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第五章 ...

  •   两个人一路说说笑笑,时而共赏轻风细柳,时而品尝淮南小食。从最初甜糯的云片糕,到咸香的糯米团子,再到黑枣糖。日头渐渐偏西,泛黄的天空掠过几只归鸟。远处的白墙青瓦之上,升腾出丝丝缕缕的炊烟。

      各色零食填饱了胃口。傍晚前的暖阳下两个格外长的背影缓缓走着,尚且意犹未尽。

      “您不知道吧,这宏村有棵双生银杏树,据说在踏青节当日许愿异常灵验。”郭奇林背着手,转头看向阎鹤祥。

      “那不妨去看看。”没有谁能够拒绝一双洒满星光的眸子。

      “我听当地人说,关于这棵双生树,还有一个瑰丽的传说。相传在清代的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季,此地的知县府炭火不足,知县大人命下人砍伐树木制成柴火。村民们被告知此事后劝说无效,无奈之下把神树围起铁索,商议好翌日一早前来砍树。可是在那日晚上,每一个即将参与砍树的人都做了同一个梦——梦境里这两棵神树是一对神仙眷侣,那个男神仙得知此事后万般不愿,但还是与女神仙洒泪分别,不知去到何处,独留那女神仙一人,哭得肝肠寸断。

      每一个被托梦的人醒来几乎都是以泪洗面。次日天明,来到铁索旁,果真只剩下双生树的一半,和一个巨大的树坑。村民们自知触犯神明,惶惶不可终日。直到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站出来,提出要敲锣打鼓欢送雄树(男神仙)离开,也大摆酒席以祈求雌树(女神仙)的原谅。

      来年春天,村民们惊讶地发现往年总是第一个冒芽的银杏树了无生机。但是没有人敢站出来砍伐这棵神树。就这样几十年之后,这棵雌树才堪堪长出几片病恹恹的叶子。此后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人们将这雌树当作一棵许愿树。银杏树苍老的枝条上挂满了鲜红的绸带,那上面既是人们美好的愿景,也是对于这棵‘守寡’的雌树的同情,希望这一抹抹鲜艳的喜色能够让那棵雄树回来。”

      “你知道的还挺多。”阎鹤祥有点不在意,但还是笑了。他其实想说“这种民间传说不能信”。但把这句话咽回了肚子里。

      人活一世,总要有点精神寄托。

      “嗐,我也是听当地人说过,觉着还挺有意思的。好像说,在踏青节这日前去许愿,会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要灵验。”

      顺着渐暗的天光,阎鹤祥再一次看到了郭奇林瞳仁里闪烁的星子。

      “那走吧。”

      纵横交错的根系顶起了周围的青石板,苍老的树皮上是饱经沧桑的沟壑,几人对抱的树干诉说着岁月悠悠,寥寥几片绿叶正如传闻中所讲。蜿蜒曲折的枝杈上挂满了红绸带,有些已经肉眼可见的褪了色。

      郭奇林站在树下,从一旁的香案上抽出一条空白的红绸带,回眸浅笑道:“要许个愿吗?”

      那一个瞬间,这些满载着期许和憧憬的缎带在晚风中飘起,树下的人儿对着自己明媚一笑。一向不信鬼神的阎鹤祥也不禁为之动摇。

      “好。”

      阎鹤祥接过红绸带,在毛笔的笔尖处轻呵一口气,提起笔来写上一行蝇头小楷,随后挂在了一条不高不矮的树枝上。

      郭奇林也许了愿,踮着脚尖把带子系到同一根树枝上。

      “你许的什么愿?”不知不觉间,郭奇林对阎鹤祥的称谓已经从“您”变成了“你”。

      “这可不能说,”阎鹤祥一副煞有介事的样子,“说出来就不灵了。”

      “哦。”郭奇林将信将疑地点点头。

      心有灵犀之人,连愿望也是围绕着彼此的。

      两抹最鲜艳的红色在风中共舞,一个上面写着“希望以后还能遇到阎先生”,另一个上面写着“希望小郭余生喜乐康宁”。

      “先生,您看看我这杏花。”

      “不买不买。”

      “这位小姐,买两支杏花吗?”

      “哎,我这着急回家,没空买。”

      “哎太太……”

      一个豆蔻年华的姑娘面色微红,身上的粗布衫带着层层叠叠的补丁,向神树周围的游人推销自己的杏花。那些淡粉色的花瓣儿还带着点点水珠,柔嫩的枝条安安静静地躺在姑娘手里提着的破竹篮里。

      纵然花好人美,但几经碰壁。看样子像是在此吆喝了一整日,也是不易。

      姑娘遭到拒绝后,舔了舔唇,捋了捋衣摆,又挂上略带稚嫩的笑容,并未灰心。

      郭奇林在这个姑娘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弱者之间充斥着同情,因为他们总能找到某个感同身受的刹那。

      “二位先生,要不要买点杏花?我的花又新鲜又漂亮,而且卖得不贵……”姑娘如连珠炮一般,语速飞快,生怕被拒绝。

      阎鹤祥没等她说完,笑盈盈地从钱袋里掏出一块银元塞到她手中。

      “这……这怎么能要……”眼看着姑娘就要把前还给他。

      “姑娘收下吧,一番好意。这钱不让你白收,这样,你卖我们两支最新鲜的杏花怎么样。”阎鹤祥又把钱推了回去。

      “可两支花才一文钱,您给了我一块大银元呐……”小姑娘还是很为难。

      “没什么好可是的,这天色也不早了,你这一篮子花要卖到什么时候。早点回家买点好吃的。”

      “那……”姑娘水灵灵的大眼睛里盛满笑意,低下头来仔细挑选一番,“这两支,送给您们。这是花朵最多开得最漂亮的两支。”

      阎鹤祥接过花,向姑娘道了谢,姑娘向他们投去感激的目光,随后蹦跳着离开了,两条辫子甩得快活。

      “阎先生好生心善。”

      其实郭奇林想花钱买些杏花,但阎鹤祥抢先一步将银元递了过去,他也就没再掏钱。

      “举手之劳。总不能看着一个小姑娘在这里站到深夜。”

      “阎先生,时候不早了,咱们回去吧。”几级通向船家的台阶近在眼前,郭奇林回过头来征求阎鹤祥的意见。

      阎鹤祥顺势把刚刚摘下的一朵杏花别在郭奇林耳边。乌黑的短发和淡粉的花瓣儿相得益彰,眼波流转间仿佛是与薄薄的花蕾别无二致的温柔。

      “好。”他是个愣头小子的时候,也听身边人带着炫耀的口气说过那窑子里的姐儿是何等风情。虽说他从未见识过,但在认识了郭奇林以后,他觉得,这便叫风情。

      不一会儿便有条细长的乌篷船停在岸边,船夫是个清瘦的老爷爷,正热情招呼着岸边的两人。

      老人家在船尾划桨,拨开层层波纹,乌篷船里二人对坐,相顾无言。

      “跟我来,带你去个好地方。”郭奇林故作神秘地起身,扶着一侧的蓬草缓步走到船头。

      阎鹤祥见状也跟了上去。

      船身轻晃了一下,郭奇林有些踉跄,阎鹤祥适时地搀了下他,道了声“留神”。

      “谢谢。”他撩起衣摆,在船头施施然落座。

      他在他身边坐下。

      “你看。”

      阎鹤祥没有顺着郭奇林的目光望去,他只是盯着那双眼睛。不大的瞳仁里只有泛起层层涟漪的水,和与水相接的玫瑰色的晚霞。他适才感受到古代文人骚客在诗词歌赋中所写到的泛舟湖上水天相接的美感。

      “小郭,我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明明是疑问句,却是陈述的语气。

      “郭奇林。”他回眸冲他笑,满眼风景霎时流去,唯有阎鹤祥的身影,“你呢?”

      “阎鹤祥。”他很满意。

      他又回过头,轻声问了句:“你是北平人,那你听没听过小曲儿?”

      “很多年前听过。”

      “爱听吗?”

      “印象不深了,但我记得挺好听的。”

      “那你想听吗?”

      “想啊,”常年离家的人谁能没点桑梓之情呢,“但这边估计听不到。”

      “嘿,那可未必。”郭奇林没有看向他,但是嘴角上挑了一个弧度,心思叫人猜不透。

      “一呀么更儿里呀,月了影儿照花台。秋香姐定下了计,她说晚傍晌儿来哟。牡丹呐亭前,我们多恩爱呀,但愿得鸾凤早早配和谐……”

      他定定地望着水天相连之处,字正腔圆京味儿浓的曲儿从他的喉咙中飘出。阎鹤祥印象中这小曲儿总要与三弦等民乐相配,郭奇林只是清唱,节奏也稍慢了些,调门有些低,但恰如其人,与水波荡漾开来的声音相合,是那么的宛转悠扬,还有一份独到的温柔。

      “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唐解元望苍天,止不住的好伤怀哎,美人呐,秋香嗨,勾了魂的女裙钗哎……”

      与徽地特有的黄梅戏不同,这次他的声音里没有南方腔调缠绵细腻之感,多了些京韵的清脆和利落。

      阎鹤祥凝望着他,忆起在学堂读书时先生教的诗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在他随旋律时而蹙起的眉峰和剪水双瞳之中,恍若又回到他们初次邂逅之时。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