殿平说:“都快两年了,这几句话你怎么老挂在嘴上,有完吗?”“怪我吗?生男生女是我说了算的,还是你说了算?不行,再找一个能生小子的!”永芳生气地说道。“不可理喻!!!”殿平也火了。永芳反问道:“谁不讲道理?!”殿平说:“在家,你跟你妈就这样吗?”永芳说:“我妈才不会骂我‘吃死孩子肉’,才不会骂我‘人不人鬼不鬼’呢。”“你看,又来了……”老太太听到他们两人吵起来,就来到儿媳妇屋里,两人就都不做声了。
星期天下午,邱殿平对潘永芳说:“妈对你好的地方你一件没记住,她说的错话,你一句都忘不了。”永芳说:“我对她不好吗?我挣那么点钱,攒了三个月,才给她买那么件压花黑尼子大衣,给我妈还没买呢……”殿平说:“你这个人哪,好‘翻小肠’,别人对你的好处记不住,你对别人的好处忘不了。”“你这是什么话,不就是说我忘恩负义吗?”永芳不满地说。“我看有这么点!”殿平也不会说话。“你放屁!”永芳真火了,把茶壶茶杯茶盘一下子全掀到地上,打了个稀巴碎,她趴在桌上放声大哭:“这日子没法过了……”
孩子出生不到一年,邱殿平和潘永芳打了五六仗。特别最后一次,邱殿平把潘永芳动手打了。两人打到法院要离婚。经法院、街道多次调节,潘永芳坚持:两人感情彻底破裂。最后,达成调节,两人离婚了。潘永芳带着孩子回到了娘家。
宋玉生和陈培英知道这件事,就分别找到邱殿平和潘永芳做思想工作,让他俩复婚。宋玉生说:“婚姻大事,怎么能说结婚就结婚,说离婚就离婚?要是这样,我和你老嫂早离婚了……”陈培英白了宋玉生一眼,宋玉生吓得用手把嘴一捂,不敢说话了。两人费了好大的劲,但是,工作没有做通。总之,两人都在“气头”上,让他俩马上复婚是不可能的。陈培英对玉生说:“缓一缓再说吧。”
4、邱母病逝 破镜重圆
邱老太虽然很强梁,但是,毕竟是快八十岁的人了。人过了七十五,可是一天不如一天,很快,什么病都一点点找上来了。这邱殿平和潘永芳才离婚一年多,邱老太就住院了。这老太不但血压高,心脏病,还有肾结石。虽然潘永芳调到了另一个装卸队开铲车,也能听到这个消息。潘永芳回家一说,这潘老太太就坐不住了。他第二天买了蛋糕和水果,一大早,就赶到医院来看望邱老太太。两个老姊妹扯着手,互相歉意又互相感激。她俩要说啥?自不必说了。
回家当晚,潘老太太就把潘永芳臭骂了一通:“结婚不到三个月,你就把邱家搞得乌烟瘴气的。结婚没有两年就闹离婚。要不是你,你婆婆能病成这样吗?!”潘永芳的老爹把拐棍在木板地上拄得“咚咚”响:“明天到医院去看你老婆婆去。”——从小到大,爹妈可从来没对潘永芳发这么大的火,她一声也不敢吭。中国有句俗话:“抓鸡抓鸭要摸根。”找对象,也要适当地看看丈母爹、丈母娘怎么样哪。潘永芳有个好爹和好妈,邱殿平遇上了一个好丈母爹和一个好丈母娘……
第二天,潘永芳带着小闺女凤倩来到了医院,来看望邱老太太。在床前,永芳贴着凤倩的耳朵说:“叫奶奶。”孩子刚刚会说话,她小声地叫道:“奶奶。”邱老太太住院以来就没笑过,今天第一次露出一丝笑容:“小闺女与她爸真像呀。”邱老太太用两手支撑着床想起身抱抱小孙女,但是,老人没能坐起来,大家赶紧阻止她,并扶她躺好。老人的身体相当虚弱,喘气都有些困难,嘴唇干裂,脸色黑黄。潘永芳再看看邱殿平,瘦多了,胡子拉茬的,似乎有两三天没洗脸,两眼泛着红丝。看到这些,潘永芳后悔不已,两滴热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幸好有大姑姐二姑姐和嫂子帮助照顾,否则,邱殿平又要照顾老人,又要上班工作,难死了。
于是,潘永芳也加入了护理行列,与邱家二姐、大嫂和邱殿平一起来护理邱老太太。白天上班,晚上要在医院照顾婆婆,对于潘永芳来说,确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感到,老婆婆身体之所以变得这样,与自己也是有一定的关系。她要以自己的行为来表达对婆母的歉意。晚上,她只能坐在凳上,趴在床沿眯一会,早晨可能不吃饭就得去上班。她要比二姐、大嫂辛苦多啦,因为二姐、大嫂白天护理,可以夜里休息。而她与殿平在医院熬一夜,第二天还要开铲车干一天。不几天,潘永芳就很快消瘦下去,用工友的话说,潘永芳都“脱相”了。一天夜里,潘永芳趴在床沿睡了,老太太看到后真心疼,她想爬起来给永芳披件衣裳,但是,老太太起不来了,她无奈地叹了口气,眼泪流了下来……
邱老太的肾结石,被激光打碎排除了,就算好了。但是,老人的血压居高不下,而且心脏衰竭面积在90%,经一个多月的治疗,没有好转,老人终于离开了人世。潘永芳难受死了,后悔死了,她感到自己对不起婆婆,也对不起殿平……
在葬礼上,邱家依然将潘永芳当着自家的媳妇待,她与二姐、大嫂一样,穿的全孝。烧过了“三七”、“五七”和“百日”,在宋玉生和陈培英的努力工作下,在潘家老人的帮助下,潘永芳和邱殿平终于同意了复婚。二姐请邱殿平和潘永芳到家吃饭,殿平的大嫂和宋玉生、陈培英两口也去了,就算是对邱殿平、潘永芳两人表示祝贺吧。是一顿比较丰盛的便饭,但是大家都没喝酒,因为心里有喜,也有忧。
晚上,邱殿平送潘永芳回家,路上说了许多感激、抱歉的话。邱殿平说:“永芳,你没考虑过我为什么与大哥二姐年龄差得那么大?”永芳说:“我想过,但不知为什么。”殿平说:“有件事我一直没跟你说,怕你说漏嘴,惹老人生气。”永芳问:“什么原因?”殿平说:“我不是妈亲生的,是六二年妈在营城子农村挖野菜从玉米地边捡来的。”永芳“啊?”了一声。殿平说:“那时,中国的经济落后,又赶上农业灾年,没有吃的,好多人腿都浮肿,哪有捡孩子养的。妈硬是把我带回家,一口稀饭,一口地瓜地把我喂大。妈胜过我的亲生父母,也是我的恩人。不是妈救了我,可能我早就被野狗吃了。”永芳说:“妈真是菩萨心肠哪……”殿平接着说:“妈的一生不幸。旧社会受苦受难,‘文化浩劫十年’又因‘武斗’误伤,老爸离世,我还能再惹她生气伤心吗?我明知她有些话说的不对,但我不能说她,只能对你发火。妈没有工作,几十年攒了四万块钱,多不容易。但是,你我结婚全花了……”
快到潘永芳家了,殿平停住了脚步:“永芳,我打你那地方还疼吗?”永芳狠命地在他胸前捣了两拳,问道:“疼吗?”殿平扭歪着嘴唇说道:“不,不,不疼。”永芳趴在殿平怀里哭了:“我对不起妈,也对不起你,我,我后悔死了……”——可惜,邱老太太没能看见这一动人场面。
两周后,邱殿平和潘永芳办理了复婚手续,正式复婚了。
二、别后关情离鉴合一
1、夫妻分离
当年在师范学校时,王雪松与林萍本来都是同班同学,在文理分班以后就不在一起了。他们与宋玉生等,是“十年三浩劫”的早期毕业生,是当时“留城”的最后一届学生,除极少数同学,基本上都没有“下乡”。起初,王雪松和林萍两人都被分配在小学,以后又都被调入了中学。不过,两人的专业发展方向不同。王雪松偏重于语文学习,林萍偏重于数学学习。师范中专毕业后,宋玉生为他们二人牵线搭桥,结为连理。不过,虽然二人都是中学教师,但在业务上两人却难得沟通。俗话说:“隔层专业,隔重山哪。”更糟的是两人互相都瞧不起:王雪松认为林萍缺乏基本的语文常识,连“大小钟马”“大小托尔斯泰”是否是父子关系都不知道;而林萍认为王雪松缺乏起码的数学知识,竟认为1000的常用对数等于10,甚至错答3里有三个三分之一,闹了个大笑话——至于说到无穷级数的敛散性、微分方程求特解、通解,简直就是对牛弹琴。总之,夫妻之间互相瞧不起,看对方,除了缺点,还是缺点。
年轻时,两人的这个矛盾并不突出。但两人都是“事业型”的,在单位都是业务“尖子”。由于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不同,因而造成两人的一些看法分歧越来越多,矛盾也就越来越大。
虽然宋玉生早已被调入高校,成了大学教师,但多年来,他依然没有忘记有些在中小学教书的同班同学。每逢年节,宋玉生总要和妻子陈培英到他们家走一走。对于王雪松和林萍,宋玉生是他们家的常客,遇到他们两口子拌嘴,玉生这个媒人,自然就要做些说合的工作。
中秋节,王雪松和林萍邀请老同学宋玉生、刘洋、李旭光和杨槐花、高贵华、汪景春来家做客。陈培英不是他们的同学,但也被邀请,随丈夫宋玉生来了。
由于来的客人较多,王雪松和林萍就有点忙乱。林萍端了一盘软炸肉正要往桌上放,王雪松凑了过来小声说:“司令,桌小摆不开怎么办?”林萍白了雪松一眼说道:“两张桌子并成一张桌子不就完了!!!”王雪松说:“这话语法上不得体,两张桌子并在一起还是两张……难道,数学上1+1=1吗?”林萍反驳道:“逻辑代数中,就是1+1=1!而且1×1也等于1!”王雪松恼了:“我是托儿所大班的?!不知道1×1等于1!”于是,两人吵了起来。宋玉生上前把王雪松拽到一边,生气地指着王雪松说道:“今天这么多人,孩子还在跟前,你能这么跟弟妹说话吗?”雪松说:“她也太计较了!”宋玉生说:“兄弟,出社会二十多年了,还没改那好‘挑刺’,好‘把尖’的毛病!你以为今天咱俩是在足球场上争强好胜?——优秀教师有优秀的语文水平,没有优秀的修养!”王雪松苦笑了笑,不言语了。高贵华把林萍推到厨房,一边帮她做菜,一边劝说道:“老八,还是二十年前那体性!一点点事就计较,事越弄越大,却灭不了火,能请神不能安神……”——二十年前读师范中专的时候,文理分班以后,高贵华不仅与林萍在一个班学数学,而且两人还分在一个寝室。在寝室里,林萍最小,排行“老八”。
显然,今天这顿饭没能吃好,大家不欢而散。晚上睡觉,王
雪松、林萍谁也不说话。在床上,一个脸朝东,一个脸朝西,谁
也不理谁。
王雪松和林萍夫妻俩在性格上,平时互相瞧不起,好以己之
长攻对方之短。在专业上,两人的专业发展方向不同,差别也
越来越大,分歧也越来越大。至于说到业余爱好,两人的差别
就更大了。王雪松年轻时就好踢足球,当老师了以后,还是这
个爱好,经常往足球场上跑——不但看球,还经常下场踢球。
他在班里成立了一个足球队,经常利用双周日把这些孩子拉到
球场去训练。班级间进行足球比赛,他有时也穿着运动服下场,
还担当中锋。在学校举行的足球比赛中,他这个班历来都是冠军。
市里举行中学生足球比赛,校长干脆就让王雪松和体育老师带着
这个班的足球队代表学校去参加比赛,竟然在比赛中还获得了亚
军。林萍却是好静的性格,好看书。由于受初中老师的影响:“学
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她的看书学习以数学物理为主,
特别,在力学的学习上,有很扎实的功底。在她认为,一个不懂
物理的人不会在数学上有长足发展。但是,她却很少去看什么诗
歌、小说之类。——她重视物理,也许,这跟她自学数学物理方
程遇到了困难有关。此外,她也看点医学,她认为,懂点医学,
对于生活很实际,而且还能弥补自己在化学上的欠缺。解剖学、
病理学、诊断学、药理学,她都看了一点。不过,若说到“三关
六部二十八脉”、“药物十八反”,她的知识却是“零”。因为林萍
的古汉语基础不行,一般不看中医的书籍。
大学教师在科研上的压力大,一位大学教师要公开出版一部
学术性的著作,或者要在国内外一流刊物上发表一篇有价值的
学术论文,谈何容易?!但是,相对而言,一位中学教师,特别
是高三的班主任老师,要比一位大学教师更辛苦。王雪松、林
萍都是班主任,而且是历年“把高三”的教师。每天,晚自学
以后,两人才能回家。回到家里,往往都在晚七点半以后。林萍
忙着做饭,王雪松要赶到附近车站去接女儿王松萍回家。吃完饭
以后,王雪松忙着收拾饭桌、刷碗,给孩子准备明天带的午饭:
林萍往往还要批改带回家中的作业。语文教师批作文耗费时间,
其实,数学教师批作业更费时间;因为数学老师要就学生错误的
作题一步步看,要找出做错的算式,说明原因。所以,每天,两
人上床睡觉,往往在十点以后,而第二天早上五点半,全家就要
起床。早晨,洗完脸,刷完牙,三人喝杯奶吃几块饼干,就各奔
东西往自己的学校赶。——三人都必须在早七点三十分早自学开
始之前赶到学校。如果哪天班里的孩子打破了头,那么班主任老
师必须当天家访,待回到家里呀,可能都已经半夜了。
说起来,王雪松和林萍并不算太年轻了,中年之后,年近半
百。上有老,下有小,再加上繁重的教学工作,两人十分辛苦。
幸好两人的身体都还不错,才能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并使家庭生
活过得比较正常。但是,林萍的父母身体不好哇,而林萍又是独
生女,问题和矛盾就由此而产生了。
林萍母亲的心脏,已趋于靴形,属于高血压性心脏病。而且,
由于血压太高,还怕发生脑血管意外,林萍的母亲住院了。幸好,
林萍的父母都有退休钱,王雪松和林萍生活也不算困难,住院费
不是大问题。但是,在时间上,可真是“忠孝难得两全”。林萍
所在学校的校长是个女同志,能体谅林萍的处境。于是,就安排
别人暂时接替了林萍的班主任工作,让林萍有更多的时间去照顾
她的母亲。为了照顾自己的父亲和母亲,林萍就不能回家了,家
里的一切,就得由王雪松负责,特别是要照顾女儿林松萍的生活
和学习——孩子已经是高二的学生了,两年后,就要参加高考
了。
由于感冒发烧,王松萍得了支气管肺炎也住院了。在医院里,
林萍的母亲一听到这个消息眼泪下来了:“萍,因为我,不但影
响了你们两人的工作,而且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和学习,妈出院
吧……”林萍说:“那怎么行,你还没好利索。”老太太说:“我
已经好多了……一对夫妻一个孩,两家三代就这么一个根,松
萍要有个好歹,妈死了怎么能闭上眼哪……”林萍拗不过老太太,
就给母亲办理了出院手续,出院了。
下午林萍赶到松萍所住的医院,在走廊里遇到王雪松,劈头问
道:“孩子发烧,你为什么不给孩子吃退烧药和消炎药?”雪松
说:“吃了,吃感冒退烧片和复方新诺明了……既退烧,也消炎
了!”林萍大声喊道:“这两种药能一起吃吗?酸碱性中和反应以
后,就等于没吃药!你怎么没把孩子吃死!”王雪松傻眼了,支
吾道:“我哪知道会这样……”林萍说:“你除了背古诗文,就是
踢足球!什么“诗仙”、“诗圣”,什么“明代四大奇书”,知道点
起码的医学常识好不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并且也反映在女
同志的装束上。姑娘由过去的全国都是“板凳头”变成了“披
肩发”、“马尾辫”;结了婚的,不但烫发,还染成各种颜色。进
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同志已经是由全国一律黄军装,而变为
穿花衣裳了,而且在有些地区还兴起穿大褂(旗袍)的风尚。林
萍的年龄似乎不太适合穿大褂了,但是,是人就爱美,有时人的
思想还“怀旧”,也想“年轻化”,就做了一件大褂。在家里,林
萍穿起大褂,让雪松看,问他好不好。雪松一看,就蹙起眉头:
“哎呀,胖人穿大褂,一身曲线,瘦人穿大褂,就像吊死鬼似的。”
雪松一句话,说得林萍脸红一阵,白一阵的,心里好扫兴。这情
况,雪松就应该闭嘴了。可是,雪松嘴上没个“把门的”,接着
就又说起来:“年轻人,可以穿件绿色的大褂,显得有活力,我
们这么大岁数,应当穿得颜色深点。戴望舒的《雨巷》中,不是
要找一位有丁香气味,褐色头发的姑娘吗?褐色代表深刻……”
林萍火了:“啊,你闲我老了,我应当穿得黑乎乎的……不是红
男绿女吗?!”说时迟,那时快,林萍脱下大褂,几剪子就把一
件刚做好的绿旗袍剪了个稀碎。
两人的性格是互相瞧不起,专业不同,爱好不同,审美观
念不同,致使两人走上离婚的道路。林萍向法院递交了起诉书。在法庭上,王学松不同意离婚,因为孩子正念高中。法庭认为林萍离婚的理由不充分,也不支持林萍的诉求。但是,虽然经过多次调节,林萍依然坚持离婚的要求,并且态度有些坚决。林萍的要求只有一点,就是把王松萍判给她就可以了,至于房产、财产,她一律不要。无奈,最后,庭长只得以调节的方式给予了判决。
2、离后生活
王松萍在街上遇到了陈培英阿姨,哭着将爸妈离婚的过程和
结果告诉了陈培英。现在她和妈妈住在姥姥家,每天由姥姥做
饭,姥爷晚上去车站接她。总之,娘俩给年迈有病的两位老人既
添了麻烦,也添了思想负担。有时松萍回家看望爸爸,知道爸爸
生活很节俭,他几乎把每月的工资都给了林萍和王松萍。林萍也
不敢乱花,存在银行,准备给孩子念大学或者给老人看病。离婚
了,王雪松还这样对待她们娘俩,心中有点感激,当知道王雪松
生活很节俭,心里也有点难受,毕竟两人做了二十年的妻……
晚上,宋玉生通过陈培英知道这件事后,难受得连饭都没吃,
一夜合不上眼睛。学生时代,他俩都是自己的好同学,都与自己
相处很好,所以他当了“红娘”,把两人撮合在一起,也是为了
让他两人幸福。可是,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俩会突然离婚。
他更后悔的是,最近一段较长的时间,他忙于教学和科研,
忽视了两位老同学的生活。——转念一想,他两人之间也没有大
问题,全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斗嘴。他决心让他两人及早复
婚,这也是为了不让此事影响松萍的情绪,不影响松萍考大学。
星期天,在王雪松家里,宋玉生声音有点哽咽地说道:“你
与林萍对于我和培英有如弟弟和妹妹,看到你们俩弄到这步天
地,我们心里很难受”,玉生湿润着眼睛说,“非要离婚不可吗?”
王雪松说:“我不想离,她非要离……”宋玉生说:“林萍为什么
会这样?不是由于太伤心了吗?”“一点事就计较,我也真没办
法。”雪松说。玉生说:“那你就再找一个!你能保证她不计较?”
“不想找了,自讨苦吃呀……”雪松说。“不改你的老毛病,再
好的女人也会离你而去。你太好‘挑刺’,太好‘把尖’了。”
——两人离婚不到两个月,都在“气头”上,让他们马上复婚是
不可能的。
陈培英买了东西,去看望林萍的两位老人,也是为了借机劝
说一下林萍。培英说:“妹子,听说你坚决要离婚,怎么,有‘小白脸’啦?”林萍说:“嫂子说什么呢?都什么岁数了?”培英笑着说道:“我可警告你,女人年轻,人家想要不愿意跟;老了,想跟人家不一定要!”“哪是这么会事,我怕吵来吵去的,影响孩子的学习,后年,松萍就要高考了……”林萍说。培英小声说道:“别犯傻了,他心中现在装的还是你,要不,他能把每月的工资几乎都给你娘俩?”林萍说,“他是为他闺女!”培英说:“玉生说了,雪松不准备再娶。岂止不娶?据说,自你走后,年轻的女人他都不让进家门。”
林萍苦笑了一声说:“除了我,还有谁能看得上这个‘丑八
怪’?”“哎呀,妹妹也会谦虚了?要有如今,何必当初啊?”
应当说,林萍的心有点活动了,但要她现在跟雪松复婚,那
还是做不到的。
本来,王雪松吃饭就像抽风似的。愿意吃,就多吃;不想吃
就不吃;而且还好吃辣的。所以,离婚以前,他的胃肠就不好。
由于浅表性胃炎,有时疼得捂着胃口,“三九胃泰”可没少吃。
离婚了,一个人生活,就不愿意做饭了。饥一顿,饱一顿;凉
一顿,热一顿——很快胃病发展,得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总
之,生活没规律,不注意保养,光吃药也不行。由于工作忙,时
间少,也是为了给林萍和孩子攒点钱,买药、去医院,他都尽量
少买,少去。
一天,在语文课堂上,王雪松给学生讲议论文《幻想、
空想、理想》如何审题,如何展现中心论点,他胃口痛得头出冷汗。好不容易,坚持了两堂课,回到语文教研组,就趴在办公桌上,再也起不来了。教导主任和同志们把王雪松送到医院急诊室,一检查,王雪松胃部穿孔了,必须手术。
3、破镜重圆
当宋玉生知道这个消息,急忙赶到医院住院部。手术早已作
完了,而且手术很成功,但是王雪松还没有苏醒过来。宋玉生和
王雪松的同事刘宏基守在床前,看着吊瓶和负压器,生怕再发生
什么意外。一个小时后,突然王雪松“哎呀”地喊了一声,苏醒
了。但麻药过劲了,痛得他两牙使劲地咬着嘴里的湿毛巾。一会,
王雪松好些了,看了看宋玉生,叫了声“哥……”,接着闭上了
眼睛,不说话了,眼泪顺着两个眼角流了下来。——宋玉生知道,
现在的王雪松最想见的人是林萍和王松萍,但他没有说出口……
陈培英跟饭店经理请了假,随宋玉生一起来到林萍的学校,
找林萍,在走廊上,宋玉生把王雪松住院手术的过程和原因,告
诉了林萍。林萍稳不住了,背过身去,面对墙壁抽泣起来。陈培
英说道:“离婚,离婚,出事了吧,能对孩子没有影响吗?”接
着,陈培英陪林萍赶到医院,宋玉生去到王松萍的学校,把孩子
也接到医院。在医院里,松萍哭得像个泪人似的,她真怕爸爸有
个好歹,这大学就没法考了。
林萍的校长张琳是个通情达理的女同志,给林萍临时配备了
一个副班任,帮助林萍做班主任工作,以让林萍有更多的时间去
照顾王雪松。张校长知道,王雪松父母早逝,而且,没有兄弟姐
妹,客观上,林萍和王松萍是他最亲的亲人。林萍是她手下的数
学“尖子”,但张校长也知道,王雪松是特级教师,是全市闻名
的“语文大拿”,还懂足球训练。她真希望林萍能与王雪松复婚
——若他两人都能在自己的身边工作多好哇……
王雪松抽线以后,又住了十天院。在林萍的细心照料下,就
算是康复了。晚上,林萍坐在王雪松的床前,给王雪松肿胀的左
手热敷。王雪松看了看林萍,发现她瘦多了,而且两个眼圈发黑
微陷。他知道,这一个月,对林萍是多么不容易。上有老,下有
小,还要照顾他,还要工作……他不自觉地把林萍的左手握在自
己的右手中,林萍往回拽,王雪松却握住不放。林萍急了说:“老
夫老妻的,叫人看见!”王雪松这才松开手,说了声:“谢谢你。”
要出院了,得先垫付住院费而后才能报销,但是,王雪松
连个存折都没有,兜里只能抠出一百多块钱。林萍到银行取了
一万多元钱,把住院费交了,王雪松出院了。虽然王雪松出院了,能够自理了,但是在生活上还需要照顾。胃切除以后,胃变小了,一天要吃五顿饭,而且每次都只能吃不多一点。
为了照顾王雪松,娘俩只得回家去住。晚上,要睡觉了,
林萍要去松萍屋里,雪松拽着林萍的手不放。没办法,林萍只
得穿着衬衣衬裤上床,背对着雪松睡在他身边。雪松凑到林
萍身边,把她搂在怀里,脸贴在林萍的脸上。林萍半偎在雪松
怀里,雪松的泪水滴在林萍的脸上流进林萍的嘴角。她觉得雪
松的泪水那么咸,却又有点甜,自己的泪水也不自觉地流出,
打湿了衬衣前襟。
两月以后,在宋玉生和陈培英的帮助下,王雪松和林萍复婚了。复婚后两人做了分工:林萍负责松萍的数理化,王雪松负责松萍的语文、政治、历史,一起帮助王松萍复习。高考后,王松萍以优异的成绩,被北开大学录取了。
在火车站上,王松萍先是拥抱了宋玉生和陈培英,之后
松萍拥抱了王雪松和林萍,与他们道别。王松萍进站后,回过身来,说了声“谢——谢!保重!再见!”就奔向站台。
读者搜索到笔者礼兰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现代汉语强化训练》作者,信息正确。谢谢!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6章 《婚离后情再婚情》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