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第 16 章 ...
-
会议室里,余小羽和设计组的同事们互相寒暄着。有一个法韩混血的设计师与余小羽一起合作的这个新款,因为一年前的一款设计风靡全欧洲,她也在巴黎的时尚界小有名气,比起余小羽,从小在巴黎长大的她的设计更有西方特色一些。虽然是半个法国人,但单单从脸上看,除了五官更加精致立体,她看上去就是一个亚洲人。
她和余小羽聊得挺愉快的,有种遇上了对手的感觉。两个亚洲面孔的脸,在会议室里说着法语,这个画面,怎么说呢,有点滑稽,但放在他们两个身上,又格外和谐。
程檬拿着她的文件走了进来,一打开门就看到聊得投机的两人。这突如其来的余小羽和女生聊天的场面,让站在门口的程檬不知道该怎么反应。她吃惊又吃醋,但不能表现出来。只是撇了一眼他们两个,就坐到会议室离余小羽最远的那个位置去了。
余小羽一眼就看出她隐藏着的小情绪,觉得很可爱,忍不住上扬了嘴角。
会议很快就开始了,首先是设计部的部长向余小羽简单介绍了一下各个成员的风格,然后就轮到程檬展示最近几个季度的销售情况,以及比较受欢迎的款式的设计师。好巧不巧,最受欢迎的两个款式,除了最新余小羽设计的这个,就是这位法韩混血设计师。接着就是问答讨论的环节了,因为他们两个人的设计最受欢迎,部长也就把重点放在他们俩身上,类似访谈似的向他们提问。
余小羽和这位女设计师或是一问一答,或是互相附和,默契十足,一点也不像才刚刚认识的,像是一起合作过两三年了的。一谈一笑间,两人的艺术观念多么契合。程檬默默地坐在旁边看着,这样的画面,像是五年前在咖啡馆那个她与小酒窝聊画画的下午,只是对方已经不是自己了。这一下子点醒了她,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早就不是当初那个敢想敢做的程檬,而是成了一个畏首畏尾的精致利己主义了。什么追求自己,什么与众不同,不过都是当年那个天真单纯的学霸所不敢做的,她没有条件也不敢做与众不同的事情,她只敢一个劲地怂恿别人。她让余小羽选择了更少人选择的路,而自己却从着大众走着这条考试工作的平凡之路。以至于她根本都不知道,除了读书考试,自己的爱好究竟是什么。找到一份工作,就用尽心力地投入,如同面临一个考试,就全力以赴一样。现在的她,一个没有兴趣的她,早就与余小羽没有共同话题了吧。
她看着余小羽和设计师的对话,渐渐地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办法融入,甚至都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了。这是一种强烈的挫败的感觉,也是一种对自己的自责,她没办法接受自己将所谓的“与众不同”的风险都塞给当年的余小羽,而给自己找了一条安稳顺遂的路。尽管余小羽真的如她所愿出人头地了,她还是觉得自己自相矛盾,卑鄙至极。
另一方面,她也开始怜惜自己了,除了像打任务一样的拿下一个一个的考试,她又何曾想过自己喜欢什么呢?当所有任务都高质完成后,她有没有想过自己究竟获得了什么呢?对面的那个法韩混血设计师,从小在法国长大,学的是美术和设计,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所以永远对工作充满激情。而反观自己,找这份工作,不过是因为工资和行业“匹配”自己的学历和成绩,无关喜好,只关乎利益。
程檬想着想着,居然开始羡慕起这两个设计师来。他们既有天赋,又有平台,既有激情,又有能力,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设计部的同事们依旧围绕着他们两个热火朝天地讨论着。这种氛围,加上余小羽的中心地位,让程檬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她拿起自己的文件,对部长找借口说道还有其他工作,就离开了会议室。
午饭的时候,程檬去楼下的三明治连锁店排队买三明治,突然听到后面人群中窸窸窣窣的嘈杂的声音。回头一看,是几个粉丝围住一个人在要求合照。程檬没在意究竟怎么回事,自顾自地排着队。
她付款的时候,照例点了一杯卡布奇诺。这时,旁边的一个手拿过去一个和她的一摸一样的三明治,站在柜台旁,点了一杯美式咖啡。她抬头看去,是余小羽。刚刚被人群围住的是他,现在过来凑近的也是他。
“好巧,我也喜欢这一家三明治。”余小羽故意装作不是跟着她进来的。
“嗯,我记得你以前不喜欢吃三明治。”程檬却故意不给台阶下。
“有些喜好总是会变的嘛,来欧洲这么多年了,慢慢也接受了。”
喜好会变?是在暗示我他已经变了吗?
“但有的东西,永远不变。”余小羽又接着说。
“你是说美式咖啡?”程檬哪不知道他在暗示什么,但她又故意绕开话题。
余小羽也被逗笑了。两人相视一笑,这些年不见带来的陌生感在一点一点的融化。
“今天晚饭,你有安排吗?”余小羽问道。
“我今晚可能加班吧。”程檬不想让余小羽邀请她吃晚饭。
余小羽料到她会这么说,“那今天中饭的三明治,总可以一起吃吧。”
两人在餐厅坐下,也许是之前见面的次数算是有些多了,程檬对他的生分少了不少。两人就这样平平淡淡地坐下,像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因为不了解彼此的近况而有些小心,但又由于太清楚对方的性格而自然,亲近中又带着试探,是一种没底的状态。
“听说你考去了江浙大学。”余小羽先试图与程檬聊聊她的这些年。
“你怎么知道。”
“我问过陈正。他不愿意告诉我你的电话,但告诉了我你过得挺好的。”
“嗯,我也是运气好才考上的。”
“大学有你想象的那么自由自在吗?”余小羽接着问。
“比高中自由太多了。有种解放天性了的感觉。你呢?英国的大学难念吗?”
“嗯,挺难的,花了很多心思。”
两人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彼此的大学生活,倏尔发现,两人已经在彼此人生中缺席了那么多,有了那么多不一样的经历。一个在中国的顶尖大学,认识着形形色色的人与事,过着丰富的社团生活,另一个在远洋的艺术殿堂,感受着不同流派的纷争,试图在这里面找到自己的风格。他们的大学那么的不同,认识的人、接触的事、目标、重点、生活方式都被这两种模式调节得不再相似了。
唯一的默契是,两人都选择不去主动问对方感情问题。这就像是一层薄纱,一旦捅破,就再没法维护这表面上的老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