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过渡 ...
-
“哎哟!”一弥的眉毛抽搐着,“您给轻着点呀!”
冷清又取了一根棉签,在碘酒里蘸了蘸,弯腰蹲在一弥面前,“骨头蛮硬的嘛。”
暗黄色湿湿的棉签头点在伤口的边缘,手指一碾,棉签头滚动着,将破损处的血渍,灰尘卷走,皮肤上的灼热感片刻被冰凉感取代。
空气里弥散着或浓或淡的酒精味,剪子镊子在铁盒里静静地躺着,点缀着圈圈光晕。
“叮叮当当。”一弥的手也没有闲着,一会摸摸小推车上的剪子,一会又敲敲铁盒子。
一弥总觉得医院是个有点寒的地方。就拿这些医院常用的工具来说,金属的颜色通常是偏冷的,而且摸在手里凉凉的。也或许是人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心里面通常有些空落落的。
“我也要到外地去几天。”
“恩?去哪?”冷清贴完最后一片创口贴,收拾着推车上的东西。
“乌镇。”一弥曲起手肘,伸直,再曲起,又伸直,手肘弯曲时创口贴拉着皮肤的紧绷感。
冷清走到洗手池边洗着手,“应该挺凉快的,出去走走也好。”
擦完手,把护士桌上的簿子打开,翻看着,冷清补充道,“这几天注意点,不要碰到水。”
“OK!”一弥站起来甩甩手臂,“嘿嘿,医生就是医生。贴个创口贴都像是搞研究。”
在簿子上写了点什么,冷清把它放回原位,“我送你下去吧。”
“嘿嘿!”一弥脸上浮着讨好的笑,手插在裤子口袋里,手肘拱拱指向某个地方。
冷清了然地把手抱在胸前,“我还以为你已经下手了呢。动作快点,我什么都没看到。”
“嘿嘿……”一弥裤子口袋里的手动了动,“我没有很贪心哦,五六片吧。”
“就知道!呵呵,我怎么看你越来越像……”冷清说道。
“唉,谁让咱失业了呢。能省则省嘛。”一弥轻快地说道,已经走出了护士室。
电梯上,冷清的眼睛看着电子屏幕。
一弥无意间扫了她一眼,没有再转开眼。她的头发长了点,原本剪得齐齐整整的短发,已有几缕稍长的从耳后滑落下来。眼睛一圈淡淡的暗色,多久没有好好休息了呢?下巴似乎更瘦削了……
“我外公和外婆住在乌镇。”一弥状似无意地说道,视线已经转移。
冷清微愣了下,转头看一弥,这个从来没有提过家的人。
“呵呵,”一弥憨憨地笑道,“我也是最近才发现,你们好像都不知道。”
冷清也感觉有点好笑,“呵呵……有的时候觉得,对你……好像什么都不知道。哪天你消失了,连找都不知道从哪找起,搞不好最好还要怀疑你是不是真的存在过……”
朋友做到这个地步,算失败还是算成功?
一弥淡淡笑着。
走到大厅外,正前方一个偌大的喷泉,周围大片的花坛。
昏黄的路灯密密地排布着,停车场处车辆依旧进进出出,几丝风呼呼吹过,将夏季粘人的闷热减少了几许。
“我走啦。”一弥挠挠头,往马路走去。
“注意安全。”冷清轻轻交代。
一弥走了,连一句“多休息”都没有说。
冷清不喜欢听那样的话,其实大多数人都不愿听人说教。
有的时候,话太多,听的人读到的却往往是一种置身事外的“优越感”或是可怜同情,即使说的人没有这么想。
道理人人都懂,结果是自己的观念根深蒂固,包括对的和错的。想要改变,恐怕一定要自己经历切肤之痛,到身体里面去挖掘,那些埋得很深很深的执拗。
对于冷清,一弥有些担心,却并不忧心。毕竟冷清工作也不是一两个月了。而且有些事,别人真的帮不了。
回到家,一弥草草地收拾了几件衣服放进背包。想了想,还是把手机和充电器塞了进去。
一弥早上起床的时候把家简单地收拾了下。垃圾桶空了,袜子待在了该待的地方,房间终于不是左手边一个杯子右手边又一个杯子,阳台上挂着一大排的衣服,可能有半个月的量了吧,呵呵。
把电视音量调到最低,吹着凉凉的空调,一弥靠到床垫上,提起电话,拨出记得的为数不多的号码之一。
不久,电话便接通了。“喂?”
呵呵,外公最近肯定偷偷抽烟了,声音还哑哑的。“外公,是我呀。”
“小弥啊。呵呵。”老人的笑声从听筒传了过来,“谁啊?小弥吗?”是外婆喜悦略带急切的声音。
“喂!小弥。”外婆抢过了话筒。
“外婆!”一弥也笑呵呵地叫道。
“唉!怎么这么晚打电话呀。”老人的想法里,八九点算是晚了,“晚饭吃好了吧?吃的什么呀?”
“恩,吃了冷面,天气太热了,吃不下饭。”
“哦,那现在饿了吗?不想吃饭就喝点粥什么的,换点花样,冷面不容易消化,晚上少吃点。”
“好的,我记得了。”一弥依旧乖乖的,“有没有冰镇西瓜呀?”
“呵呵,”是外公的笑声,“有啊,井里还浸着一个呢。”
“哦?是吗?难道你们知道我明天回去?”一弥往被子里埋了埋。
电话那头微愣了下,马上乐呵呵地答道:“真的吗?呵呵,好呀!明天我去买罐杨梅回来,还有什么呀?”两个老人已经在电话那头商量了开来。
“我还要吃冰糖肘子,还有桂花糕。”一弥笑着补充道。
“好呀!还是去老刘那拿一个大肘子,恩。”
“哦,还有几个朋友……”……
挂了电话,一弥还是觉得想笑。
一弥知道外公外婆晚上肯定睡不着,一定一整晚都在商量明天的菜谱,其实她自己也睡不着。
没有为他们准备什么礼物。
一弥向来认为回家痛痛快快地吃一顿,过几天猪一样的生活,比礼物更能让他们开心。
一弥总是认为,老人要的是被依赖的感觉,他们高兴看到的是孩子在家时流露出来的归属感。他们往往也是矛盾的,舍不得孩子在外吃苦,却也不希望外面的饭菜香过家里的。总希望家对于孩子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是心里抛不掉的羁绊。
好吧,就闭着眼等天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