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第 17 章 ...


  •   第十七章

      收获四亩地的红薯花了两天时间,贺龄宋秦请了几个短工,四亩地的红薯分开称重,计算重量。

      这一茬的红薯收完,整个杨溪村都轰动了,贺龄宋秦的四亩地之间的收获重量差异并不明显,但是却比上一茬村里红薯的收获要多出两成,一亩地差不多收了五千斤。虽说比不上现代,一亩田能收上差不多一万斤,但是比起一亩地只能收几百斤稻谷,红薯算是非常逆天了。正是引进了这些高产农作物,新朝才得以建立。

      等村里人把红薯全收完一统计,起垄种红薯的收获都比平地种红薯的多,这下子对来年的红薯更有盼头了。村里有了作坊,没有分红,每日去上工也有工钱拿,去县衙交税的时候都是今年县里的头一个,村民脸上都没有愁苦之色,这可就让衙役惊讶了,杨溪村往年交税可没有这么积极过。等弄清楚缘由后,衙役便急急忙忙的跑到里面去找县丞大人禀报了。县令不在,已收到调令去别处赴任了。
      衙役客客气气的把村长请进去,刘县丞放下了公文。新朝重视农桑,凡是可以有利于农事的方法官府都很重视。

      王村长平日里至多和冯主簿见过几回,第一次面见县丞这样级别的官还是忐忑的,尽管他有点清楚,县丞召见不是坏事。王村长作势要跪下行礼,被一旁站着的衙役拦下了后,躬身作揖道,“小人王友松见过大人。”

      刘县丞请王友松坐下,温声询问,“老人家,杨溪村一亩比往年增产近两成可是真的?”

      王村长不敢坐实了,只稍稍的坐在椅子的边沿,听到问话,又想站起来,看到刘县丞摆手又重新坐下道:“回大人,也不是都是两成,比往年都多确是真的,小人不敢欺瞒。”

      刘县丞抚须,细细问过有没有换粮种以及新的种植方法,王村长只说了个大概,从王村长口中知道了贺龄,又听说新的方法仔细分还能分为三种就起了心思,便打算请贺龄过来问个清楚。

      县丞大人召见,贺龄自然是要去的。自从贺家回了杨溪村,贺鸣还没出去过,整日里只能在村里待着,去的最远的地方也就是后山,这次贺龄就打算带着一家人去城里逛逛,干脆在城里住一晚,第二天再赶回来。

      贺福生不打算去,他上次跟着宋秦进山看到好些枯掉的松树,今天天气正好,他约了同村的采药人一同进山挖茯苓去,茯苓一般都长在枯掉的松树根底下,现在刚好是挖红薯的时节,采药就是这样讲究,药草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又在不同时节的时节成熟。

      一大早,宋秦赶车,贺龄和他一起坐在车辕上,三个小的坐在车厢里。说起来也奇怪,去县里花的时间竟然就比大河镇多半个时辰,把驴车停在一家客栈后院,就先去县衙。

      贺龄两辈子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当官的,好在他有了秀才功名,不用见官就得跪下,不然他心里得怄死。

      刘县丞跟贺福生差不多的年纪,胡须打理的很好,穿着褐色官服,贺龄进来时坐在桌案前审批公文,头也不抬,声音和缓,“贺秀才且坐,稍等片刻。”

      有衙役给贺龄端了一盏茶上来,茶是当地的野茶,味淡而香远。

      刘县丞处理好事务,这才站起来招呼贺龄。

      贺龄忙站起来行礼,“见过大人。”

      刘县丞见来人清俊的样貌,皮肤白嫩,手指纤长,并不像是常做农活的样子,心中有些疑惑,“贺秀才可否同我讲讲你那垄田之法?”

      “垄田之法也是在一本书上看过,学生不敢自专。垄高沟地,田地就不容易积水成涝,浇水时,水从垄上分散到沟里,沟里的水分散,如此浇水也更方便。再者垄高土地不易板结成块,这样地里的果子就能有更多的生存空间,长得更大更多。”

      贺龄把他的发现逐一说明,从犁地到红薯的生长他都亲自参与,并且记录下来,自然说的详细,刘县丞提出的疑问他也马上就回答出来。刘县丞对贺龄的反应很满意,也打消了对贺龄的怀疑。贺龄看着就不像是会下田的人,就怕他偷了别人的功劳。

      自任务把知道的都说完的贺龄这才从袖袋中拿出一本薄册子呈给刘县丞,“大人,这是从插秧苗到收获,三种垄田的数据,红薯的生长情况,和收获区别,学生都一一记录,希望能给大人做个参考。”

      刘县丞接过细看,他主管农事,当官前也种过田,册子上的内容他当然能看懂。有一个说法,流水的县令,铁打的县丞,县丞这个位置容易坐,不容易升。如果有了这份这么具体的数据,他这个位置就能挪一挪了。刘县丞看贺龄的目光更加的亲切和善。“也就是说,宽垄田,红薯生的多,个头不如窄垄田。窄垄田的红薯则个头更大一些。宽垄单行和双行也是考虑地力地质不同,三种产量最多的则是宽垄双行。”

      才实验了四亩地,贺龄可不敢夸大,到时候出了错,第一个被推出来背锅的一定是他,“学生只在四亩地进行实验,我朝南北地质气候都不同,不敢轻易下结论。”

      刘县丞也不觉得贺龄在泼他冷水,反而更看好他,“贺秀才太过谨慎,增产是我们都看见的,你那四亩地也不是个例。今日我便上折子,连同这份册子一同上交,朝廷得知,必有嘉赏。”必须加急上报,一定要赶在下任县令赴任前,刘县丞眼中精光一闪,笑眯了眼睛。

      刘县丞在贺龄的肩膀上拍了三下,又有人来面见,现在县衙就他一个主官,大大小小的事得过他手,没时间寒暄刘县丞只得吩咐账房领了五十两现银给了贺龄,就让贺龄告退了。

      贺龄没想到来趟衙门,没花钱打点反而还得了赏钱。一出县衙大门,就看到宋秦领着三个小萝卜头,按从高到矮的顺序站着。

      “怎么没去找个地方坐着等,在这罚站呢。”贺龄没看见贺鸣嘴边的点心渣,还以为他们一直在外等着。

      “大哥,给!”贺鸣听见贺龄的声音,就打乱了队形一蹦一跳的跑到贺龄面前,仰着脖子伸出手。贺鸣不会吃独食,自己有了什么好吃的或者喜欢的,总要给家里人留一份。

      “咦,”贺龄露出嫌弃的表情,“这什么啊,黑乎乎的。”

      贺瑜偷笑,他早让贺鸣用手帕包着,贺鸣还不肯,非要直接用手抓着,好像还有人跟他抢似的。

      “芝麻饼,香。留给大哥。”贺鸣虽然时常被教育要讲究个人卫生,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

      “脏死了,手,黏在一起了吧。”贺龄一边嫌弃,一边把芝麻饼吃了。

      贺鸣笑嘻嘻的,张开五指又合拢,握成拳又松开,融化的糖黏在手上,他还觉得好玩。

      贺龄一头黑线,江林看了一会从怀里掏出一方手帕,拉过贺鸣的手给他擦干净,只是糖并不好擦,还留下一些黑色的痕迹,江林以前不知道干净,到了贺家被贺龄教的,现在反而有一点洁癖,他皱眉有点看不下去。

      “先不管他,今天大哥请客,请你们吃最有名的状元楼。”贺龄抱起贺鸣,让贺瑜牵着江林,宋秦在前头带路。

      状元楼也是老字号,他和别家叫状元楼的不同,不是蹭状元热点,他家老东家,李德是真的状元出身。高中状元,刚选完官的时候却被人陷害,原本上个自辩折子就能解决的事,李状元却不肯,直接挂印而去,回了老家自己掌厨开了一家酒楼。状元不仅科举考的好,菜也做得好,有个喜欢跟状元过不去的同窗揶揄他是厨子中的状元,李状元的同窗人品不咋样,字写的一绝。李状元当场就请同窗帮忙写下状元楼的牌匾,一直用到现在。李状元一点也不避讳,酒楼里请了说书先生,还培训小二,若是有生客还可以介绍一下状元楼的来历。

      跟听说书似的听小二说完状元楼的创业背景,贺瑜一脸崇拜,贺龄也觉得这个状元是真的聪明,放现代也会是一个营销鬼才,一套一套的。

      他们一行人穿着普通,店里的人的态度却很好,贺鸣叽叽喳喳的问小二菜名,他也非常有耐心的一一回答。小二的能说会道,每道菜都说的十分好吃,让人听了每道都不想错过。最后还是点了小二说的招牌菜,五个人点了五个菜,还想再点,还是小二说分量多,再点吃不完给劝住了。

      等菜时,小二还送了五碗杏酪,细腻香滑。状元楼中午的生意不如晚上,店里的客人不多,多是来听书吃茶用点心的,贺龄这桌的菜上的很快。梨撞虾,八宝豆腐,脱沙肉,酱汁什锦菜和酒香李渍猪仔骨。定食谱的人偏爱用清新的水果加入菜中,无论是清甜的梨,还是酸甜的盐渍梅子,亦或者是少见的李子干,这些加在肉中,丰富了肉的香味,又解去了肉类的油腻荤腥。

      三个小的吃的头都要埋进碗里,贺龄舌头不如宋秦灵敏,酱汁什锦菜里的酱汁他就尝不出,宋秦比他厉害,已经知道了一些。贺龄感觉打开了做菜的大门,不忘叮嘱宋秦店里也要研究下新菜式,吃过状元楼的菜,都觉得宋秦店铺的卤肉有些平庸了,只有咸香,应该再加以改进的。

      这个时候小二又进来了,端着一碟子桂花糯米藕和胭脂鹅脯。

      “送错了罢,我们菜已经上齐了。”贺龄有些疑惑。

      小二放下菜,指着贺龄对面雅间说,“是对面的客人送的,说是与公子有旧呢。”

      雅间幔帘层层叠叠,贺龄望过去,只隐约看到一个手中拿着纸扇的的人影。啧!都快入冬,还拿什么扇子。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