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第 19 章 ...
-
夏朵灵光一闪,文物既需要供人观赏,又得作为研究资料,还要妥善保存,必须备份,不可能独一无二。珍本也一样,在保管好的条件下进行研究,出版社限量发行的典籍一般不会是孤本,从数量上来说,绝对不是个位数,大致能有三位数,乐观的话能达到四位数,运气再好点,有人获得正版授权,制作了影印本,退而求其次,加上旧版本、残本,这个数字可以进一步扩大。她根据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名目,得知不止一位研究者、不止一个地方的研究者借阅到了原始资料,当然,其中有人是间接引用,但是那些资深专家肯定是能够读到原作的,范围可以扩大到他们的学术圈子,例如他们的学生、老师,也可能接触原作。
夏朵能够确定书籍不是孤本,并且不同城市有存本之后,她开始推算能够流通的书本数目。首先,刨去借阅可能性最低的私人藏书,应该还有一部分保存在图书馆或者近似图书馆的机构供人借阅,哪怕不能借阅,放低标准,能看到也行。然后,她反过来研究私人藏书,这类人士应该是业内资深专家,不可能直接认识,但是他们及其弟子常常活跃在学术圈,所在院校都十分明确,运气好的话,通过宗亲会和同学群可以辗转打听。形势虽然未豁然开朗,但是尚存希望。学术书籍若不能顺利流通,便无从查证相关论文的真伪,无论数目多寡,都会有可能看到能借阅的书本。
剩下的便是执行问题了。如果书本在本市机构,一般会认可京华的手续,顶多求学院出面沟通,操作起来容易。如果书本在外地,离得越远,不可预知的情况会越多,但到底是正规机构,有明确的工作章程,条条框框一清二楚,假若手续齐全,应该能办妥,至少能看到书。
她赶回公寓,用爬虫统计了文献来源和作者出处,一一进行验证,在墙上贴了一张国内地图做标记。她忽然想起,自己还有好同学留学,目前也保持了联系,在笔记本上备注,必要时可以求助。夏朵初步搜索后,发现市内早已经打听过了,周围省市仅有两三所机构有可能藏书,从官方网站查询号码,联系了工作人员,都说已经没有这本书了,档案不全,无法追踪移交的单位,线索一断,她又要重来。她索性放大了搜索范围,圈子扩大到全国各地,备选项目又多了一些。
她不敢盲目乐观,选出规模较大的公立图书馆,开口先不谈借什么书,而是客客气气地咨询需要什么手续,特殊类型的书籍可否外借给外地的学生,从工作人员那里套出有用的信息,再打电话到负责珍本的部门咨询,开口谈及手续,滴水不漏。
不过对方有时仍旧很为难,怕图书遗失,她非常笃定地保证:您放心,我可找学校和老师做担保,如果您有顾虑,我就在您的地方看书,不拍照,手抄做笔记,书不离开您的单位,可以吗?因为根据您的规定,这类书是可以开放供人研究的。
夏朵的费尽口舌,总算获得对方的允诺后立即买票前往不同的城市。
冬天的时候,从北到南,在机场或者车站卸下冬装,自寒冬进入暮春。午饭一般简单解决,面包、饼干和矿泉水即可。她后来记得带上水杯,也能喝口热的,图书馆一般供应开水。早饭和晚饭可以到外面,找点当地特色菜。
图书馆和人一样,也有不一样的气氛,有的沉闷,有的活泼,有的朴素,有的华丽,还有的很破落。偶尔也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人员,问她要缺的手续,她不好意思地说,没带,但是我事先打过电话问过的,暂时不需要这个,而且上次我来,也就是半月前吧,也不用这个就能借阅了,您是不是可以通融一下?
吃一堑长一智,她不怕对方埋怨,临行前打听清楚所需书籍是否需要额外的证明,免得碰到铁面无私的接待人员,无功而返。她也不想给别人添麻烦。
夏朵死了向老师申请借书的心,没再提交申请表。
陈小文忙得天昏地暗,一心扑在梁肇敏的课题上,只要项目能够顺利完成,他作为主要成员能够申请公费留学和足以大大改善生活的丰厚奖金,孟康明确表态放弃留学,不参与竞争,就算他申请,成功概率也不大,索性做个顺水人情。他将一大半的助教事务匀给师弟赵明辉,宋晨星也时常帮忙,交接工作十分顺利,老师同学都满意。
只有一件事,大家都忽略潜水了很久的夏朵,没再申请借书。明辉也以为她跟不上学习,用不上特批借阅的参考文献,他也分担一小部分大项目研究,自然也没注意到,夏朵不光没申请借书,连约谈也不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