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第七章 金字塔 ...
-
又一个周五傍晚。林岚刚开上高速,Sophia的电话就打进来了。
“开车回惠州的路上?那我长话短说哈!”Sophia一向快人快语。“我刚听说,你们今天去何总那里讲方案,把一圈人都震翻了!快说说,什么情况?”Sophia的消息永远第一时间地灵通。
林岚笑起来:“没那么夸张。方案本身过硬,又换了种讲方案的思路,他们更容易听懂而已。”
“什么思路?”Sophia追问,“我可听说,这帮人可难搞了,基本是研发转过来的,没啥event经验。何总自己也不是Marketing出身。以前其他小组吃过亏,你在上面讲方案如何好,如何新,如何性价比高,人家根本就听不明白,还不耐烦,讲一半就被打断了,当场就好一顿训啊。咳,这内行讲给外行,太费劲了。”
“嗯,所以我们这次上去就讲,各位都是最熟悉自己客户的,也最清楚这次活动要给客户留下什么样的感受。现在,请各位想象自己就是一个来参加party的客人,随我们的方案一起来体验全程的一点一滴。从party入口开始,你会看见什么,听见什么,触摸到什么,产生怎样的期待,又遇到如何的惊喜,一直到party结束,心情会如何变化,朋友圈会发什么图片和视频。而我们presentation中呈现的设计图,效果图,音视频demo,也都是按照参会者视角准备的。”
“哇,这第一人称玩得牛!都身临其境了,还能有什么不懂的。怪不得震翻了啊!” Sophia自己也带项目,自然一点就通。
“讲方案的角度只是辅助。关键还是方案本身好,不枉大家通宵达旦的努力啊。” 林岚感叹说,这两周没日没夜的,策划组都累坏了,这个周末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
“明白了。下周给我们分享一下方案吧,大家也学习学习。那不打扰你开车啦,注意安全,周一见~”
林岚听着电话挂断,不由地想起那个启发她思路的人。用孩子喜欢的游戏,摆鹅卵石讲数学公式的推导;用情境代入的故事,讲《天净沙 秋思》。虽然工作中涉及的对象不同,但人们认知的方式,沟通的本质是相通的。
一路开回家,林岚下意识地去找秦涣在哪里。三楼书房亮着灯,进去一看,却是晨晨闷闷不乐地趴在书桌上。
“怎么了?你师父呢?”林岚问。
“我妈去开家长会了,让我来这儿先待着。师父出去买菜做饭了。”晨晨可怜巴巴地抬眼看她,“我这周数学考得不好,才94分。回家要挨批了。”
林岚惊讶:“94分还不好啊?那还得多好啊?”
晨晨嘟囔着:“我爸说了,得站在金字塔的塔尖上。”
林岚调侃着轻松一下:“金字塔我去过,塔尖都风化没有了,再说也什么好站的,晒死热死。”
晨晨叫起来:“不是埃及的金字塔啦,是什么阶层金字塔。是这样的。”
一边说一边跑到白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分成三段:底层社会,中层社会,上层社会。底层社会分3层,从下往上分别是:失业人口;工厂工人/普通农民;小个体户/普通公司职员;中层社会也分3层,主流企业职员/大个体户,小企业主/中等职业经理人,中等企业主/高级职业经理人;塔尖的上层社会则直接笼统写了个大企业家/高官。
林岚点头:“记忆力不错。” 心里琢磨着,晨晨爸爸可能是做企业的?这张图上企业写得多,其他写得少。
晨晨苦着脸说:“我爸说了,你要是不站上塔尖,就得被压在下面。像孙猴子被压在五行山下,翻不了身。”
林岚心中叹气:这么早就开始教这么残酷的理念,现在的孩子可真辛苦。林岚想了想,说:”嗯,你爸爸说是个金字塔,可不是人人都这么觉得的。在阿姨心里,世界是另一个样子,”一边说拿起马克笔,在白板上画出一个一个同心圆:”你看这是什么?“
晨晨看了一会儿,说:“有点像,玩飞镖的靶子,一圈一圈的。”
林岚在靶心里写上”大企业家/高管“,往外一圈写上“中等企业主/高级职业经理人“,各圈对应着刚才的金字塔,一圈圈往外写上了各层的人。“如果不是画成一层层的金字塔,而是这样一圈圈的圆,是不是大家都在一个面上,都是平等的呢?还觉得有谁压着谁么?”
晨晨似懂非懂的看着她。
林岚蹲下身,和晨晨平视,努力解释给他听:“在阿姨心里,就是这样的圆环。虽然每个人虽然做的事情,生活的方式可能不一样,但都是一条命,从生到死,谁也不例外;都是一张嘴一个脑袋,要吃饭要思考;都是一颗人心,会高兴,会难过,会烦恼。是不是?”
“听上去,好像….也有些道理啊。”晨晨困惑了,“那爸爸画的金字塔,和阿姨画的圆盘,到底哪个对呢?”
林岚张了张嘴,又闭上了。
她想说,模型这东西都是人搞出来的,画出来的那一刻,就已经植入了隐含的假设前提,限定了观看者的思维方向。比如曾经流行的木桶理论,说能力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乍一看很有道理,其实隐含的假设是:能力好比一个木桶直立着的储水量。但如果改变这个假设前提,比如,木桶还可以斜着装水,那长板就变得重要了;甚至不用木桶做模型,而是用一个可封闭的球形桶装水呢,是不是变成了:无论能力的长板短板,关键是要能形成一个自洽的完整体系呢?再或者,不是想像成单独一个容器装水,而是像山体蓄水那样,不是单靠哪一颗大树,而是取决于气候,地势,土壤,和整片森林的根系网络,那是不是又可以说:强调个体能力是误区,更重要是看和整个大环境的生态联接呢?
类似的,晨晨爸爸画的金字塔,假设前提是:人有高下,因为权势有大小,财富有多少;但林岚心里,人皆平等,都一样感受着生命的有限、身体的局限,人性的种种。
可林岚心里再明白,也没法这么说给晨晨听啊,那超越了孩子的理解能力。
“——都对。”背后忽然传来秦涣的声音。
晨晨欢叫一声跑过去:“师父回来啦!”
林岚转过头,见秦涣不知何时站在书房门口,这会儿正递给晨晨一个“可爱多”,摸摸他的头。
晨晨开心地舔着冰激淋,一边问:”师父,你刚才说’都对’,是什么意思啊?“
秦涣走白板前说:“你想想,有没有什么东西,这么看是个三角金字塔;但换个角度看,就是一个圆盘的?”
晨晨有点懵。林岚冲晨晨眨眨眼,指指他手里的冰激淋。
晨晨反应过来:“啊,圆锥!”
秦涣笑起来:”对啊,其实是一个东西,只是看的角度不同。 ”
晨晨愣了一秒,忽然叫起来:“啊啊啊,我明白啦!我明白啦!”
林岚和秦涣都一怔:这就明白了?明白什么了?
就见晨晨拍着桌子叫:“我数学考试错的那题,就是这种正面看,侧面看,到底什么形状的题啊啊啊啊!我明白怎么做啦!”他跳得太欢快,手里的冰激淋“啪”掉地上了。
秦涣笑:“冰箱里还有,再去拿一个吧。” 晨晨欢乐地蹬蹬蹬跑下楼去了。
林岚拿了纸巾捡起地上的甜筒,扔进书房矮柜下的垃圾桶。直起身来时正好看见矮柜上的地球仪,忽然心里一动,转身看向秦涣:”我在想,关于阶层,还有没有更好的模型来解释?” 林岚的手轻轻拨了一下地球仪。
正在擦白板的秦涣停下手,看过去,稍一停留,目光一亮,抬眼。两人目光一撞,心领神会。
林岚笑起来:”我是想起小时候买西瓜,卖瓜的会在瓜上扎一个圆锥出来,让我们看到瓜心到瓜皮各层,证明这瓜熟不熟,好不好。” 圆锥,也可以只是圆球的局部。
林岚拍拍手底下的地球仪:“如果把社会各阶层理解为一个球,就只有内外,没有上下高低。不是谁压着谁,而是谁包裹着谁,谁支撑着谁了。” 改变假设前提,重构模型。
秦涣微笑接话:“就像地核地幔地壳一样,没有高低贵贱,只是功能不同。地核能量高,压力大;中间层的地幔支撑结构,传递能量;而最外层的地壳,万物生长,生机勃勃。”
林岚的目光扫过书架上的《中国人史纲》《激荡三十年》,和最近新添的一本《Dealling with China》,想起那些大政治家企业家思想家们,激荡天下,改变众生冷热;想起无数在格子间、车间、田间忙碌的人们;想起那些公园中,广场上,酒吧里欢乐的各类面孔。
目光转回来,落到秦涣身上。他在看着地球仪出神,思绪显然已经飘远,不知道在沉思着什么。
忽然听见晨晨在楼下一声大喊:“我饿啦!什么时候做饭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