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江陵娶妾找靠山 ...
-
元稹贬到江陵,仕途挫折,开始审慎自己的脾气,蛰伏饮酒,不再闹事——这样独打乱斗不行,需要结交朋党寻找靠山,朝中有人好做官。
初到江陵,烦闷无事,闲逛东门外,路旁有一碑立于其间,题字“谏猎墓”,石洁字晰,显是本朝人所立。不明就里,寻幽探奇,绕过碑石往里走。草木葱龙,松柏参天,一残碑半掩,“樊妃……”,下半截被埋无字。元稹学问深厚,也是经史行家。马上就想到这是楚庄王之妃,樊妃之塚。感慨万千。后面仅有冢堆并无其他景致,退出树林。
路对面有一酒旗招展,门面倒是古朴雅致,进门就坐,门外正对着“谏猎墓”的字碑。要了酒菜,问店小二,此碑很新,何时所建,有何典故。小二说:
“此碑是本朝开元时的宰相张道济所立。”
“哪个张道济?”元稹一时想不起来。小二语塞。
“名讳张说,字道济,另字说之。左右丞相,追赠太师,谥号文贞。”一人走进酒馆,接小二答之。
一看大喜,原是长安老友李景俭。李景俭也认出了元稹。欢喜相认,作揖致礼,让座倒酒。酒逢知己,互到来荆之因。
李景俭和元稹曾是同事,来江陵前也是监察御史,仗着和圣上有亲戚关系,“性既矜诞,宠擢之后,凌蔑公卿大臣”,出言不逊,惹怒了一帮佞臣宵小,又因曾结交“永贞革新”朋党(韦执谊等),老案重提欲加之罪,被贬到江州当户曹来了(“群以罪左迁,景俭坐贬江陵户曹”《唐书》本传)。虽然被贬,李景俭却不以为是,喝着酒还指名道姓的大骂朝中的那些大臣。李景俭才高八斗,“博闻强记,颇阅前史,详其成败。自负王霸之略,于士大夫间无所屈降。”一个江州户曹,怎挡得住他的鸿浩之志,何况不光他的才气,他也有资本,他是“汉中王李瑀之孙。父李褚,官太子中舍。” 李瑀是谁,是睿宗李旦的孙子呀,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虽然远了点,但王者之气还是有的,“不定哪天江州户曹一日冲天,官拜宰辅也是有可能的。”(这是元稹艳羡李景俭的家世,在心里说的话。后来李景俭还真的升到了中枢机关)。
元稹听着他骂人,不想随和。他现在有了思想转变。他没有李景俭的身份背景,看着李景俭那跋扈的态度,他很羡慕,因此他更需要找靠山。他把话岔开,故意问:“张相国何以在此立碑?”樊妃劝猎的故事他早已读过:
“樊妃是春秋时楚庄王的夫人,常劝庄王选贤用能,勤政治国。史载,庄王好田猎,不问国事,樊妃极力劝谏,但庄王不听,她即不食肉,以明心志,庄王受到感动,乃停田猎。”
李景俭说:“张相国到此,想起樊妃爱惜人才的故事,立碑以告后人要选贤任能。”
元稹不禁赞叹:“好人、好官、好宰相呀!”
“如果是此意,他那首《登九里台是樊姬墓》,必定刻在碑上。”两人共同意识到。撂下杯子,奔向“谏猎墓”碑,转到背面,果然看见诗文镌刻:
楚国所以霸,樊姬有力焉。
不怀沈尹禄,谁谙叔敖贤。
万化茫无在,孤坟独岿然。
北分阳台陌,南识郢城阡。
漠漠渚宫树,苍苍云梦田。
登高形胜出,访古令名传。
自我来符守,因君树蕙荃。
诗书将变俗,絺纩忽弥年。
志阐三折后,愁值二毛前。
伫立帝京路,遥心寄此篇。
(《登九里台是樊姬墓》张说)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吟诗歌唱。两人都是怀才不遇,感叹颇深,唱罢,回桌重饮。
元稹尤其感慨:“当朝像樊妃、张相国那样的伯乐是没有了。孙叔敖怕是没有出头之日了。”
“现在是宦官小人当道,要想出头,不能找伯乐,而要找小人。”
“你也是这样想。”
“不是我也这样想,你跟仇士良打架,有你的好。像你这样没有后台的,倒不如巴结他们,把你的才能通过他们通报给圣上,岂不是一条捷径。”
元稹眼前一亮:“有何捷径,望兄告知。”
“眼前就有一条捷径,江陵监军你道是谁?”
“谁?”
“大太监崔潭峻啊。”
此名如雷贯耳,圣上跟前最亲近的太监。
元稹站起,一揖到底:“还望引荐。”
“不忙,还有更好的消息呢。”
“快说。”
“严绶要来此地当节度使了。”
“啊呀,天助我也,知我者,严绶。他曾帮我引见……”
“引见什么?”李景俭诙谐笑问。梓州艳遇看来已成佳话,路人皆知。
“那个蜀儿薛涛。”
“人家可不是蜀儿,是校书郎呢?”
“什么校书郎,一个官伎而已。”
“打算娶她?”
“怎么可能,不要说三年不娶,就是今后也不会娶一个官伎为妻!”
“可以理解,前程为上。如果这样,我给你介绍一门亲事。”
“谁?”
“我表妹,安仙嫔。”
李景俭他姨夫已经托他几次,让其给他家小女在官场上找一个好人家。元稹是有名的长安美男、才子。正好丧妻待娶,何不嫁他。
“现在哪里?”
“现在长安,年方十七。美貌无双。你答应了马上就可招来。”
“妻子新丧不到一年,按律三年不能再娶。”
“这好办,先纳为妾,等丧期过后扶正就是了。不过,这你要给我一个承若,我好给他父母一个交代。”
元稹略微思索,一口答应。未见其人,为何这么痛快。元稹就是冲着李景俭的家世门楣,圣上的亲戚呀;还有李景俭在京城的名头也是很大的,别看他现在是江州户曹,圣上“宠擢”,不定哪天就把他召回高升了。有了这样一门亲戚,还怕今后没有出路吗。这与当初抛弃崔双文而娶韦丛的背景和想法是一样的。正好填补没有女人的寂寞。
元和六年(811年)初春,安仙嫔从长安来到江陵。小女娇小玲珑,颇有几分姿色,元稹虽然草率答应这门亲事,但看到来的是一位靓女,也十分高兴。马上灯笼高挂,请柬四散,最关键的是要请到江陵监军崔潭峻和江陵尹、荆南节度使严绶。在李景俭的斡旋下,两位贵客到来,参加了元稹纳妾的婚礼。元稹极尽所能巴结这两个人,把盏交杯,诗歌献媚。结为至交。
元稹对这两个上级惟命是从。随其征伐讨贼,马前鞍后的为他们卖命。还呕心沥血撰写了两本诗集托崔潭峻送到圣上跟前,此诗集还真管用,宪宗李纯就喜好这口,记住了这个有才能的诗人,对他今后的仕途高升起了很大的作用,此是后话。严绶把此期间元稹协助他讨伐平叛的功绩不断在奏折中夹带报上去,对吏部考绩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当然崔潭峻送诗集、严绶报功绩可都不是白干的,一个小小士曹参军,凭什么帮你这个忙。
纳妾之事元稹不想瞒着薛涛,为了安抚薛涛,他写信说了很多苦衷,亡妻韦丛生育五子,只留下一女,保子,年岁善小,无人照应,带在身边甚是不便,娶妾以养小女;江州诸事繁忙,征讨打仗,身边有个女人也好服侍起居;安仙嫔家世高居,为了迎合、也为了进阶,不得不娶。只是做小,夫人的位置还给你留着呢。
远在成都的薛涛看到来信,对于她来说是一忧一喜,忧的是元稹身边有了女人,喜的是元稹再怎么成家立业,纳的也是妾,妻的位置还给她留着呢。
元稹在信中除了报告他纳妾的事以外,还有一事让薛涛吃惊不小。信中说:
“贬官以后俸禄减了不少,多了几口人吃饭,生活捉襟见肘,这是小头。官场上迎来送往,总要礼尚往来,为了前程,总是要逢迎巴结的,这是大头。你总不能看着我一辈子在江陵做一个曹头吧。”
言下之意当然是要钱了。一看数目,还真不少要。快上万贯了!薛涛并不惊讶他要钱的数目。而是元稹怎么变成了这样一个人,一个查处贪官污吏的监察御史怎么也学会了贿赂小人。
薛涛自从脱藉以后,专心做纸业生意,不想管官场上的事,只想早日解决他和元稹的婚姻大事,所谓:“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元稹要的那点钱,对于薛涛现在的产业来说,九牛一毛都不如。立刻就把银钱兑成飞钱,寄去了江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