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豆腐鱼汤 ...
-
第二章豆腐鱼汤
在宋秦的热心指导下贺龄总算是没有把豆苗当杂草给拔了。好在豆子种的不多,大部分都是种在了田垄上。
一个上午的时间都花在了整地上,贺龄打算跟着宋秦开几亩荒地种红薯。在现代,红薯可以做红薯粉,红薯粉丝,还可以做糖或者酒精,在科技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红薯虽然没有办法深加工,但也是很多人的救命粮,因为红薯对土壤要求低,耐旱,产量比小麦水稻要高些。这个没听说过的朝代开朝立国时就引进了玉米和红薯,朝廷大面积的传播玉米和红薯的种植技术,鼓励农民开荒,荒地不收税三年,三年收收税的时候也多是收红薯玉米。这边的农家除了种水稻,多是开荒种红薯玉米。
要种红薯必须得先整地,在大晴天的时候把地翻的深一点,尽可能的把土打碎打细,然后让太阳把土晒白,这些都是宋秦的经验,尽管他也才比贺龄多种一年田。宋秦力气大,做惯了农活,带着贺龄挖了一会,就去旁边自家地里忙去了。贺龄不敢分心,他也是第一次用锄头了,没一会就累得不行,肩膀酸疼,握着锄头的手心都磨出了水泡,勉强挥着锄头尽力挖成一条直线,还得注意着别把锄头挖到了自己脚上。慢慢摸索着,找到最省力的方法。
没多久就是一身的汗,贺龄后悔以前怎么学的不是农科或者理工科,好歹把简单的机械做出来。这样只靠力气种田,叫享受过科学技术的贺龄怎么吃得消。只可惜贺龄只听说过耕地机,却是见也没见过的。贺龄望田兴叹,认命的锄地。
宋秦教的整地方法还是以前的旧方法,就直接在田地上挖几排直线。贺龄想想不太对,记得以前去过的农家乐,农家乐老板家种的红薯,一亩地可是分了好几垄的,种红薯的地方高,没种红薯的两边低。贺龄想着现代种植方法肯定比老方法要好,便喊宋秦过来,把自己的想法一说。
宋秦还没说什么,路过的王二哈哈一笑,“鹿童,你这昨天还不认识豆苗呢,今天还倒教起人种田来。宋秦可是种田的的好手呢。”
贺龄有些脸红,但还是据理力争,只说以前在农书上看过,起垄栽培的话可以提高地温,中间高两边低还能有助于排水呢。
和王二一起的是他爹王老汉王友柏,更是是种田的老把式,听贺龄说的认真,想了想觉得有些道理。平时一整片的地,红薯经旱不经涝,往年雨水多了,一淹便是一大片,还得花大力气把红薯地里的水排出去。
王老汉摸摸烟杆子,“鹿童,那书上可有说,那垄要多宽多高吗?栽苗还是和往常一样?。”
一寸约是三点三厘米,贺龄想了想,说:“约么是比两边要高7到8寸了,垄与垄直接大概是3尺左右。栽苗的话有些就种一行,有些种两行呢。每株苗也是要隔些距离的。”
王老汉见贺龄连数据都说的一清二楚,对贺龄说的起垄技术已是相信了,更何况贺龄还是唐门村唯一的秀才,村里人对读书人平日玩笑归玩笑,对秀才说的话还是很敬重的,忙使唤儿子去把村长还有几个年长的老人喊来,摸摸没有几根胡子的下巴,“鹿童是读书人,懂的就是比我们庄稼人多些,先照着你说的法子,弄一个现成的出来我们看看,要是这法子好,你家的地就让村里那些后生给包了。”
贺龄没想过还有别人给他种田这种好事,忙推拒,“三伯这话不对,我就随便一说,哪里还能让其他兄弟来给我白干活。”
王老汉抽了口烟,“怎么说是白干活呢,且不说这法子好,说不定一亩能多收点红薯,村里的祭田可是落在你名下,免了好些税钱,再说了,你们刚回来我们几个老人就和你爹商量好了,祠堂那边还空了间屋子,就拿来当村里的学堂,娃儿们还小,去镇上私塾还是太远了,天热中了暑气,天冷也怕风寒。”
贺龄有原身的记忆在,原身去年刚过乡试,还是个得了廪生的秀才。秀才虽然没有直接做官的资格,可是却能免除一家子的劳役。贺龄体弱,贺福生悄悄安排好儿子的前程实在是良苦用心,贺龄心中一暖,在古代等级严明,继续科举是不行的,他的天赋有限,以前可是连公务员考试都不敢去考,也不会作诗写赋,更不懂官场规矩。得了秀才功名的每年还要去学政处考试,好在今年的考试原主已经替他考了,等到明年就只能靠他自己了。当教书先生吗,也是不错的,比种田舒服多了。只是想到要被一群小孩围着一整天就有点头大,但是种田他确实又不在行,看来还得把原主的书捡起来多看看,只委婉回答,“农闲时勉强带着孩子们识几个字罢了,农活却不能丢下。”
王老汉摆摆手,“识得几个字就很了不起了,鹿童你偶尔做些活也就是了,还是先把身体养好。村里束脩给的肯定不如城里,到时各家轮流替你做活便是。”
宋秦配合着王老汉丈量着垄距,在合适的位置用锄头挖一个浅坑当记号,抬头看了说话的贺龄一眼,这一眼落在贺龄瘦弱的肩膀上,眼神明晃晃的透露着,这小身板根本不适合种地。
村长和族老听说有好的种田法子来得很快。村长也姓王,叫王友松,整个杨溪村,多是王姓,王友松还是王氏一族的族长。贺龄家还是很多年前搬来的,与村里的人并不沾亲带故。只是杨溪村民风淳朴,王氏族规厚厚一整本,族人犯错族长族老也并不徇私,相处久了情分倒比一些亲戚还好些。村长把贺龄知道的都问出来了,几个人动手开始整地,很快就弄出了一垄地,贺龄看过也觉得和以前在农家乐见过的地一样。
几个老人对着整理好的一垄地仔细查看,还担了两桶水浇上去试验,又引来了村里的其他青壮年。王友松看贺龄一头一身的汗,想到他大病初愈,就让贺龄先回家去,这里一时半会也用不上他。贺龄爷爷还在时,在村里给人看病多有恩惠,贺龄虽不在村中长大,村里人对贺龄很是照顾。
贺龄推辞不过就先回去了,宋秦倒是还留在田里。
“大兄回来了。”三岁的贺小弟贺鸣坐在门槛上,手里拿着一小节削了皮的黄瓜啃着,一抬头看到远处回来的大哥,开心的蹦起来,转身就跑进院子里去拉二哥。
院子的水井旁,贺瑜坐在一个木板凳上洗衣物,大木盆里是三兄弟昨天换下来的衣服。家里的绸缎衣服全部换成了棉布或者粗布衣服,棉布和粗布都比绸缎衣服耐洗耐磨。贺瑜站起来把手往围裙上一擦就牵起小弟的手往院子外走去,昨日大兄被蛇吓了一遭,今日这么早就回来了,别是被锄头伤了脚吧,大兄也是,从前只会读书的人这么急着下田作甚。贺瑜虽是抱怨,却不是怨大兄,他很清楚,大哥这般急切是想撑起这个家。
贺龄拎着一条用稻草挂着的大草鱼,这是路过李达家李达给的,他们家种的就是贺龄他们家的地,贺龄一家收的租子比别的村里的地主收的要少些,李达家也攒了些银钱,只买了几亩地,他们家没分家,人口多,只靠买的几亩地都不够吃。贺龄一家回村后没把地收回来,李达一家更是感激,经常捞了鱼虾什么的就给贺家送来一些,还帮着贺瑜在贺家院子里搭了黄瓜架子,西红柿架子,葡萄架子。院子里该种些什么时兴菜了,李达媳妇也是直接拿着菜苗就来贺家手把手的教。
贺龄也不占便宜,农家人日子过得再好也不能随便占人家便宜,给的鱼虾都按市价给了,李达不肯收,他直接把铜板放李达家就跑,院子里结了果家里烧了好菜也让阿瑜给端些过去,邻里间讲究有来有往,这样关系才处的久远。
贺鸣看到鱼就留口水,开心的拍手,手里的黄瓜也丢了,保住长兄的大腿,跳着脚叫着要吃鱼。
贺龄把鱼交给二弟,“阿瑜把鱼放进缸里养一会,待会我来杀,”说着一把抱起小萝卜头,“阿鸣想吃鱼了呀”
贺鸣用黏糊糊的手保住长兄的脸,学着兄长之前的样子,小嘴巴贴在兄长右边的脸上咬了一口,“吃鱼吃鱼。”
贺龄躲闪着,嫌弃的把脸撇到一边,躲避小孩脏兮兮的亲吻,贺鸣以为兄长在和他玩闹,更是高兴,揪着贺龄的耳朵硬是要亲亲,平时干净的贺鸣跟他亲近他还是很喜欢的,现在嘛,贺龄嫌弃的不行,赶紧把小孩放在地上,打了一盆水,开始给小孩清洗,边洗变喊贺鸣小脏孩,脏脏孩。贺鸣已经分得清什么是好赖话,知道脏是不好的意思,撅着嘴巴任由贺龄动作。
贺龄给贺鸣洗完,用毛巾给自己也擦了一遍。给了贺瑜五文钱,让他领着小弟去村头卖豆腐的家里买两块豆腐回来,中午煮一豆腐鱼汤。看着两个小孩出门,换下干活的衣服,坐到水井旁,洗起衣服来。
两个小孩的都不脏,就是贺龄自己的,沾上了很多泥土,好在不是油污,清洗起来还是很方便的。
用菜刀从鱼肚子侧面破开,捞出里面的内脏就放到食盆里喂给鸡吃了。鱼内脏发酵好其实也是很好的肥料,只是贺龄还没找到密封性好的容器来放置,家里有两个小孩,鱼内脏发酵时会引来苍蝇蚊虫,在没有抗生素医学不发达的古代,贺龄必须得小心。
做豆腐鱼汤时,鱼最好要先烧红锅倒些菜籽油煎一会,这样煮出来的鱼汤颜色才好看。锅不烧热烧红,煎鱼的时候鱼皮就会粘在锅上,贺龄煎鱼还不算熟练,放鱼块下去的时候,兹拉一声,油四处乱蹦,溅在贺龄的手背上,贺龄左手拿着木头锅盖,躲闪着下鱼块。
贺瑜坐在板凳上看火,看哥哥狼狈的样子没忍住笑起来,贺鸣觉得灶房热早早的跑出去了。一个人骑着木马在院子里玩的开心。
宋秦把贺龄没带回来的家伙什拿回来了,进灶房就乐了,“煎鱼前要把鱼晾干的,你看你这鱼还着水,不被油溅才奇怪。”
“我有放竹篮里晾干啊,可能是盐腌着又出了水吧,晚食你也别做了,在我家吃吧,这鱼大,我们三可吃不完这些。”
“行啊,我回去洗洗再来,再提只腊鸡过来。下次煎鱼记得,撒点盐放油里,鱼裹点粉,这样就不会把油溅的到处都是了,我先回。你家锄头我给你带回来放院子里了啊,待会你自己放好。”
宋秦说完就回去了,贺瑜上次吃鸡还是几天前,贺龄铁锅放了点姜片炖的,也好吃但是比不上宋秦家的腊鸡。贺瑜想起来就馋,“要是宋大哥天天来家吃饭就好了。”
贺龄看鱼两面都煎的焦黄,就倒入一瓢温水盖上锅盖闷着,“你不是想宋秦天天来家吃饭,是想着他家的腊味吧。”想想宋秦家的腊味确实味道不错,比前世在腊味店里的还好吃些,“今年入冬我们自家也准备一些吧。”
贺瑜撇撇嘴,“阿兄,你的手艺,那还是算了吧。”
贺龄不服气,好歹以前也是追过很多美食博主的人呢,“到时候再说,说不定我比你宋大哥还会做饭了呢。”
贺瑜才不相信,不过也不敢跟拿着锅铲的兄长较劲,只想着到时候求着宋大哥把自己的鸡鸭肉一并处理了,别给阿兄祸害食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