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大梁王朝 ...

  •   五代十国时期,周世宗柴戎不幸战死,年仅四岁的周恭帝柴子训继位不久后接到北汉大军来袭之报,慌乱中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美临危受命,发兵援疆。因“误报”集结了十万大军的赵匡美于赶往北汉途中在陈桥“被迫”黄袍加身,“被迫”拥立为帝,“被迫”发动兵变,史称“陈桥兵变”。随即,十万大军班师回朝,在汴梁逼迫周恭帝柴子训禅让皇位,赵匡美顺利登基,改元建兴,以封地“梁州”之名定国号为“梁”,并定都“东京”汴梁。梁太祖赵匡美登基后励精图治,同宰执雪夜定策,定下“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政策,开始南北征战,统一全国。
      大梁军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分的统一。赵匡美在亲征南唐中,不幸腿部中箭,回京养伤后开始沉迷女色不理国事。“武王”赵光佐多次上谏无果,反遭“文王”赵光吉以及贵妃龙葵两大集团陷害,逐渐被赵匡美冷落。赵光吉多次迫害赵光佐,却都得到赵匡美默许。自此,武王府幕僚人人忧虑,个个恐惧,不知所措,甚至投奔文王。最终,掌握兵权的赵光佐在幕僚王重的建议下,于上朝途中,在青龙门设下伏兵发动政变,杀死三弟赵光吉后冲入后宫手刃妖妃龙葵,并逼迫赵匡美将皇位禅让于太子赵元德,赵元德后改名赵永,史称“梁文帝”。赵匡美于乾德初年,即梁文帝登基后一年后被迫“自杀”,赵光佐成为摄政王,与孙太后在皇帝亲政前共同辅佐治理帝国。
      乾德二年,在赵光佐的“建议”之下,赵永同意发兵北汉,梁军势如破竹,仅用半年便攻下北汉都城——太原。攻下太原后,又在赵光佐的“建议”之下,梁军发兵北上,欲夺回在后晋时期被奸人赠与青国的“燕云十六州”,但梁军最后大败于青军,失去了夺回长城的机会。梁朝版图从此定下,共分十五路,包括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广南东、广南西。
      此后多年,梁国未对外出兵,边疆战事却不断。除了要应对“打草谷”,也就是青军骑兵的日夜骚扰之外,西边党项族也成了梁国的大问题。
      由于骁勇善战的梁太祖威名远扬,梁国初年,扎根于西北的党项族首领李保明为保全族太平,将定难五洲(夏州、绥州、静州、宥州、银州)献给梁国,送到嘴边的肉怎么能放过,赵匡美毫不客气地收下了这份礼物,并随意封赏了李保明个节度使敷衍了事。之后,河西边疆常年和平,李保明规规矩矩从未作乱。然而,就在梁国享受了几年太平之后,李保明这位梁国的“老朋友”在打猎中不慎坠马后不治身亡,不幸英年早逝,后由其子李昊迁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了党项族的首领。
      和胆小的莽夫老爹不同,李昊迁是个饱读诗书的智将,他深知定难五洲是党项族的“兴龙之地”,如果想要建立自己的王朝,就必须要夺回故里。他先是向梁国的死敌青国俯首称臣,之后联合青军攻梁,把梁国的边疆弄得昏天地暗,并发誓不夺回定难五洲誓不罢休。这时,梁国才意识到,定难五洲这块不是非常肥沃的土地并不是块肥肉,而是要人性命的毒药。可自打梁太祖开始,梁国从来都是开拓疆土,哪有受过割地的耻辱,所以即使定难五洲是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这块肉也不能让,这场战也必须得打。但李昊迁这小子根本不讲规则,他打了跑,跑了打,常常在诱敌深入后,一个回马枪杀向梁军,同埋伏在后方的军队前后包抄梁军,把梁军打得落花流水,且屡试不爽,搞得梁军对他毫无办法。
      由于梁军屡屡上当,且从不吸取教训,党项族甚至还给梁军起了个蔑称——吴家军。众所周知,镇守定难五洲的吴用是个没用的关系户,党项人这是在讥讽梁军全是无用的关系户。史书记载,已经十四岁的赵永听到这个称号后大怒,日:“羌人轻我,我欲杀之!”,吓得他身边传话的几个小太监连连磕头,生怕皇帝迁怒自己。年轻气盛的皇帝虽然生气,老谋深算的赵光佐却另有打算。赵光佐信奉一个道理——刀剑声响,黄金万两,也就是说,一旦开始打仗,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军饷要钱,武器要钱,粮草还是要钱,如果没有殷实的家底,再骁勇善战的部队也得玩完。大梁地大物博、土地丰润,完全可以不靠他国自给自足,更何况梁国商贸极其发达,每年都从青国等邻国赚得大量银两,打仗虽然耗钱,对大梁倒也算不上倾其所有。但党项人不同,他们居住的土地只有两样特产——青白盐和战马,并且大多卖至梁国。盐和马梁国也不是没有,最多是品质没有那么上乘罢了,自家的盐、马又不是不能用,禁止梁人同党项人通商又有什么影响呢?事实上,影响还是有的,由于梁国没有好种马,导致战马一代不如一代,才一直在野战上处处受制于青国的骑兵。不过,就这时来看,梁国禁商这招可谓釜底抽薪,完全切断了党项人的军费来源,迫使党项人不得不暂停骚扰梁国,另寻他路筹钱。
      没了价廉物美的青白盐竞争,梁国产盐的价格水涨船高,为了遏制国内混乱的盐市,梁国出台了一套名为“盐引法”的制度。
      盐业的利润极高,属于官办买卖。大梁规定食盐不得跨界售卖,想要买盐必须去当地的盐区认购。但并不是有钱就能认购,商人必须拿着钱先去购买粮食等军需物资,再把粮食送到边关,让边关守将给他开一张凭证,证明他对帝国国防的贡献。这张凭证就是所谓的“盐引”。拿到凭证之后,商人必须再去汴梁把凭证换成盐票以此换取额度,最后去盐产地拿盐。北方多在解州,南方则大多在两淮流域。之后,盐商才可在自己所在的盐区卖盐,但卖盐的质量、产地和数量必须按分配额度,否则即使是正规盐商,也会被认作贩卖私盐。贩卖私盐在梁朝可是一等一的大罪,按照数量,最高可以定至死罪,但由于利润太高,梁国任然有着一大批不怕死的私盐贩,甚至连贩卖青白盐的大胆贼人也屡见不鲜。
      盐引法出现之前,盐商大多自产自销,没有遇到什么大麻烦。但在为了盐引跑南闯北之后,梁朝政府发现了一个大弊端——全国货币不统一。由于梁国没有统一多久,为了方便,全国各地依然沿袭五代十国时期的老制度,比如四川用铁钱,但汴梁用得却是铜钱,这给政府结算时带来了极大麻烦,所以初出茅庐的梁文帝大笔一挥,决定统一货币。
      随着货币统一,盐业生意越发红火,从原来的单打独斗发展为集团作战,各地盐帮逐渐形成。一般而言,盐帮会有一个类似于帮主的总商,盐引由总商一次性提出,再分给帮内的散商。因此,这位游走于盐务衙门和散商之间总商必须德高望重,这样才能维持各方利益,使所有人心服口服。
      随着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到了梁惠帝赵晖继位之时,梁国人口从初年的一千万人暴涨至四千万人,激增的人口导致了食盐需求的空前巨大,国家不得不采用允许预提、甚至增拨配额的方式来缓解这一矛盾,盐税的总收入当然增加,同时产盐重地的盐商们获利丰厚,政府与盐商的关系迅速拉进,腐败随之而生。每当政府有“需求”时,盐商们踊跃捐款,称之为“报效”。得到了大量报效后,朝廷也采取各种措施以保障盐商得到更多实惠,如加斤、加价、豁免、缓征等,还多次发放库存帑银,借给盐商领运,俾资周转。在梁惠帝时期,两淮盐商积累了大量财富,总商更是如日中天的角色。有好事之徒甚至将盐商排在官老爷之前,将民众分为“盐士农工商”,虽然这只是句玩笑话,但足以见得盐商在梁朝的地位之高。
      当然,为保证安全,除非沾亲带故,盐商和盐务衙门除了业务往来之外,并不会走得太近,他们需要一个中间人传话,因而一种被称为“咸人”的职业应运而生。他们一般都是本地衙门豢养的包打听,但不属于衙门,平时最多帮官府传传话,被百姓们戏称为闲人。在盐商和官府勾搭上之后,他们那无人可管的身份反倒成为了中间人的不二之选,这些包打听突然摇身一变,成为了促成盐商和官府私下交易的中间人。那些外来的盐商若想在本地做生意,除了要打点好本地盐帮老大和衙门之外,负责传话的咸人自然也不能忽视,所以咸人个个赚得盆满钵满,甚至自称盐商起来。尽管有钱,但钱财来路不明,咸人不但被老百姓看不起,连他们自己觉得低人一等,为此大多数咸人拼了命地培养子女,希望他们或是考取功名,或是攀龙附凤,以此摆脱家族下九流的身份。
      比如湖州的这家盐商人家,育有一儿一女,大哥七岁倒背“四书五经”,是远近闻名的天才,小妹美若天仙,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