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 3 章 ...
-
话说到这里,村民们也看够了热闹,嚷嚷着让祝老二和他夫郎回自己家过。里正的两个儿子也赶了过来站到里正身边,俩人常干农活身材高大,光是站在这里就是个震慑。
祝老二见没得扭转情况,咬咬牙,“走就走!”
他和祝赵氏刚要走,祝锦元高声阻止,“慢着!”他小跑几步进了卧房,在被祝老二和祝赵氏祸害的乱七八糟的床上把属于他俩的东西团成一团抱了出来,塞进祝赵氏怀里,又一把扯下祝赵氏身上的披风。
“这是你们全部的东西了!只有这几件衣服,这个披风是我母亲的。”祝锦元咳了两声,连忙说,“诸位也做个见证,东西都在这儿了,没有其他的物件。”他就是怕过两天祝老二他们再过来找他拿东西,根本不想再和他们有任何瓜葛。
祝赵氏抱着俩人的几件衣服,看向祝锦元的目光仿佛淬了毒。他和祝老二过来时没拿什么东西,就是因为祝锦元家里什么都有,俩人吃穿用都在这里,如今却再也享用不到,真是恨不得祝锦元当下就死了算了。但是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就算他们死皮赖脸想留下来也不成了,不说里正会阻止,就是村民们也要嚼舌头的。
祝锦元察觉到祝赵氏瞪他的目光,也没有说什么。祝赵氏就算再不甘心也没办法作妖了,在这个时代,名声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太重要了,这也是祝父分家还会送年礼给祝老太的原因,而祝赵氏的儿子就在镇上的私塾里念书,不可能不在意名声的。只要有把柄事情就不难解决,他相信祝赵氏再没脸没皮,他那个名义上的“哥哥”也不会允许的。
等祝老二和祝赵氏走没了影子,围观的村民也该散的散,里正对祝锦元叮嘱了几句好好养身体,便离开了。
祝锦元站在院子里打量了一下四周,祝家父母心思巧妙,进了大门正对着的是堂屋,左右两侧分别是两屋卧房,左侧是祝父祝母的卧室和小书房,右边是祝锦元的卧室。院子左侧是厨房和杂货屋,右边是凉亭葡萄架,虽说不大但很别致,在村子里可以说是只此一家了。
因为刚吃了饭并不饿,祝锦元就没有再去做吃的,他进了父母卧室,里面被褥还乱七八糟的,让人一看就想起盖着被子睡觉的是祝老二夫夫,恶心得很。祝锦元把被褥叠放在一起,打算托人拆了,连着披风一道洗干净再收起来。屋子里还算是整洁,比祝老二夫夫刚过来住的时候好多了,那两人过来是为了家产,一到这里就把屋子翻了个底朝天,连祝锦元的屋子也没放过,后来见什么都没有才作罢。
想到这里,祝锦元出了父母卧室进到父亲的小书房里,祝父的书房里摆了个书架,上面密密麻麻摆放了许多书籍,甚至有祝父好不容易得来的几本孤本收藏。祝老二夫夫虽说嚣张如斯,倒也没敢乱动书房里的东西,只没翻到银钱就不再进这屋了,似乎是想着以后这些书都留给他们的儿子祝金百。祝锦元撇撇嘴,祝金百今年十八岁,比他还大了两岁,因为祝父考上秀才的原因祝老二便也想自己儿子做这鸡窝里的金凤凰,省吃俭用供大儿子读书,祝金百享受全家的资源,这么好的滋味怎么愿意放弃,就天天住在镇上很少回家。祝锦元几乎没见过对方几次,因此也不是太清楚祝金百的性格,倒是对祝赵氏生的那个小哥儿祝银百印象颇深,因为每次送年礼过去的时候祝银百永远对他们横眉竖眼,一副很嫌弃的模样。
祝锦元有些失笑,祝老二一家每次看见他们送的年礼眼睛都转不动了,偏偏这祝银百一副清高模样,不知道是不是真如他表现的那样对他们不屑一顾。
不过这些都和他没什么关系了,祝锦元弯下腰,从书架最下面拿出一本书,封皮是策论详解,翻开来前面一叠也都是正常纸张,翻开一半才发现书本中间有方方正正一块被剪裁掉,留下一方空间,里面零散放了碎银铜板和一锭十两银子,这就是祝家父母给他留下的少许银子以防万一,没想到却成了全家最后的财产。父母卧房的床下其实还藏着一个放首饰的箱子,祝锦元没想要动,那是他母亲留下的遗物。
算起来一共十四两银子,对于普通农家来说可够三年的花销了,听起来很多,可是却不能这样坐吃山空。
祝父因为秀才身份所以倒货经商也没有并入商籍,虽说如今去世,但也只收回了免税的权益,里正之前去镇上也正是办理解除权益的手续,这也是镇上的知府看在祝父的面子上晚了几个月等到秋收结束赋税征收完才收回这个权益,不然早在祝父刚去世的时候就该收回了。
祝锦元掂量了一下手里的银子,想着该怎么赚钱,他现在经商也是可以保留户籍继续科举的,所以并没有什么担忧,重点还是该靠什么让这十四两银子变多。
现在是冬天了,距离过年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各家各户也要开始置办年货了,或许可以从这方面入手......
祝锦元正想着,突然听见有人在敲大门,他赶紧出屋开了门,门口站的竟是张家阿姆和一个面熟的小哥儿,祝锦元回忆一下想起来这是张阿姆的孩子叫张小芒,今年和他同岁。
“张阿姆怎么来了?”祝锦元惊讶地问道,迎张阿姆俩人进门。
张阿姆跟在祝锦元身后进了屋子,从旁边张小芒手里接过一个篮子掀开盖在上边的布,“阿姆从家里给你拿了几个鸡蛋,你在老房子住了几天都没吃好吧?瞧这小脸儿又瘦了。”
篮子里摆放着红彤彤的鸡蛋,约莫有十二三个,看着不多,但是祝锦元知道,这个时代的鸡产蛋量并不高,对于农家人来说,这十几个鸡蛋得攒上一个月才能攒够,送到镇上去卖也能卖个一百多铜板了,可算是一笔收入。
敬朝刚刚经历过一场持续了七年的大战,战争都是劳民伤财的,近几年的赋税也比往年多了几成,虽说这场战争最终大获全胜,但也才过去半年而已,战争带来的影响还没有完全过去。杨陵村所在的省城是镇远城,距离战争发生的北地算是比较远了,因此除了赋税之外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物价也升高了,原本鸡蛋只卖十文钱,现在也卖上十二文了。
祝锦元不肯收这些鸡蛋,“张阿姆,这些鸡蛋太贵重了,你拿回去自己吃吧,我家里还有不少吃的呢!”
张阿姆笑了,“你这孩子还跟我客气什么,只是几个鸡蛋,不值当什么的。”
旁边张小芒也帮着劝:“元哥儿就收下吧,我娘念叨半天啦!再说了,那俩人在你家霍霍这么久,你家那点吃的估计都被吃没了,你还能有什么吃的呀?”他长了一双看起来很干净的大眼睛,此时略有关切地打量着祝锦元,“半年前见你还没这么瘦的,也不知道他们究竟是怎么照顾你的!”
祝锦元见他一副打抱不平的模样,忍不住笑出了声。
张阿姆拍了一下张小芒的头,没好气道:“多大人了还和小孩似的乱说话!真不知道你这脾气谁能受得了。”
张小芒翻了个白眼,“娘--我才十六岁哎!”他才不要那么早就嫁人呢。
张阿姆恨铁不成钢地对着张小芒念叨:“十六岁就不小了,别人家这么大的小哥儿都嫁人了,就你还像个小孩儿似的,早定下来娘也好早放心。”
“元哥儿也才十六岁呢!”张小芒嘀咕着,“早定下来就像我哥那样给别人打免费工吗?”
张阿姆面色一变,张小芒这话戳到他痛处,偏偏他没话可回,只好转移话题,把手上的篮子硬塞给祝锦元,“元哥儿收下吧,都是家里养的鸡,不差什么的。”
祝锦元一开始不知道张阿姆为什么听了张小芒的话就面色不对,等他仔细回忆了一下才想起来,张阿姆家的大儿子今年二十一岁,和隔壁桃李村的郭家女儿郭兰定了娃娃亲。郭家在隔壁村条件算是还不错的,郭兰更是生了张漂亮的脸,芳名都要传到镇上去了。张家不富裕,张小磊又是直性子不会关心人,“见过世面”的郭兰当然不会满意这门亲事,加上镇上一位老爷流露出有意娶她的消息,因此郭家一直有意退亲。
可是婚约是郭家老太爷亲自定下的,就是为了感谢张家太爷当年救他一命的恩情,老太爷当然不会同意退婚。郭兰父母拖了又拖,实在改变不了老太爷想法,才决定在两年前张小磊十九岁郭兰十七岁这年履行婚约,谁料郭家老太爷突然没了,郭家家规重,郭兰竟要给老太爷守三年的重孝!三年后郭兰可就二十岁了,是个老姑娘了,谁知道镇上老爷还要不要她了?本来张阿姆也不满意这婚事,郭兰的性子她知道,不是个省心的,本来她也打算实在不行就解除婚约,可郭家老太爷一去,他们再解除婚约就有些不大好听了,郭家又怕女儿嫁不出去死死拽着他们家,这亲事就这么耽误了下来。
眼看着两年过去,郭家虽说也只能指望这门亲事,但到底还是心中有气不满意,因此隔三差五便要张晓磊过去帮着干活,张小磊也是个傻的,生生给人家干了两年活儿,也就这么耽误到了二十一岁。
别人家的事祝锦元不好多嘴,就没有开口,只好接过鸡蛋,“张阿姆下次不要再送了,家里不缺什么的,马上过年了,留着置办年货吧。”
张阿姆见他终于接了,笑着连连点头,“是的是的,明天就准备去镇上办年货了。”
“明天就去?”祝锦元惊讶,“那张阿姆叫上我,我也一道去。”他脑袋里想法还没落实,想着去镇上看看说不定能有点灵感。
“好的,那你今天早点睡,明天寅时末李老头家里的车就出发了,穿厚点别冻着。”张阿姆说完,拉着张小芒要走了,“我就不多呆了,家里还有事忙活,你自己煮两个蛋吃啊!”
祝锦元送他们到门口,“慢点走哈!”
张小芒被拉着走,还回头向他摆手,一双大眼笑得眯了起来。
祝锦元现代的年龄已经有二十七了,看他就像看小孩子似的,不免觉得有趣,也朝他招手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