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3、因私德皇亲谋反 ...

  •   肃王柴克俭人如其名,克勤克俭,如果不是一心造反的话,在一堆花天酒地荒唐度日的宗室里,倒是难道一见的人物。

      柴克俭的高祖乃是太祖皇帝嫡子,与太宗皇帝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因此在诸亲王中地位格外尊贵,但是随着时日流逝,他们一家同皇帝的血缘越来越远,早不复昔日的尊崇,到了柴克俭他祖父那一辈上,更是连王府亲兵都被朝廷找借口削了,就剩了光秃秃的一个爵位,成了宗室中的笑话。

      在这种情况下,柴克俭的父亲心有怨尤,又担心朝廷还有进一步的责难,成日里患得患失忧心忡忡,做了三年肃王就薨了,爵位落到了柴克俭头上。这是先帝朝的事。

      天潢贵胄如何甘心被人小瞧?柴克俭是个有能力又有野心的,一心希望中兴家业,朝廷只是裁撤了他家的亲兵护卫,一应的俸银禄米还是照给,他便用这些银子疏通关节,贿赂先帝身边信任的人。逐渐地,为他说好话的人越来越多,不但有头脸的内侍,受先帝器重的朝臣,后宫里面淑妃等说得上话的嫔妃,甚至于连先帝的亲娘周太后,也觉得柴克俭稳重练达,时不时夸赞他两句。

      先帝天天听人说柴克俭,听得多了不免好奇,一道圣旨把他召到京城面圣。

      凤子龙孙都是捡最漂亮的女人娶,哪怕太、祖高皇帝人头鬼脸呢,几代人下来,子孙也改良的各个仪表堂堂了。加上王府请的师傅肯定不会是落第秀才之类的,必得是饱学之士,柴克俭在他们的教导下,谈吐风雅,举止从容。所以一见之下,先帝对柴克俭就心生好感,留他在京城住了两个月。

      柴克俭久居陕西平凉,对于不曾出过京城的人来说,他肚子里有无限的新鲜事,不独先帝,周太后也喜欢他风趣幽默,时不时找他进宫里说话,就连先帝最为宠爱的皇子,当时尚且年幼的寿王,对这位族叔也是崇拜有加,一逮着机会就腻在他身边。

      周太后因不喜淑妃,连带的对寿王也是淡淡的,柴克俭察言观色,看出祖孙之间的冷淡,敏锐地察觉到先帝对此的忧虑,聪明人自有聪明人的办法,他一次次不着痕迹地将寿王引到周太后面前,让周太后看到寿王的天真、童趣,毕竟是亲祖孙,没多久,周太后就觉得这个孙子也十分可人疼,对寿王亲近起来,见到淑妃,脸上也有了笑影。

      除了宫中贵人,在这段日子里,柴克俭抓住一切机会,结交京城一切出挑的人物,不论是朝廷官员,文士名流,甚至商人工匠、医觋僧道他也折节相交。

      很快就有人意识到不对,柴克俭这是要干什么?他已经是藩王了,只要不犯大的过错,就有世世代代的富贵,他这么费力地讨好周旋是为什么?就为了恢复护卫?如果仅仅是这样,他何必刻意去结交工匠、僧道?

      梁鉴和孟士元都看出了问题,但因他俩是元熙的师傅,反而不敢直接向先帝进言,以免让人觉得他们是因周太后与淑妃、寿王关系缓和,故意挑拨离间。不得已,梁孟只得转托周太后的弟弟,先帝的亲娘舅委婉劝先帝:“藩王进京朝见,两月就是长的,再住下去,就该有人弹劾他不尊礼法了。陛下要是想见他,过几年在叫他来就是了。”

      与此同时,锦衣卫也拿出柴克俭与僧道交往的证据,最终先帝让柴克俭回了陕西,但还是恢复了肃王府的扈从。过了两年,先帝也不知怎么想的,把柴克俭从平凉迁到宁夏固原。

      按理说,千把人的护卫也就是看家护院,能成什么大事?所以当时恢复也就恢复了,后来他招募市井无赖,朝廷也没太把这事放在心上,等到元熙帝登基,虽然也有所准备——比如说柴穆恬出仕,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专门预备万一柴克俭以朝廷刻薄宗室为借口起兵的——但这些准备也只是以防万一,并没想着一定能派上用场。

      造、反毕竟不是请客吃饭,放着荣华富贵不要,非得提着脑袋经历绝大艰险,最终还不一定如愿称帝的人,说实话也不会太多。加上这两年,南北都有战事,所以朝廷这边对柴克俭也只是留意,甚至连提防都算不上。

      事实上柴克俭的谋、反也确实还只是在计划之中,只是心动,还没有具体的行动,连具体行动步骤都还没有制定。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这时,有人做了件事,逼得他他不得不反了。

      柴克俭发妻早丧,留有两个儿子,长子被朝廷封了世子。谁知后娶的继妃是个不安分的,自从生了儿子后,便巴望着世子早死,好让她儿子继承王爵。可惜老天爷想必也觉得她为母不慈,不肯遂她的意,眼看着世子长到二十岁娶妻生子,这继妃心中着急,想着空等不是办法,使出了一个歹毒的法子。

      柴克俭贵为亲王,身边美人自然有的是,不过他一心想着中兴家业,对美色并不放在心上。和该是前世的冤孽,自打见了世子妃,柴克俭一反往日冷心冷面,倾心爱恋,怎奈这人到底是他的儿媳,只得将万般柔情压在心底。他只当自己掩饰的无懈可击,但是在落有心人眼里,总能看出蛛丝马迹。

      于是这位继妃,做为婆婆,名正言顺地将世子妃叫来,然后略施手段,柴克俭顺理成章地酒后失德。到了这个地步,如果世子夫妇足够软弱,柴克俭的脸皮有足够厚,大可以学一把唐明皇,事情还不至于不可收拾,可惜他倒是想学李隆基,人家世子妃坚决不肯当杨玉环,羞愤自尽。

      这时候继妃便哭道:“人是我叫来的,出了这样的事,你让我怎么跟世子交代。他那样阴冷的一个人,本来就和我不亲近,自打我进门,见他心里就发憷,如今世子妃因我的缘故没了,我倒是不怕他弑母,要是他陷害咱们一下子可怎么办。只有千日做贼的,没有千日防贼的,咱们万一有什么被他捕风捉影的闹出去,他是你儿子,还怕别人不信?!”

      柴克俭心中有鬼,想想自己做的事,的确有谋反之嫌,再想想这个从小就与与自己疏远的儿子,终于下了决心,将世子召来,灌下毒酒。

      世子还有位胞弟,得到王府忠仆冒死送来的消息,心知此事不能善了,立刻带上他侄儿逃了出去。柴克俭得知后派人去追,却没追到,这就麻烦大了。如果这一子一孙把事情闹到御前,以元熙对他的憎恶,废为庶人,国除,都算是网开一面了,更大的可能是以不慈之罪,被赐死。

      既然如此,反正伸头一刀,缩头也一刀,索性破釜沉舟,反了。恰在此时,固原镇游击将军杜辉找到他,愿与他一道起兵。

      据说杜辉此人有蒙古血统,他爹本是生活在板升的汉人,娶了个蒙古女子生下杜辉,不知为什么,没过几年,他爹又带着他迁回汉地。

      杜辉从一个小兵一步步坐上游击将军之位,其才干可想而知。他原先一直在宁夏镇,近几年宁夏一带常有受鞑靼的侵扰,他也因此被督抚倚重。但是郦君玉去了趟鞑靼,和库登定下盟约,库登倒也守信,约束手下,这年的秋冬打谷草的蒙古人就比原先少了许多。

      陕西总督郑涛为人刚愎苛刻,见局势缓和,就对杜辉有了怠慢之心,正在这时候,有流言说杜辉私下派去蒙古,名义上是寻找他的生母,其实是和鞑靼乌格其部首领接触,准备叛逃。郑涛听说此事,便对人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但将他调至固原,而且克扣了本应播发给他的马匹军饷,更把杜辉的一个儿子囚禁起来。

      为了救儿子,杜辉只能向肃王求助,柴克俭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拉拢他的机会。有肃王从中斡旋,他儿子终于被放了出来。杜辉在和柴克俭接触的过程中,也感觉到了他似乎是有心有反意。他自觉忠心耿耿,结果磨还没卸呢就有人想要杀驴,心想这样的朝廷有什么好的,倒不如换一个主子?

      虽说如此,造、反那是灭族之罪,谁也不敢把这事当做儿戏,两人互相试探都没有把事情说破。

      紧接着,肃王府就发生了酒后失德,世子被杀,次子出逃等事。

      恰在此时,固原的将士因没有军饷和冬衣,将在饥寒交迫中度过新年,加上固原镇巡抚视将士如家仆,随意打骂,一时间群情汹汹,整个大营上上下下怒火滔天,固原镇总兵压服不住底下人,生怕闹出事来朝廷怪罪,索性装病,把一应大小事务皆交给杜辉。

      见时机成熟,杜辉找到柴克俭门上,两人是一拍即合。首先,柴克俭发私库给将士购买衣食,第二,趁新年设宴款待陕西平凉、固原等地官员,席间将人一网打尽,从逆的留下授予伪职,不肯跟着他谋反的,当场格杀。

      有杜辉在,有很大一部分的武将表示愿意为柴克俭效力,死去的大多数是读圣贤书长大的文官。柴克俭对此很满意,眼下的情况,有能冲锋陷阵的人就行了,至于文官嘛,哪还没有几个读书人,再找就是了。成王败寇,只要自己坐上龙椅,自然有人哭着喊着来尽忠。

      起兵总得有个理由,军师起草的檄文上说,先帝曾对柴克俭说欲将皇位传予寿王,随后淑妃母子为太后、元熙所害,接连暴亡,他现在要替寿王报仇。

      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不说别的,寿王死于肺痨,自起病到薨逝足足拖了两年的时间,脉案档里记载的清清楚楚。然而宫闱间的隐事,却是小民最为所津津乐道的,因此也最易流传,而且传出去还没法辩驳。

      不仅如此,更损的是柴克俭为了证明他说的话的可靠性,还举出一个证据,说元熙一个劲儿生女儿就是生不出儿子来,正是上天对他母子的惩罚。

      简直是往元熙心口上捅刀子了。这也是当地官员没有第一时间把情况上报朝廷的原因之一,不敢触虎须啊。

      柴克俭当然不可能把陕西所有的大小官员全都捉了去,问题是周围府县得知他叛乱,大意轻敌,没有第一时间将此事上报,延误了时机,等郑涛得到消息,一边派人往京城送信,一边调派人马前去平叛,已是正月十一,离柴克俭请客、杀人足足过去了五天时间。没等他调兵遣将,柴克俭那里已经攻城夺地,不但占领了固原卫,同心、泾源、隆德、彭阳等县也都相继失陷。

      得知消息,举朝震动,还没等大家回过神,紧接着辽东又打了败仗。这一切,对于初掌职方司的郦君玉来说,实在不是一个好事,多少人都觉得他一个少年人如何能担当起这样大的责任,刚刚安下心来的职方司诸人又开始人人自危。

      郦君玉知道,越是这个时候,态度越要从容自若,做事越要井然有序,大家看他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也从最初的惊慌中恢复了冷静。另外,郦君玉又是一个极精细的人,给手下安排差事清晰明确,一件事,谁去做,达到什么目标,什么时候复命,全都要求的清清楚楚,而且事先言明奖优罚劣,几件事过后,大家发现他还真是个说到做到的,而且处置公正,这样一来,原本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的人,也不得不打起精神兢兢业业。一时间,职方司里倒有一种和衷共济,上下一心的样子了。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63章 因私德皇亲谋反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