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说丞相的事。
我一直觉得最高国家领导人有年龄限制,不仅仅是出于经验、阅历的考虑,也是对他本人的一种保护。
尤其是在万恶的封建社会,君权和相全的斗争一直就没断过。秦汉(汉初期)时期丞相开府建衙,统领百官,总揽政务,决策权执行权都在丞相手里。到了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政令,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有封驳权;如果经门下省审核没有问题,尚书省负责执行,于是相权一分为三。之后的宋元大体也是这样。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把丞相的权利收归皇帝,六部直属皇帝,君主专制大大加强。但是因为子孙不肖,没祖宗那么大的本事,处理不了那么多政务,只好组建内阁,内阁大学士们事实上发挥的就是丞相的作用,依然是群相制。但内阁既不能统驭六部又受制于内监,权利比唐宋受到更多的压制。
到了清朝,继续内阁制之外,又设立了军机处,自此直到清末,军机处都是中枢权利机关,但在形式上,军机处一直都只是个临时机构,就连办公场所和人员设置,以及品级俸禄都没有正式的规定,只能听命于皇帝,不过是一个贯彻皇帝意志的机要处而已,从此内阁处理日常事务,军机处掌管军国机要。相比较明朝内阁正统年间移至文渊阁,阁臣不再是作为皇帝的幕僚秘书在御前受命听令,内阁也由临时机构转为永久机构,拥有自己的官署,军机处的设立就是为了便于皇帝乾纲独断,因此军机大臣的权利无疑缩水的更厉害。
由此可见,整个封建时代就是个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过程。
即使如此,如果丞相尤其是首相在位时间太长,长期执政也会出现宰相专权的情况,历史上李林甫、杨国忠到后来的严嵩无不如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丞相履职时的年纪就不能太年轻。
年纪大的丞相至少有一个优势,就是自然规律,使得他在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上做不了太多年。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做了丞相,即使不是特别长寿,活到五十岁吧,在一般人刚刚登上仕途顶峰的时候,他已经执政三十年了,要是君臣年纪差不多还好点,万一中间换一个小皇帝,这个……妥妥的主少国疑。
当然了,少年丞相也可以干上几年早早退休,在人家还没走上仕途的年纪就开始喝茶看报的退休老干部生活……
我还是不忍心这么对待小郦同学。
以上,不知大家是否能够接受郦君玉没有像原著中早早当丞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