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5、第 35 章 ...

  •   两人双双来到平江,这是王老师任教的大学所在的城市。她们联系上了陈氏平江宗亲会,因为老校长也是宗亲会的活跃分子,干事的态度挺客气,介绍了几位颇有资财的骨干给她们。
      夏朵先不忙着面谈投资,她和王老师说:干事和老校长有名望,能让咱们和这些企业家接触,不过这终归是福利行动,未必有经济回报,他们多半会推脱。咱们以祭祖的名义,让他们捐款,把祠堂修好和族谱出版,在外人看来也有面子。
      第一回见面,咱们不提资助,先送族谱,说胡庄的情况和计划,一字不提钱的事儿。我设法和夏氏宗亲会联系,看看有哪个宗亲同他们能平起平坐的,又是常来常往的交情,教他们吹吹风,意思浸润了,他们若是主动开口自然好,若是不肯,咱们委婉请求,他们抹不开面子,不肯出大钱,给点小头也好。
      修建祠堂和族谱之后呢,谁出资帮助当地经济发展?
      唔,我们先做到这一步,看看效果,如果过得了这一关,我们再试着吸引华侨投资。本地的企业家已经有稳固的收入了,让他们投资不熟悉的项目,不太容易。我们以胡庄为试点,不一定以铺路架桥这样的大项目为目标,哪怕开一家豆丹为招牌菜的网红点,也不错了,至少打开了养殖场的销路。
      她们初步募集的资金用于祠堂翻修和族谱出版后,还有一点结余,开店肯定是不够的。夏朵看正值假期,建议招募高校志愿者来拍摄宣传片,顺便体验农家乐。王老师很容易招来五六个学生,都是活跃分子,拍个视频不在话下。摄影手段一般,但是王老师设计了很丰富的内容,重点介绍了胡村的历史和风土人情。
      豆丹作为偏重口味的食材,相关的短片引起的议论最多。有不少观众觉得恶心,接受无能,但是本地人对之感情深厚,纷纷力挺,竟然炒红了这道美食。城里的豆丹一时间十分畅销。投资餐饮的宗亲有优先下单的便利,而村里的养殖场也火红起来,招揽了一些回乡的劳动力。胡庄豆丹因为宣传走在前列,成了行业的排头兵。村干部赶忙拜托王老师帮忙写材料申请扩大生产,树立典型。
      豆丹风光无两,养殖场还接待了省电视台采访。赶上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春风,电视台拍了豆丹纪录片,夏朵他们拍的小视频不能同日而语。电视一播,名儿一正,负责改良品种的农科所也来洽谈合作,计划在胡庄建立养殖基地,直接派实验员下乡。
      夏朵自嘲道:我要是生物专业就好了,毕业设计专写怎么做大豆丹事业。
      王老师笑了:小夏,别的不说,你的带货能力绝对过硬。
      她们的第一桶金来自胡庄,村里帮她们粉刷了文化室,作为活动中心。不过令她们最开心的是原先观望的宗亲看到豆丹产业蓬勃发展,捐资修路修桥,还有人入股养殖场,帮忙拓展销路,胡庄一扫往日颓唐低迷,青壮年面孔越来越多。老校长的儿子合伙几个兄弟承担了运输工作,说等孩子上学了再搬去县城住。
      兜里有了活动经费,夏朵开始着手向海外发展,她不忙着联系陈氏的成功人士,先联系留学生和移民的青年,以宗亲的名义让他们加入分会,互相熟识,扩大交际圈。她借用原先的应用开发团队,开发了相似的应用,逐步收集成员信息,通过新加入的青年成员传递故乡的新闻。
      这一天,王老师说什么也要带她去吃平江正宗的大面。吃着吃着,她记起来一事,说,前阵子我回图书馆和同事聚餐,提到了你,介绍了我们俩认识的经过。有个退休的老同事说他对你借的那本书有印象,当年有个准备考京华的学生,竟然抄了一整本书。要是我们当时记得备份,复印他的手抄本,也不至于下册丢了没副本了。
      这人真有毅力,我当时摘抄段落,都觉得手要废了。
      那个老同事对他印象蛮清楚的,说他是下面贫困县的中学的老师,很会说话。我有点好奇,拍下了他的借书卡,或许和你多少有点关系。
      夏朵一看,有些吃惊,但一想这是人家的私事,和自己没关系,于是不很留心。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