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卷二 青年篇 (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   1945年8月15日,日本照会中、苏、美、英四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1945年8月底,时任中国|国|民|dang主席的蒋|jie|shi向延安连发三封电报,邀请中|国|□□|dang主席mao|□□,到重庆共商“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中|国|□□|dang派mao|□□、周|en|lai、王|若|飞为代表前往重庆参加会议。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1946年1月10日,签订《停战协定》。
      1946年6月26日,国|民|dang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以30万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长达三年多的全国内战就此开始。饱受十四年战乱流离之苦的老百姓们刚想歇下来喘口气儿,就卷入到又一场腥风血雨的手足互残的战争当中。
      在解放战争最关键的阶段,东北、华东是真正的主战场。而山东作为华东的一个缩影,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场。自1945年9月到1949年8月,发生在山东的著名战役,就有大大小小共20余次。全省先后动员95万名青壮年参军入伍,保持了人民解放军充足的兵源补充,经民政部门登记在册的11.7万名优秀儿女英勇献身,血洒疆场。在沂蒙山区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根据地的420万人口中,先后有120多万人次拥军支前,有21.4万人参军参战,有10.5万名革命烈士,他们为新中国的创建和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真可谓“用小米养育了革命,用小推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陈毅语录)。
      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普遍进行了反奸诉苦、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再加上各级党组织和民主政府深入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青壮年们对参军入伍表现了极高的积极性,大多数群众也表现了极高的政治热情。广大党|yuan、干部、民兵在参军运动中起到了积极带头的作用,带动广大翻身农民、工人、小学□□、青年学生争先恐后,报名参军,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参军热潮。在位于八百里沂蒙腹地的蒙阴县, “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上战场”入伍的动人景象更是随处可见。1947年2月3日,那一年的正月十三,爷爷的母亲亲手把她自己的最后一个儿子,送去了战场。从此,爷爷成为一名中国人民|jie|放|军,开始了背井离乡、九死一生的军旅生涯。当时前程村只几十户人口,报名参军的青壮年就有十五名,然而在解放战争胜利后返乡的只有爷爷一人,这是后话。2016年的歌曲《天下乡亲》,就是根据革命老区人民拥军支前的感人事迹为背景创作的,给人以强烈震撼,使无数听众感动落泪。笔者认为此歌十分契合家乡的情况,这里摘录其中一段歌词。
      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
      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
      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了担架上
      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战场
      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
      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
      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了担架上
      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战场
      天下乡亲
      亲如爹娘
      养育之恩不能忘
      高天厚土永不忘
      ……
      1947年初,鲁南会战前,华东野战军原作战任务是消灭南线的国|民|dang军队 。然而临近作战,华野截获蒋|jie|shi发给王|耀|武(国|民|dang山东省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的一份重要情报。情报中想信息显示国|民|dang认为经过前期的清剿,□□|dang已溃不成军,往南逃窜,遂下令王|耀|武让李|仙|洲(国|民|dang第2绥靖区副司令长官)部队南下,形成夹击之势,一举消灭华东野战军 。这份电报立即就被呈送华野陈|yi、su|裕两位首长,他们随即决定放弃南线会战的作战计划,以2个纵队伪装全军,在临沂以南采取宽正面部署,迷惑并阻击南线国|民|dang军,主力5个纵队以急行军隐蔽北上,同时以驻胶东、渤海地区的2个纵队迅即开赴莱芜地区参战。同时布置地方武装在兖州以西的运河上架桥,造成华东野战军将向晋冀鲁豫野战军靠拢诸假象,并主动放弃华东解放区首府临沂。让国|民|dang误以为华野伤亡过大无力再战,遂令李|仙|洲集团加速南进,协同欧震集团,聚歼华东野战军于临沂以北地区。华东野战军主力7个纵队进抵莱芜周围地区,将李|仙|洲集团主力合围于莱芜,发动了当时解放战争开始以来俘敌数量最多、歼敌速度最快的莱|芜|战|yi。
      1947年2月,爷爷跟随的部队接到紧急命令,当夜翻山越岭,从蒙阴百里急行军连夜赶赴前线战场。回忆起当年日夜行军的时候,爷爷说当时实在太困,一边走着路都能睡着,只有当迈错了步子,和周围的人步调不一致的时候才会一下惊醒过来。陈毅曾在 《记淮海前线见闻》诗中说到:“担架队,几夜不曾睡。”
      作为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新兵,爷爷被派去参加担架队的工作,运送军需物资和伤员。可不巧的是,当他们赶到时部队已经转移,担架队指挥员果断决定追赶部队,冒着密集的炮火,把伤员全部抢救出来。敌人发现他们后疯狂追击,他们转战山头,冲破数道封锁线,行程千余里,终于把伤员安全送到后方医院。
      当时刚满十八岁的他第一次上战场,靠着本能躲避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将一个个受伤的战友抬下战场。隆隆的炮火声响在耳侧,浓浓的硝烟弥漫在眼前,卫国安民的战士们啊,他们不是不怕死,而是上了前线就只能向前冲!
      如今,距离莱芜战役发生,已经整整七十年过去了,硝烟散尽,尘埃落定。第一次参加战斗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当年和爷爷一起浴血奋战的战友们,却都已纷纷辞世。回忆起往事,不禁让人感叹时光易逝。爷爷想起了过去的烽火硝烟,想起了为了建立新中国而倒下的战友,想起了浴血奋斗取得革命成功的艰辛;而像我一样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在探寻这段历史的过程中,追随着先辈们的足迹,领悟到了他们用生命换来今天胜利的不易,心灵在震撼中经受洗礼。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