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2、第 42 章 ...

  •   深秋,中原、西北地区终于迎来了大雨,各地疫情基本消除。

      六皇子回京途中经过河南府,等四皇子安抚好汝南等地区的流民,便一同回了京城。

      三位皇子回了京城,今上特意在早朝时着重夸奖了三人,并给每人赏赐了些东西,此事便了了。

      因太子妃娘娘进言,四皇子正室位置空缺已久,无人照料恐有不妥,她见前太傅嫡孙女叶大姑娘端庄娴雅、蕙质兰心,和四皇子般配的很,想为他们俩做媒,今上允了,下旨给两人赐了婚,故而四皇子倒是比别人多了桩“喜事”。

      入冬后,柳三夫人亲自到梅花巷程府商讨婚事,说是,柳尚书已致仕,不日将回安庆府老家,前些日子,柳府三房已分了家,因另外两家外放做官,两房夫人要随行照顾两房老爷,柳三老爷便也辞了官,带着一家老小同回安庆侍候二老。

      又因柳三郎家已育有子女且在京任职翰林院不能随行,而柳五郎的妻子柳方氏刚怀有身孕不便远行,且柳五郎也随着方家大伯,临山书院长方显平编撰地方志,也无法离京,柳三夫人想着孩子也大了,便决定柳家三房也分了家,给柳三郎和柳五郎各买了一处京里的宅院,便算完了,至于她则留下来等给柳七郎娶完亲,待柳七郎成亲事毕,她便带着柳七郎和新妇回老家。

      程许氏一听差点晕了过去,她原是想把瑾萱留在京城的,谁承想柳尚书致仕,告老还乡,柳家三房居然要跟着回去,且三房父母俱在居然就主持分了家。

      当初,瑾萱和柳元泽定亲的时候,她就让人打听过柳家,没承想柳家表面看起来光鲜的很,可是三房确是无甚出彩的,柳家三房有三个嫡子(柳三郎、柳五郎、柳七郎)一个嫡女(柳二姑娘)。

      柳三老爷不过是走了门路挂了个职,就柳三郎前些年高中留在了翰林院,可是翰林院向来清苦的很,而柳五郎和柳七郎还未高中,读书人家笔墨纸砚向来费的很,三房怕是没有什么多余的钱了。

      如今柳家三房已分家,便再无法从公中列支,本来柳尚书在位,待五郎、七郎高中三房也就起来了。

      可如今尚书归乡,其余两房外放,三房跟着回去侍候,三房又给成年的男嗣买了房,还有个待嫁的嫡女,且科考还得三年后,怕是日后的三房是要捉襟见肘了。

      程许氏实在无法甘心,问道:“三房父母俱在的,怎么想着分了家呢?家里不是还有未出嫁的姑娘么?”

      柳三夫人倒是一脸坦然,平静道:“我们这一走,一时也不会来京城了,我们三房也无甚家产,既然孩子几个天南地北的,不若分了家,也免得以后说嘴。至于我家的姑娘,早已看中安庆府尹嫡长子,待及笄便出嫁了。”

      程许氏是听说过柳三夫人家两位高门儿媳的,没想到她人这么精干的人,也镇不住底下的媳妇,便又问:“既然三郎、五郎都留京了,七郎怎么也不留京里?毕竟临山书院还是不错的,继续就读,三年也快的很,免得三年后还得进京赴考。”

      柳三夫人露出了个淡淡的笑来,“不瞒亲家,家公说家里没个会营生的,有些个铺子留着也无甚用,让我将京里的铺子都盘了出去,买了些田地和庄子。家公只给我们每户分了些田地,毕竟回了安庆还得置办产业的,所以这回虽分了家但却没有多少银钱的。这回我们房分家,家公也是同意的,既然三郎和五郎都只得在京里长住,便做主买了两处宅子,七郎毕竟还年轻也不知何时高中,干脆一道回了老家,由家公指导学业,想来下回科考也有把握些。”

      程许氏一听到这,也无话可说,柳府京里的产业都盘了出去,怕是在京里的几房都捞不着好,只分了些田地收租也仅够家用的,更何况柳尚书的学问是毋庸置疑的,他愿意教导子孙,这是好事,他们都希望柳七郎下回科考能高中。

      程许氏心里担忧远嫁的小女儿,试探道:“柳尚书肯指导七郎学业,倒是七郎的福气。不过三房回安庆这般仓促,回去还得置办宅子,几个家的宅子,到时候怕是你忙的很。”

      柳三夫人早已猜到程许氏不放心,不过她也不想计较这些,“虽是分了家的,但公公婆婆还需我们照料,公公婆婆让我们三房一同住在主宅里,之前便派人回去修缮了,想来等我们回去便可居住了吧。至于七郎他们么,我已托人买了住宅边上的三进宅子,到时候他们小两口住着也够了,其他房的毕竟还未回来,慢慢打算便是了。”

      程许氏一听瑾萱到了安庆府能和柳七郎独自住一府,也就不用侍候柳三夫人这个婆婆,顿时心里高兴了起来,面上只说道:“虽是分家单住,但他们到底年轻,还得烦你多看顾呢。”

      柳三夫人笑了笑也不接话,后来柳三夫人定了来年三月的婚期,程二老爷和程许氏便答应了下来。

      柳府的产业要转让时,瑾英就从程周氏那里听来了消息,她特地让人去看了看,发现不少店面位置着实不错,不过多是书肆、布料坊,不过也对,柳府文人多卖一些笔墨纸砚倒是很吸引人,不过自家不善这些,若是盘了来怕也无法留住老客,就得不偿失了。

      倒是有家酒坊不错,雇的是本地的一些造酒师,听闻有个姓黄的师傅,祖上曾给宫里进贡过梨花白,故而他酿造的梨花白倒是颇有名气。

      还有几家粮店,听闻他们的粮食主要是从巴蜀来的,毕竟柳大老爷是成都知府,巴蜀向来粮食丰产,瑾英的粮店主要是从江浙、湖广运来的粮,巴蜀的几乎没有,她倒也有心买下这些粮店,主要是能买下原来的伙计走通这条线,更何况蜀锦向来出名,给衣锦坊添些布料样式也是好的。

      故而,她去了柳府两三次,都是希望柳三夫人能将粮店的伙计一道卖给她,柳三夫人没想瑾英如此不介怀,毕竟这些事怎么可能瞒过精明能干又管家的瑾英,她见瑾英雄心勃勃的要开拓巴蜀的运输路线,也大方,索性将管这事的管事一并卖送给了她。

      因着牵扯进了好些店铺的买卖、伙计的身家安排、货品的运送等等,瑾英开始还由着程周氏带着去柳府,后来干脆自己去了,反正两家也快成了亲家,大不了等瑾萱出嫁,她包封厚礼便是。

      对于瑾英的频繁上门,最无措的不是柳七郎,而是柳二姑娘柳清潇,她先前是支持三哥的,毕竟二哥都说,婚姻大事若是不顺心,怕也无甚意思,与意中人一道,粗茶淡饭也是好的。她还如此劝慰娘亲,可是柳三夫人听了只是冷笑,“那就让他们粗茶淡饭好了。”

      如今,祖父母等人先行回了安庆府,他们柳家三房也搬到了塔儿巷来。

      到了塔儿巷,因着二嫂的娘家人不断上门说情,想把二哥一家留在京里,娘亲不胜其烦。

      她娘在征得了祖父母的同意,干脆将三房分了家,将塔儿巷留给了大哥,将祖父给的糖饼巷两进的宅子给了二哥,至于三哥反正也跟着回去,到了安庆也给他栋宅子,其余的各家再给了些田庄,用娘的话说是,
      “我们三房本就无甚家产,这回回了安庆还得置办宅子且还有清潇的嫁妆得备齐,暂时也就这么分了,反正你们也不通庶务,铺子留给你们也无甚用,我分了些田地给你们,收个租子还是够嚼用的。”

      自从分了家,柳清潇才发现她们三房的艰难,也不再任意外出游玩了,其实自李大姑娘传出那些话,也没什么人再邀她出游了,更何况她定了亲,连沁芳社的集会都无法再去了。

      塔儿巷主屋里,柳三夫人细细的告诉瑾英,巴蜀那边的天气及运输需要注意的情形,特别是今年流民频繁如何找巴蜀当地靠谱的镖师,交代了卖给她的那些管事情况,如何安排管事伙计最妥帖,甚至卖给了她巴蜀的一家杂货铺,并给了她一张拜帖,让她派新的管事去拜访柳大老爷。

      瑾英这段时间跟着柳三夫人学到不少东西,很是愿意听柳三夫人说这些,心里对柳三夫人佩服不已,甚至有瞬间觉得当初吕嬷嬷的话说得倒也不错,不过这也是一瞬间的念头,过了便忘了。

      柳清潇进屋时就看见柳三夫人跟瑾英说着庶务的事情,而瑾英边听边打着算盘一边附和发问,她心里顿时有些酸楚。

      屋里一个丫头都没有,柳三夫人神情放松,不时露出笑容,这是她这么些日子以来难得舒心的时候。

      瑾英听见脚步声,见是柳清潇,便抬头看了看外面,发现霞光都照了进来,再过会儿怕是太阳也要落山了,赶忙道:“夫人说的太好了,我受益匪浅,都忘了时辰了,说来,要多谢夫人的。”

      柳三夫人了喝了口茶,便说道:“我肯教,也要有人肯学。瑾英啊,你这般能干,不论去谁家都能兴旺一个家的。”她是真心喜欢瑾英,这段时间处了下来,就更喜欢她了,只希望她那妹妹有她几分才干才好。

      瑾英起身道:“夫人谬赞了,瑾英不过就是喜好这些罢了。”说完,从身边拿了个盒子递给清潇,
      “清潇妹妹定亲,我还不曾表示呢,这个是我送给妹妹的贺礼,可惜妹妹嫁得那样远,我怕是没法去送嫁了,这个还请妹妹收下吧。”

      清潇如何肯接,想要推辞,就见瑾英直接放她手里并道:“妹妹不要嫌弃才好。”

      柳清潇见柳三夫人微微点了点头,便接了过来并对着瑾英道:“多谢姐姐了。”

      瑾英笑着说:“说来还是恭喜妹妹的。哎,跟夫人一起时间总是这样快,不过我也该走了。”

      柳三夫人也不见外,直接说道:“快回去吧,不然家里怕是要派人来问的。”

      瑾英笑着福了福,说了个“是”,便告辞回了程府。
note作者有话说
第42章 第 42 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