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大河镇 ...

  •   第六章大河镇

      大河镇定的是每旬“三、六、九”为赶集日,宋秦贺龄两人便打算初六去镇上,村里王老四赶集日都会拉牛车载村里人去镇上,来回两文钱。贺龄这次打算买的东西有点多,宋秦也会赶牛车。两个人就没打算坐王老四的车。

      天还没亮,宋秦就来到贺家。先把贺龄叫醒,然后去把车架子装上,把牛喂饱了带上干粮两个人才准备出发,宋秦还带了昨天猎的四只野兔三只野鸡,宋秦认识陈记酒楼的掌柜,打到的猎物多是送到他家,知道他家也收菜蔬,让贺龄捡了两筐洋柿子黄瓜一起带上。

      宋秦贺龄一左一右的坐在车辕上,贺龄拿出一块饼用嘴叼住,左手伸进包袱里去拿另一块饼,右手紧紧抓着车架子右侧的木板,宋秦两只手拉着牛车的缰绳。贺龄用手肘撞了宋秦两下,宋秦也不空出手去接饼,直接低头就着贺龄举起的左手咬了一口。

      贺龄叼着饼呜呜抗议两声,宋秦假装没听见两只眼看着前面继续赶路。贺龄有点恼,稍微用力的又用手肘推了宋秦两下,贺龄笑着躲闪,贺龄反应过来后,觉得两个人有点像小学鸡打闹有点幼稚,牛车行驶的速度相当缓慢,也没那么害怕了,往后坐了坐,松开抓着车架的右手拿着饼咬了一口,双脚悬空晃了晃,看着路上的风景。

      出村的山路两边都是茂密的林子,贺龄也不懂都是什么树,只认识最明显的竹子。旁边的宋秦这个时候就显得非常有用,贺龄问的大都回答的出来。村子附近的路是村里人自己修的,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当时还在京城的贺父也寄了一些银两回来。等到出了村路换上官道,路就宽了很多,差不多可以并排过四辆牛车。路的两边都栽着相同品种的树木,说是树木现在看着更像是树苗,树干好像一只手就能握住。宋秦说是香樟树。前几年县衙修路的时候县令要求种的,因为种这些书,服劳役的人还额外得了一点工钱。

      “是单我们一个县的官道种了?”贺龄好奇,古代的原始森林开发率很低,特别是他现在所在的地方,山林很多,人口却很少。

      “邻县还有府城那边的官道也种了树,邻县和附近几个县都是种的樟树,府城那边种的好像不是,听王广说,他去南边靠海的蓉城时,那边官道种的大多是小叶榕。官道旁种树是这几年劳役都做过的事,官府还贴了告示让里长村长告诉村民,官道两旁的树不许砍伐,砍伐损坏官树都要被治罪的。种这树有许多好处,可以很好的巩固路基,再一个树木长大成荫,过路的也可以在树底下歇歇。再走一段,前面还有官府挖的井,过路渴了还能装点水喝。”宋秦耐心的解释,他虽然不懂县衙为什么花那许多工钱让人栽树,但是他知道树木植被少的山,雨下的多了比树木多的山更容易出现山崩。

      贺龄想果然是不能小瞧古人,古人也知道固土防沙,为了更好的生存尽可能的保护环境。

      一路上遇到的人还挺多,有背着竹筐,挑着担子的,有推着独轮车的,也有和他们一样赶着牛车驴车的,比较少看到的是马车。贺龄甚至看到一辆停在路上的牛车,牛车上还做了好几个人,赶牛车的老汉和乘客都下了车,老汉把牛牵到了一边,手里还拿着一把铁铲。

      贺龄伸长脖子一看。一言难尽的看向宋秦,反应过来为什么出发的时候宋秦一定要带上铁铲。

      停在路边的牛一点都不介意被很多人围观,围着的人也习以为常。牛尾巴抬起还在公然上厕所,大大的牛眼看着周围,嘴巴还在做着咀嚼的动作,不知道在吃什么,眼睛大显得更加无辜。赶车的老汉从牛车上取下一个有些旧看起来脏兮兮的竹篓,用铲子把掉在地上的牛粪铲起来倒进篓子里。

      贺龄用手指戳了戳宋秦,示意他快点走,又问他:“为什么还要把牛粪铲起来啊。”

      宋秦回头看了一眼才回答,“官道上要是都是牛粪马粪的,那还怎么走,再说了”宋秦停顿一会,揶揄的看着贺龄“肥水不流外人田。”

      贺龄无语,他来到这个世界,很快接受田园生活,唯一还不能接受的就是农家肥。之前在村里还看到有人家把牛粪压成饼装贴在墙上晒干,问了宋秦才知道,牛粪晒干还是很好的燃料。宋秦借过几块烧给他看,晒干后的牛粪燃烧时并没有异味,只是贺龄心里还有些不自然。

      出门早的好处就是等到太阳温度升高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大河镇。

      古代的城镇村落大多都是围绕着河流,大河镇也是如此。镇上的街道都是青石板铺的路。路两边的房子有些是青砖建的,有些是木头搭建的房子。大部分的房梁上还画了一些很好看的画,有的图案是梅兰竹菊,有的是虫鱼鸟兽还有一些是云纹人物。来到古代,贺龄觉得最赚的一件事就是他的视力回到了正常人的水平,甚至比他前世视力最好的时候还要好。

      宋秦先把牛车赶到了陈记酒楼的后门,窄窄的木门上有两个铺首门环,铺首的两个动物张牙舞爪,眼神缺不凶。宋秦并没有敲门,让贺龄下车守着牛车,自己绕到前门去了。

      过了一会,后门打开,是宋秦和一个中等个子,圆脸大肚的中年男子。这就是酒楼的陈掌柜了,贺龄见他只穿了一身普通的棉布衣裳,腰间却佩了一个葫芦形状的香囊,葫芦不知道用的什么材质,很是可爱,不过拇指大小,手艺确是精湛,镂空葫芦上有绿色彩丝编制的葫芦藤蔓,顶端悬挂的丝绦穿着一颗红色的珠子,下端系有绿红金三色流苏。

      宋秦并没有告诉陈掌柜贺龄是个秀才,陈掌柜也只当贺龄是宋秦同乡,看了贺龄一眼便略过,去看牛车上的货物了。

      陈掌柜挽起衣袖,拎起每只野兔野鸡,前后左右翻看,这是他的习惯,不管是熟人还是生客,过手的生意都要仔细检验。

      宋秦也不忌讳,这样更好,卖出去省了扯皮子的工夫。

      陈掌柜看过猎物,很满意:“宋小子,这次的货还是一如既往啊,很新鲜,都要了,还是老规矩。野兔二十文一斤,野鸡二十八文一斤。”

      “车上还有今早上刚摘的洋柿子和黄瓜,掌柜的,你看看。”宋秦说着把两筐蔬菜上面遮挡的盖子打开。

      洋柿子还是今年县衙才售卖的新品种,目前栽种的并不多,陈掌柜翻了几个,筐里的洋柿子,果皮亮泽,捞一个在手上,手感也不错,柿子果肉都很紧实。再拿起旁边筐里的黄瓜,上面的黄瓜刺还硬着。

      陈掌柜从袖袋种拿出一块手帕擦净手,笑着说,“还不错,都要了。洋柿子五文一斤,黄瓜嘛,只有两文一斤了。卖的话,两筐我就都收了。”

      贺龄不懂市价,全看宋秦决定了。在集市摆摊也差不多是这个价格,宋秦点头,“陈掌柜价格实在,都卖了。”

      陈掌柜回头朝着院子里喊了一嗓子,“小冯,来称重。”

      一个瘦弱的小子围着麻布围裙跑出来,肩上还搭了一块白色布巾。

      生意谈定,前头又有人喊陈掌柜,陈掌柜招呼一声就跑去前面了,留下小冯称重。

      小冯看着瘦弱,力气却大,做事速度很快。野兔十六斤野鸡一共十五斤,一共七百四十文。洋柿子四十斤,黄瓜五十斤,一共三百文。

      宋秦到前院和陈掌柜取了货款,把牛车寄放在酒楼后院,就带贺龄去逛集市了。

      镇上的路没有官道宽,只能并排过两辆马车。这里可没有什么人行道,行人和车辆都在一条道上。贺龄对路边的店铺很好奇。这些店铺房子并不统一,两家店铺距离很近但是并没有都公用一堵墙的情况,跟没以前旅游时去过的古镇还有些区别。

      路过一家食肆的时候闻到很浓的香味,这家食肆很小,没有挂牌匾,只是拿旗杆挂着一张倒三角形状的布幡,上面写了很大一个“面”字。老板娘带着一块蓝色的布巾,看贺龄停在门口,很是热情的招呼,“小哥,吃面呀。好吃的勒,打卤面清汤面炸酱面都有的。”

      早上出门只吃了两块饼,贺龄宋秦现在都还处于长身体的时期,早就饿了。看老板娘衣服袖口都很干净,贺龄拉着宋秦在一张木桌旁坐下,两人各坐一条板凳,八仙桌上什么也没放。

      这家食肆宋秦也没吃过,像是新开的。墙上挂了些木牌,木牌上面写着各种面。贺龄点了一碗香菇肉丝打卤面,宋秦点的是炸酱面。先端上来的是贺龄的打卤面,白色的手擀面铺底,浇上热乎乎稠乎乎的香菇肉丝卤子。贺龄拿起筷子开始搅拌,筷子将卤子打散。拌匀后咬一口,卤子里头不仅是香菇和肉丝,还有晒干泡发的雪菜干,手擀面也十分劲道。宋秦的炸酱面也很快上来了,一样的手擀面,不过上面的浇头配菜不同,铺了一层黄瓜丝,黄瓜丝上面又是厚厚一层肉末酱,看起来就让人食欲大增。两碗面价格一样,八文一碗,给的料很足,对的起他的价格。

      吃过面之后先去的铁匠铺,贺龄身上带着在家画好的削皮器的图纸。贺龄还不是很习惯用毛笔画画,画的不是很像。贺龄还想做个擦丝器,刀工不够的时候,就找点小技巧。把自己想要的功能描述给铁匠,铁匠做过东西多且杂,一听就明白了,还赞叹贺龄有巧思。付了四十文前做定钱,约好了第二日再来取。

      路过书铺的时候给贺瑜买了两刀纸和新的笔墨,最便宜的纸张笔墨都画了四百文,怪不得说古代寒门难出贵子呢。两个人又去杂货店买了些调味品,调味品的价格有些比米粮还贵些,特别是糖。夏日天热点心不耐放,只买了一盒茯苓饼。

      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赶路上,贺龄感觉还没逛多久就被宋秦提醒时间到了要回去了。宋秦指着装的满满的牛车让贺龄看,贺龄才发现已经买了很多东西,荷包也空了。看来在哪里,购物车加多少都觉得还差一点啊。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6章 大河镇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