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4、第 34 章 ...
-
小文将思绪收了回来,和老师道歉:老师,对不起,我错了。我不该自作主张。
梁肇敏将笔帽扣上笔杆,缓和了语气:夏朵主动退出课题组,你记得备注一下。
他听闻此时,内心又煎熬起来,师妹啊师妹,你是自己把自己推远了。他走出教室,心急如焚,要找夏朵求证,真看见她了,却放缓了脚步,门外踟蹰了一会儿,强笑着说:师妹,我有事问你。
她停下打字,扯了扯衣角,起身随着他到了后院的小凉亭。
夏朵,老师说你退出了课题组,是真的吗?
对,我刚刚去找他,是为了表态。
你是在说气话吗?这种话说不得。大家都是学生,一旦脱离了老师的指导,你怎么进行研究?不要为了一时之气,耽误了自己的前途。
师兄,我没有生气,我慎重地做出了这个决定。你也知道,我不是这块料,给我十年,也赶不上大家,我也不想。我根本就不感冒你们研究的对象。从入学以来,一直得你关照,我很感谢你。给你添了不少麻烦,连累你被大家误解,被老师数落,对不起了。
陈小文怅惘地坐了下来,眼神有些迷茫:
其实,我帮你也是为了自己。你是怕掉队,我也怕哪天被取代和被抛弃。三年前过世的那个同学,你或许听说过,那是和我同级的学生,真正的天子骄子。在他彻底离开之后,我才第一次受到老师的表扬。我当时不是高兴,而是害怕,害怕出现更优秀的人替代自己。
在院里,我不是最有背景的,也不是最有才的,只不过没有更合适的人,老师退而求其次,仅此而已。每次看到你拼命的样子,我想起自己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想着咱们都是笨鸟先飞,能看到你奋起直追,我又能相信厚积薄发了。
或许放弃也是明智的选择,这个环境太压抑了。
师兄,你别有心理负担。我没事的,当倒数第一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早习惯了。你好好地听老师的话,顺顺当当留校,当个好老师,你行的。我相信你。
我本来想开导你的,没想到被你安慰了。夏朵,你好像和以前不一样了。
放弃了之前的追求后,夏朵忙碌了起来,经过差不多半个月的工作,她联系了王老师,再次来到了海陵县图书馆。
她爽爽快快地开口:王老师,我已经和自己的老师提出放弃原先的课题,自己另谋出路了。他没有反对,只是说以后无法提供指导。
噢,看来你已经有想法了,要不不会这么轻松。
是的,简单来说,我打算借用您的资源赚很多很多的钱。
小夏,我竟然不知道自己有发财的路子。你一定要详细说说,好让我明白自己怎么脱贫致富。
利用宗亲关系来招商引资。您手头上的资料应该涵盖不少地方大姓的家谱内容,根据家谱,我们可以串起许多同姓的人,促使他们加入宗亲会。这其中肯定有各行各业的人士,他们在一起交流,或许会促成合作。这一片是海滨,和我家有相似之处,近代有不少渡海的移民,他们身居异国,保留了原来的姓氏,宗亲会代表出面招揽,会比官方出面公事公办更有亲和力。
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完善家谱,不仅修订实体书,还应该请成熟的线上运营团队研发相关的应用以便推广,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简要的信息。
这个想法很有商业头脑,也很有实际意义,但是这和你的专业研究有多大的关系?
只要善于整理,从不同角度分析,会得到不少结果,可以研究当地的海外移民问题,不同朝代百姓迁移路线,迁移与历史事件的关联。假如我们跨专业联合,比如纳入基因、血型等数据,便能够从生物角度分析特定人群的特征。这是在活人身上的历史痕迹,它来自过去,存在于现在,还将影响将来。我们综合目前的报告,进一步预测未来历史走向。
不瞒您说,我爸爸和宗亲会有些接触的机会,我们家族的宗亲会运行较为成熟,大家互通有无,彼此交流资源,除了定期祭祖活动外,还会吸纳专职人员打理日常事务,也有不少商业合作。上次能够联系医院,也是拜托了苏北分会。或许这次我们也能从他们那里取得帮助。我在本科的时候协助团队开发了家谱的应用,收录了全国大部分宗亲干事的信息,目前还和其中的成员保持联系,技术方面的支持应该也是可以保证的。
目前阶段,我们最好集中精力接触某个当地姓氏,借助现有的人脉说服对方支持项目,必要的时候提供无偿服务或者优惠价格,鼓励他们参与其中。下一步,我们可以通过协助对方发展某一产业,增加凝聚力,像豆丹养殖场到豆丹食品加工再到豆丹消费,这样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带来经济收入,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如果我们成功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相信能争取官方的支持,后续的项目会更加名正言顺。
王老师含笑道:小夏,我果然没有看错你,至于初步最合适的合作对象,你已经有主意了,对吧?
两人相视一笑。
陈家听说夏朵又来了,欢天喜地邀请她和王老师一起吃娃娃的满月酒。她们俩提前两日到胡庄,见了陈老校长,希望他能支持自己的计划,他欣然同意,不光答应组织老少重修族谱和组织祭祖,还带着他们到村干部那里去,争取到了在胡庄自由开展项目的机会。
支书说,你们真做成了这事,对我们大大的好,我正愁村里劳动力越来越少。种地的人有,但开展副业的太少了。一家家往城里搬,老人小孩留守,很是麻烦。你们把年轻人吸引回家,家庭也安定了。
夏朵说:这两年城里工作不好找,消费降级,大家都穷了,难在城市混,村里要真有活路,他们肯定愿意回村。
满月宴上,村干部和老校长简单同亲戚朋友说了这个振奋人心的计划,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纷纷表示赞同。尤其是念旧的老人,恨不得从家里抱来旧族谱,马上开工。
王老师的学生太少,几乎所有工作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夏朵主动充当她的助手。她们常常白天参与胡庄的家谱编辑,晚上,老人休息。她们回到文化室进行王老师的日常工作。
王老师感叹:要是咱们能找到更多的人手就好了,大家分工合作。
夏朵说:过一阵子吧,等咱们做出了点成绩,有了眉目,就可以招揽志愿者了。村里人少,城里人好找,高校多的是低薪兼职。
小夏,你年纪不大,倒挺像主心骨的。安排一套一套的,走一步看十步。
我有您撑腰,心里有底气,要不我也不敢。
陈老校长又召集了一些故旧来编辑家谱,多是退休的大叔大妈,他们抽出空,也想回乡下看望亲戚,一举两得,欣然同意。修订进行得还算顺利,夏朵拿到了初步的成果,开始进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