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1、寒门才子宋应兴 ...

  •   送走了白符串,我在灞桥站了很久。灞桥的垂柳最好,年年有人在这里折柳送别,年年垂柳依旧千条万条,如烟如绦。最后是侍卫阿刀提醒我不宜久留,我才起身回城。

      路过城门,我想起那次被我斩于刀下的守门小兵,问身边的阿刀、阿剑:“那次死在这里的小兵,查到他家人没有?”阿剑回答已经按照我的吩咐,给他家里人送过抚恤金了,他并非家中独子,还有兄姐赡养父母,殿下不必太过介怀。我轻叹一声,方道:“他是尽忠职守,终究是我杀的他,虽不后悔,到底有愧。再给他家送些钱粮吧。”侍卫应下。

      此时我心中郁郁,不想回东宫,也不想去别苑,去国子监又太迟,索性就在京城里逛逛。不知不觉,红日西斜,天时已暮,我竟走到了红袖招。这名字好听,说白了就是京城里最大的青楼。我少年时叛逆,非但自己逛过,还带着女扮男装的徐青临逛过,不过当时她才十二三岁,傻乎乎的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埋头吃点心。后来我自己嫌那些庸脂俗粉没意思,远不如郭桃于倩,御史台的麻雀们又总爱添油加醋地告状,就再也没来过了。不过今天,来都来了,而且我身边的侍卫们也老大不小的,平日里护卫东宫,多有辛劳,干脆请他们喝顿酒,若是有看上的姑娘,赎身出来,也是一段佳话。

      红袖招的老鸨似乎是换了一个,并不认识我,只是看我衣饰华贵,又带了许多护卫,猜想我非富即贵,顿时挤出十二万分的热情,媚声笑道:“这位公子眼生,可是第一次来我们红袖招啊?是要喝酒,还是听曲,又或者——”她微微颔首,略露娇羞姿态,竟有几分动人。

      我平素所见女子,个个不俗,陈鹔鹴更是阖宫公认的美人,她这点小伎俩自然不能迷惑我,只打量她,并不说话。那老鸨见我不动,又笑着来拉扯我的衣裳。我尚未闪避,侍卫阿刀已经伸手拦住她,喝道:“大胆!”

      “阿刀,退下,不要吓着姑娘。我姓王,久闻红袖招之名,今日特来拜访。我想听曲,有空闲的姑娘么?”说着我朝阿刀递个眼色,阿刀退开半步,阿剑则毫无烟火气地往老鸨手里塞了一锭赤金。

      “有!有!”老鸨立刻满脸堆笑,“王公子来得早,姑娘们都闲着呢!小橘!小荷!去请姑娘们见贵客!”两个丫鬟应声退下,不多时领了一众莺莺燕燕花团锦簇过来,齐身万福。

      我坐在正中,招呼众人:“你们也都坐下吧。姐姐们也坐吧,不用拘束。有什么新鲜曲子,且唱来,就从那位穿红的姑娘开始吧。”于是管弦咿呀,花娘粉头们或唱或舞,我却总觉兴致缺缺,随口就问身边的阿刀阿剑:“你们觉得如何?”阿刀木然道:“一般。”阿剑更过分:“庸俗。”我转头问老鸨:“就这?”

      老鸨忙道:“还有好的,还有好的!小橘,去请云若姑娘!”

      那丫鬟小橘道:“妈妈您忘了,云若姐姐不见外客,只有对上了她的上联,她才肯见呢。”

      我听得这话,不觉冷笑:“既然入了风尘地,还装什么清高?她出的什么对联,且念来听听。”

      小橘显然是熟谙此道,张口就来:“姐姐的上联是,‘松下围棋,松子忽随棋子落’,请公子对下联。”

      我刚要张嘴,忽然一怔,竟觉得这个上联颇有些意境,字里行间尽是出尘之气,居然不太好对。我身边的侍卫都是武夫,也就能认得几个字,是不能指望他们了,正思索时,抬眼见大门口走进一个熟人,国子监里照顾李文楚的那个学生,宋应兴。他既能考进国子监,学问自然不俗,这不是现成的帮手来了吗?我忙朝他招手:“宋兄!好巧,过来一叙啊!”不料宋应兴看到我,竟满脸惊惶,急忙往外退。我怎容他就这么走了,朝阿刀微一点头,阿刀就从二楼翻身跃下,反手擒了宋应兴,拽上楼来。宋应兴一介书生,哪里受过这等惊吓,直吓得面白如纸,不住地发抖。

      我自斟了一杯酒,递给宋应兴压惊,口中故意说道:“几日不见,宋兄不记得我了?我是王四郎啊!”宋应兴也机灵,惊魂方定,颤声道:“啊,是王兄。王兄怎么来此烟花之地?”我笑道:“宋兄来得,我来不得?”宋应兴的脸瞬间由白转红,嗫嚅道:“我来这里,是事出有因……”

      我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宋兄不必和我解释,我敬佩宋兄侠义心肠,定会为宋兄保守秘密。宋兄来得正好,这里有位云若姑娘出了一个上联,我一时对不出,还请宋兄仗义相助。”

      小橘又重复了一遍上联:“松下围棋,松子忽随棋子落。”

      宋应兴稍加思索,对道:“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好!”我率先鼓掌,又问小橘:“怎么样,可以请你云若姐姐一见了么?”

      那小橘退出去,不多时又进来,递过一张字纸,上面字迹娟秀,写的又是一句上联:“倦飞知还,云无心以出岫。”

      我冲宋应兴笑笑:“一客不烦二主,这个上联也请宋兄对了吧。”

      宋应兴提笔,在那张字纸上续写道:“含睇宜笑,若有人兮山阿。”这句对得更妙,既夸赞了女子美貌情态,更是嵌入了“云若”之名,唯一的遗憾是宋应兴的字居然不太好看,和他的才情不够相配,不过也无妨,将来科考时都是要封卷糊名,另有专人以馆阁体誊抄试卷,根本认不出字迹,所以字好不好看倒是次要的。

      有宋应兴这两幅下联,那位看重才学的云若姑娘,终于肯现身一见了。她原先又是立规矩又是出对联,造足了声势,吊足了胃口,此时姗姗而来,便是八分的美貌,硬生生抻出了十二分的风流,便不逊于十分绝色的美人了。但见她朱唇轻启,但听她声如碎玉,泠泠说道:“方才是哪位公子对出奴家的上联?”

      宋应兴颇有顾虑,大约是思量着敢不敢抢我的风头,我岂是那种气量狭小之人,拍拍他的肩膀,代他回答:“就是这位宋兄。”

      云若秋波流转,上下打量宋应兴,白玉面颊上飞起一缕珊瑚之色,似是情动。我冷眼旁观,宋应兴相貌不俗,云若秀逸出尘,品貌倒也相配,只是宋应兴要博前途,决不能耽于风尘女子,将来必要求娶高门贵女,云若最多给他做妾,甚至做妾也是高攀他了。正思量间,又听云若说道:“奴家还有一联,请宋公子指教。奴家的上联是‘因荷而得藕’。”

      此联简单,连我听了也不过片刻就对出来了,下联应对“有杏不需梅”。这是个谐音对,真正的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需媒”,是云若向宋应兴示爱。以宋应兴的聪敏,应该也想到了,他却神色一黯,怅然道:“姑娘错爱,在下才疏学浅,对不出来。”

      他这是故意的!我能看出来,云若身在风尘地,阅人无数,更是瞬间领悟,顿时又羞又气,颤声喝道:“宋公子,是嫌弃奴家出身微贱,配不上公子么?”

      宋应兴凄然一笑:“不敢,是我太穷,配不上姑娘。王兄,在下告辞了。”说着起身便走。我连忙跟着站起,拉住宋应兴,道:“宋兄可是有什么难言之隐?这样,我们换个清净地方说话。”

      离红袖招不远就是醉云楼,这里的厨子做菜最好,尤其是蜀地菜色,我很喜欢。又是一锭赤金包场,屏退闲人,我问宋应兴:“宋兄有什么难处,尽管告诉我,我必鼎力相助。”

      宋应兴犹豫一阵,方才开口:“……殿下,东宫里可还缺烧火打杂的小厮,或者其他干活的也行。殿下,我需要一份工作,能养活我自己,养活我父母的工作。”

      宋应兴的家里,很穷,穷到我无法想象的程度。都说富不过三代,是因为富家子弟多不肖,三代内就家财散尽;穷也不过三代,因为穷人往往娶不到妻子,就更不会有儿孙了。宋应兴就出生在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里,他的父亲给富户当长工,一年辛苦到头,勉强能饿不死,穷得根本没法娶妻,直到快五十岁,才娶到了宋应兴的母亲。说是嫁娶,其实不过是搭伙过日子,因为宋母家里更穷,几个儿子都是不满周岁就卖掉了,只有宋母和一个妹妹留在家里。不是不想卖,主要是女孩子没人要,养大一点再卖才值钱。到了七八岁,宋母姐妹俩就被她们的父母卖给富户当丫鬟,一晃就又是七八年,宋母的妹妹被富户看中收为通房,宋母却因为一场高烧烧坏了脑子,变得痴痴傻傻,富户嫌弃她,就赏给了宋父,然后,就有了宋应兴。

      宋应兴的天资极为聪颖,有过耳不忘之能,六岁时被富户选中,给他家的少爷当伴读书童。而此时,宋父因年迈操劳,缠绵病榻,宋母依旧痴傻,生活不能自理,他那个当通房的姨母也因为后宅争斗故去了,生活的重担就此压在了年仅六岁的幼童肩上。此后十四年,宋应兴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一边照顾父母,甚至一路参加科考,考过了乡试,考进了国子监,当然,用的是他家少爷的户籍。

      “殿下,我本名不叫宋应兴,而叫宋阿狗,宋应兴是我家少爷的名字。宋家想光耀门楣,但宋少爷实在不是读书科考的材料,所以叫我顶替他的名字,一路考将上来,只等考过会试,拿到贡士名号给少爷,我就要再做回宋阿狗了。可是殿下,我不甘心啊!十年寒窗的是我,悬梁刺股的是我,冒名顶替的是我,既见识了天下之大,叫我如何再甘心回到那方寸囚笼!所以我想赚钱,给我爹还有我自己赎身,摆脱奴籍,堂堂正正参加科考。我白天在国子监念书,晚上出来做工,但原先那做工的地方因为时疫辞退了我们,我只好去红袖招碰碰运气,不期得遇殿下。”

      我扶他起来,道:“宋兄,当日时疫,李文楚染病,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只有你仗义相助,当时我就十分敬佩你,有心于你结交,又怕你们读书人心高气傲,不敢造次。既知宋兄有难,无论如何我也要相帮。宋兄放心,户部那里我去打招呼,从此你就是宋应兴,你十年寒窗求取来的功名,就是你的,不是替谁考的。你的家人,自有我来照料。当然,这些都不是免费的,更不是施舍,是我雇佣你,做我东宫的舍人,你可愿意?”

      宋应兴大喜,再度伏拜于地:“多谢殿下!”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