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满城春色宫墙柳 ...
-
先帝乃大燕第四世皇帝,年号昌和,在位二十年,年仅三十七便因误服金丹而死。
如果让聂雪照来评价昌和,那么自私便是首当其冲的特质。
昌和不是不懂道理,也不是不了解民生疾苦,但是他的想法永远是与朕何干。他不是不知道他在位期间干的最久的首辅柴闻是个贪官、是个奸臣,但柴闻愿意帮他反对御史,还愿意和他一起修道,昌和也就默许了他迫害忠良的行为。
第二个特质便是追求长生不老,昌和所谓修道,吃了许多金丹,还给自己取了法号,宠信道士,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挥霍无度。
昌和帝并非上一代帝王子嗣,而是上一代帝王过世后当时的首辅杨爽选择的宗室子,初登基时,便显现出优秀的谋略和隐忍能力,联合英国公斗倒了以杨爽为首的文官集团,将大权收拢。
此后英国公女便册封为皇后,昌和二年诞昭润长公主,越三年,后薨,然宫中亦无嫔妃孕,遂帝以江南王氏女为继后,王氏亦未曾诞下龙子。昌和七年,帝幸一宫女,即今上同宣帝之生母。
同宣帝向逢锡年幼时,生母便去世了,因而记入皇后王氏名下,与年长五岁的昭润长公主一起长大。
昌和帝此后便潜心修道,再无子嗣,对于唯一的儿子的教育也不曾上心,又有道士称“二龙不可相见”,因此昌和帝不仅不立太子,晚年甚至拒见自己的儿子。
继后王氏虽出于江南大族,然平性软弱,亦不通诗书,也不甚愿意管教皇子,日日念佛,因而昭润之于向逢锡,可谓是长姐如母。先,宫变之时,向逢锡年仅十一岁,却因为先帝的忽视而未曾出阁读书,因而诗书礼义,无不是昭润所授。昭润十六岁那年一月,嫁与时任次辅时年二十八岁的聂雪照,其年五月,昭润长公主于宫宴中为柴闻次女柴贵妃所害,是夜,英国公怒而仅以手中鞑靼骑兵三千清君侧,昌平帝此时正在宫内道观之中,气急攻心,道士献金丹以安其神,不料帝服用后三个时辰,便抽搐而死。
时次辅聂雪照未知公主薨,正前往宫中接公主回府,因此恰巧在宫中,帝驾崩后,英国公厌恶柴闻,因而请聂雪照拟遗诏,遂昌和帝生前所误之事,尽为二人痛斥,柴闻一党,亦从此奔溃。
同宣帝即位后,聂雪照即为首辅,同宣帝虽小,然通晓大义,机敏好学,至今三年,已有盛世气象。
但聂雪照知道,这是用他发妻昭润长公主的性命换来的。
聂雪照出身江南望族,乃昌和九年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通政司参议、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户部尚书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其升迁之快,历任位置之重要,确实古往今来极为罕见。
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虽说此时并非乱世,但是柴闻把持下的朝堂确实称得上一句鱼龙混杂。而此外,聂雪照与柴闻有亲戚关系,柴闻的妻子便是聂雪照的姑母。
但柴闻不知道的是,昌和九年那一届的好几名庶吉士,在目睹了他杀害御史的残酷行为后,即使当年都只是默默无闻的学生,却也早就立下志愿,此生定要除掉他。
其中便包括聂雪照。
此外还有同宣帝继任后的吏部尚书王长雅、兵部侍郎孟肇函、大理寺卿侯教文等人。宫变之时分别是吏部文选司郎中、兵部职方司郎中、大理寺少卿。
早在十年前,聂雪照同这班人开小会的时候就意识到,能除掉柴闻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昌和帝。
但除非柴闻作死要揽权,昌和帝对于柴闻还是很宽容的。
而且这一切的根源并不是柴闻,而是那个坐在道馆里的自私的皇帝。
因此他们的计划便是,将昌和帝从杨爽那里夺走的权力拿回来。
但事实上,这很难做到,大燕除皇帝手中的京军外,有兵权的仅有世袭英国公、世袭南疆侯,地方军除了东海抗倭有两名将军有自己练的兵之外,其余便是卫所制,有事才征发。而掌管京军五军营的,正是柴闻亲信桂芳等人。
因而武斗是行不通的,文斗则更难办,因为文官想和皇帝斗,大不过是不做事、封还圣旨等,除非满朝读书人都支持你,否则皇帝废了你,找个想办事的人还是容易的,要知道昌和帝只是自私,也不是傻。
那么最后他们讨论过走封建迷信的路子。
非常可惜的是,他们想得到,柴荣当然也想得到。皇帝身边的太监和道士不说是他安排的,和他的交情也都不错。
除此之外,柴荣在昌和九年也年仅四十五,而且身体健朗,想把他熬死估计还得等个几十年。
拨开重重迷雾,聂雪照为大家指了一条明路——乘乱而行,坐收渔翁之利。
具体来说,就是挑起英国公和柴闻的矛盾。英国公作为管辖京军三千营的指挥使,又世袭罔替,在朝中根基颇深,却还是深得昌和帝信任,是唯一能够和柴闻抗衡的人。同时,这两个人斗争,朝中混乱起来,也方便聂雪照等人安插自己的人。
而同时,英国公出马,把柴闻那点事儿捅出来,昌和帝虽然能容忍,却也少不得替他擦屁股,长此以往,昌和帝必然心生厌烦。
这个计策在昌和十七年聂雪照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时提出,此后即使聂雪照等人施展各种手段,也没能挑起两边的矛盾。
原因很简单,英国公和柴闻都是聪明人,他们俩能拥有的权力在昌和帝治下已经是极限,再多就要引起昌和帝的猜忌了,因此两派并没有利益矛盾。
而此时的英国公是先皇后的哥哥而非父亲了,年岁约为四十出头,即使觉得柴闻奸恶,但是英国公极为忠于昌平帝,也不会因此和柴闻翻脸。
直到昌和十八年末,另一次小会中,侯教文指出了使得这条唯一道路能通行的机会——昭润长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