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歧路有为 ...
-
休闲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转眼之间,又是工作日。
贝林琪有任务在身,已经列好工作计划。她端坐在工位上,一脸认真地翻看着一本厚厚的小说——《浮沉岁月》,作者——王思成。《浮沉岁月》下面压着一本差不多同样厚度的书,书脊上印着《滔天巨浪》,也是王思成的作品。
《浮沉岁月》是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出版的大型商战小说,以改革开放为背景,书中以宏大而不失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服装制造商胡氏家族的兴衰沉浮。
而《滔天巨浪》是《浮沉岁月》的姐妹篇,十年前出版,主要讲述国企改革的故事,主角是一个年轻有为了电器厂厂长。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贝林琪本就对商业一窍不通,对商战小说更是从来没有涉猎过,完全是个门外汉。
在选题会上,穆尘推荐贝林琪时,她只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小书,是让自己练手用的。可是,翻阅资料后才惊奇地发现,王思成的这两本书绝对是中国商战小说的扛鼎之作,媒体还赞誉其为“当代工商界的三国演义”,更有甚者称这两本书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书。
作者王思成已经年近古稀,是浦南商业银行退休领导,数十年来走访企业,搜集一手资料,最终成文。
王思成只求精湛,不求数量,一个如此热爱写作的人,居然只写过《浮沉岁月》和《滔天巨浪》两本书,算得上是十年磨一剑之作了。
当年,这两本书一出版就引起轩然大波,特别是《浮沉岁月》,时至今日仍然雄踞各大销售网站的畅销榜首,为人称道。
而贝林琪接下来要负责的这本书名叫《歧路有为》,她还没有拿到稿子,但知道这是一本讲述新兴互联网行业的商战故事,作者王思成已经对外宣称这是封笔之作了。
根据内部消息,很多出版社,特别是东岭社的死对头海晨社几次拜访王老先生,并且许诺了高额的版税,想要争得出版权,不想,所有请求都被王老先生婉拒了。他前两本书都在东岭出版,他只相信东岭社,至于版税或多或少,他则完全不考虑。
此时,贝林琪已经完全被《浮沉岁月》恢弘的气势吸引,不能自拔。
小说语言冼练、意味深长,而故事曲折细腻,又有大时代的波澜壮阔,贝林琪几次被感染,看到精彩的地方,几次忍不住拍案叫绝。
周末在家的时候,贝林琪还专门咨询了贝恒军,意外的是贝恒军竟然早就看过这本书,而且还不止一遍。
贝恒军听说贝林琪要负责王思成的书,竟然异常兴奋,直夸女儿有前途,说着还从书架的最深处拿出了第一版的《浮沉岁月》。
弄得贝林琪惊呼,这完全是电视剧情节!
之后,贝林琪居然破天荒地打听起贝恒军的创业故事来。本来贝氏父女在这上面从来没有共同语言,贝林琪不问,因为不感兴趣。贝恒军也不愿意说,一是他认为没必要,说了也没用;二是,他最不愿意强调自己创业的艰难,毕竟成功才能让他在妻女面前树立威信,而不是扒历史、诉苦水。
但是,说到《浮沉岁月》,贝恒军的嘴就堵不住了。
《浮沉岁月》出版的时候,恰逢贝恒军从部队转业,下海经商,与朋友经营了小商品公司,初入商海难免四处碰壁,有成功盈利的喜悦,也有血本无归的惨痛。偶然间,贝恒军看到这本《浮沉岁月》,书中胡氏家的发家史,成为了贝恒军的励志标杆。
直到现在,虽然贝恒军在经商上已经小有成就,但想起那段“浮沉岁月”,他还是感慨万千。
贝林琪听父亲娓娓道来,居然听得入迷,第一次被父亲的激情感染。
一本小说居然可以给予一个人如此多的营养,文字中间的力量居然可以帮助一个拾起勇气和魄力,这是贝林琪忽然想到的,再想想《歧路有为》,这本“商战三部曲”的收尾之作,正在续写着《浮沉岁月》《滔天巨浪》的传奇,而这段历史的撰稿者,居然有一个是自己,想到这里,贝林琪心里竟然有一些小确幸。
最后,贝恒军殷切地看着女儿:“《歧路有为》一出版,马上给老爸带一本回来,老爸要先睹为快。”
***
当贝林琪正在《浮沉岁月》的文字里游走的时候,会议室不时传来争论的声音,显然此番交谈并不愉快,而贝林琪的位置离会议室很近,所以听得尤为真切。
贝林琪书也读不下去了,干脆合上书本,稍作休息。
声音还在断断续续传来,贝林琪忍不住扭头回看,瞥见会议室里坐着的是穆尘、闻韬和一位女士。
“是谁能让大闸蟹哑口无言,我倒要看看!”贝林琪琢磨着。
这位女士是校订组的高逸。校订部就在编辑部的楼下,与编辑部等大的办公室。有一次送稿子,贝林琪去过校订部,偌大的办公室真的只听到翻页、书写的声音,与校订部的那份沉寂相比,编辑部简直是太活泼了。贝林琪不喜欢校订部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大社,东岭的图书严把质量关,每本图书都要经过“三审三校一通读”,审校程序宁多不少。文学编辑部规定,三审都是由编辑部内部编审或者外聘专家完成,第三审之后还要第三校,校订部确定图书出版前的最后一稿。当然,根据不同的书也有不同的应对情况。
东岭的校订部门有几个,而高逸所在的部门主要负责文学、社科等多类图书的校订。
高逸实际上已经不惑之年,岁月让她脸上多了几处皱纹,却没有抹去她眼神之中的锐气。这位绝对的大龄文艺女青年、资深校订,她对文字的认真和苛刻是出了名的。
所以她到编辑部兴师问罪,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整个编辑部,只有贝林琪在好奇着会议室里的争吵内容,其余编辑都忙着手头的工作,对这种场面,习以为常了。
会议室里,高逸不断质疑着闻韬的解释。
“高老师,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语言也是逐渐演变的,这是不可争论的事实。网络语言也是生活语言的一部分,为什么不能出现在出版物里?”闻韬有礼貌地回应着高逸。
“稿子里,我已经标出来了,很多语言都是错用、滥用,根本不符合正常的用语规范,也没有合理的现代汉语词典释义。”高逸毫不示弱。
“汉语词典也是在变化,不停地收录新词,这也是字典、词典每过几年就要修订的原因啊。我承认,很多网络语言是跳脱正常语法的,但是这是它们活泼的一面啊!写作紧跟大众用语习惯,这没有错啊!”
……
闻韬和高逸都没有让步的意思,一旁的穆尘只是静静聆听,并没有参与他们的争论。不是穆尘没有主意,而是他不想介入。
被高逸卡住的稿子是一本网文风十足的长篇小说,写作手法非常调侃,黑色幽默气质,里面不可避免地穿插了很多网络流行语。早在闻韬提出选题时,编辑部内部也是有分歧的,但是千岁兰和穆尘认为,图书虽然另类,却没有传播负能量,而且故事可看性也非常强,况且也需要这种新类型的图书作市场开拓,所以力排众议同意了闻韬的选题。
谁想到,都已经成稿了,高逸有了意见,对稿子颇多微词,甚至十分鄙视,给出的态度是“坚决抵制”。
穆尘不想去劝高逸,几次打交道,知道她认准的事情,任谁也拗不过,而且她所坚持的汉字原则,谁也不能触碰。穆尘不想捧着本汉语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跟高逸争辩,因为想改变她的想法,等于缘木求鱼。
“两位不要争了,稿子先留在编辑部,我们协商以后,再过校订。”穆尘打断了两个人的争论。
“好吧!我提的问题,希望你们严肃对待。”高逸理直气壮地说。
“一定。”穆尘点点头,站起来,明显是送客的架势。高逸也站了起来,一脸高傲地走出会议室。
“穆尘,这个稿子没有问题!我刚才说的……”闻韬还是有些激动,试图向穆尘再次申辩。
“高老师的想法不能说不对。出版了的图书最终要到大众手里的,容不得半点马虎……”
“诶,穆尘你什么意思?不会是让步了吧?”闻涛急了。
“我什么时候让步了,这个选题是我跟钱主任通过的,我们认为没问题,我是说高老师的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你也要注意一下。图书会按照原计划出版,我来协调。”穆尘不动声色地说。
听到穆尘许诺,闻韬也不好再争辩什么,只能应一句:“好吧!相信你!”
回到工位上,闻韬心情仍然没法平静。
贝林琪朝他做个握紧拳头的姿势,笑眯眯地说:“闻老师,我支持你。”
闻韬勉强苦笑一下:“这没什么,也不是一次两次了,高老师很固执,不接受新事物。我的每本书都要这么争论好几次!不过,钱主任说了,只有争论地彻底,才会有精致的成品!”
贝林琪眨眨眼睛,若有所思地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