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卷二 青年篇 (二)枪火无眼人有情,军旅生涯苦作乐 ...

  •   通过莱芜战役,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收复胶济铁路西段及其两侧的县城13座,使鲁中、胶东、渤海解放区连成一片,改善了山东战场的作战态势。经此一战,华东野战军打乱了国民党的军事部署,迫使其暂时采取守势,全军对于运动战思想体会更深,运用更加灵活。华东野战军趁此有利时机,于1947年3月上旬,在以淄川为中心的胶济路两侧地区进行了全军大休整。莱芜战役结束后,从蒙阴县桃曲镇和联城镇应征入伍的两个连的新兵,全部被编入华野军区(陈毅任司令员,饶漱石任政委,陈士榘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下辖鲁中军区、鲁南军区、胶东军区、渤海军区、苏中军区、苏北军区、滨海军分区和两广纵队,共约30万人)特务第一团(约两千人),到韩旺镇(今淄博市沂源县境内,原属临沂市)进行修整。而爷爷也由新兵升级为老兵,配发子弹一百枚,所属华野特务团特务连,任务是保卫中|共华东中央局的安全。
      莱芜一战过后,国民党军驻扎临沂,随时准备大举进犯。华野按照战略部署,主力军向西北挺近,并临时派遣爷爷所在的特务团在石浪头村(今临沂市沂南县境内)阻击敌人。李仙洲集团为了保住临沂这仅存的“硕果”,集中一切兵力死守。敌众我寡,我们的部队打得异常艰难。在敌人先进武器织就的凶猛火力网下,我军伤亡惨重,有近200名官兵永远长眠在了石浪头战役的阵地上,其中就中包括特务团的十八个位战友。第二天敌人将大举进攻,上级获悉前线战况后,指示特务团沿沂南向北一路撤退到沂水,由华野第6纵队接替特务团,继续完成阻击任务。由于部队要立即转战其他战场,所以牺牲战士的尸骨只能就地草草掩埋。爷爷和战友们将牺牲的战士抬下来后就在阵地前沿挖坑,将他们的尸体用布简单包裹一下,放进坑里掩埋,并将写有烈士名字、籍贯的牌子竖在坟前。掩埋过后部队还要向每个牺牲战士家中寄一封信,告诉其家人他们的孩子已经为国捐躯了。当时识字的战士不多,爷爷是负责写信的战士之一。他常常一边写,一边擦眼泪,他写的很多家书都被他的眼泪泡坏了。现在回忆起那残酷的战斗,谈起和他并肩作战的战友,年近九十岁的爷爷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禁不住泪湿眼帘。
      撤出临沂后,华东军区将首府临时设在了山东半岛重要的交通枢纽——诸城市。特务团也跟随华东局一起边走边打,驻扎在当时局势相对稳定的诸城,并在那里接受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三、五是军事训练,二、四、六政治学习(主要是分析当前时局)。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床操练,一直训练到天黑,中间穿插学习两小时的文化课,紧张而充实。那些日子,是战争年代里难得的一段安定时光。不用提心吊胆,还能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战士们就像是贫瘠的土地上钻出来的幼苗,贪婪的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从1947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华东野战军在鲁南、鲁中地区主动出击,实行高度机动回旋,力求调动敌人,捕捉战机。国民党军却在此时保持高度警觉,采取密集平推、稳步前进、不轻易分兵的新战法,除了4月下旬在泰安歼灭敌第72师主力外,其余大量歼敌的计划均未实现,解放军急需一场大的胜仗来鼓舞士气。而恰巧在此时,爷爷的家乡蒙阴县传来了全歼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的消息,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孟良崮战役。虽听到这个消息后,部队里的同乡们都奔走相告,虽然没能亲自参加保卫自己家乡的战斗有些遗憾,可是听到如此振奋人心的消息也难掩心中的激动。孟良崮战役也成为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之战。自此,山东战场的形势开始逐渐向解放军方面倾斜,华东局所在的诸城地区一直安定有序,部队的战士们也有了补助,每人每天一毛三的生活津贴,二斤半粮食。伙房偶尔还能开次荤,包带肉星和油花的水饺,给战士们打打牙祭。那时候,很多人还是第一次吃到肉馅的水饺。
      1948年秋,爷爷的左手上莫名生出一条颜色鲜红的直线。刚开始他并没有在意,以为过几天就会自动痊愈。可是将近半个月过去了,红线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越长越长,顺着前臂一直延伸到了手肘处,而且爷爷开始觉得浑身不舒服,说不上来是疼是痒,却令人难以忍受。去连队卫生员那里看了之后,也说从来没碰到过这种情况,并不知道怎么治疗。
      驻地周围有一个叫做米家庄(今诸城市辛兴镇境内村庄)的地方,村里有位懂得很多偏方土法的老大娘。那天爷爷去老乡家里借炊具,碰巧遇到那个老大娘,她看过爷爷的情况之后大为吃惊,说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十分危险了,红线会沿着胳膊一直长上去,等长到心脏处,人就会死。好在她知道怎么治,开了一个土方:找一棵长在墙角的榆树,把上面结的榆钱摘下来放在嘴里嚼碎后,敷到开始长红线的地方。坚持敷,直到红线消失。
      爷爷听后很害怕,只赶紧照着老大娘说的话去做,将嚼碎的榆钱敷到手背上。就这么过了两日,红线开始渐渐消失,身上的不适感也没有了,竟真的好了。
      得知这些之后,我到网上百度,发现爷爷说的“红线”应该是淋巴管急性炎症的反应,中医上称之为红死疔。这种病是通过局部创口或溃疡感染所致,细菌经组织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引起淋巴管及周围的急性炎症。此病多见于四肢,往往有一条或数条红线向近侧延伸,沿行程有压痛,并向近心端延伸。所属淋巴结可肿大、疼痛,严重者常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及白细胞计数增多,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任其发展可导致恶性淋巴瘤。而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草药,较清浅的病人正好能被治好,幸而当时爷爷的病情发现的早,能够阴差阳错的被一株小小的榆树治好,也是多亏老大娘救了他的命。每每谈及这段往事的时候,爷爷常说做人要尽己所能及去帮助别人,一个人能够平安的活在世间,是很多人帮助了你的结果。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下厨房却能享受美食,不会做衣也能穿的光鲜亮丽;经历病痛会有社会救助,遇到天灾人祸也有国家救援,这些都是社会分工协作、人人互帮互助的的结果。共同生活在这个时代,即便是素未平生的陌生人,举手之劳的帮助也会让他人铭记一生。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