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谢斯年 ...

  •   日子一天天过去,在姐姐一日三顿的喂药和悉心照料下,华清觉得自己的身子日益松泛。不过三日上下,华清就觉得自己躺得身子骨都酥软了,再也不愿待在床上。可姐姐说她自幼身子骨就弱,这次又实是伤了根基,需得再静养几天才是,不让她下床。华清便趁着姐姐出门采药,偷偷试探着下了地,醒来后第一次出了小屋的大门。
      门外是一个小小的庭院,庭院面积虽不大,却收拾得十分清爽简朴,院中种满了华清不认识的药材。除了自己的小屋,院子里总共只有几间小小的屋子,正中是姐姐平日里给周围村民看诊之处,旁边的屋子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医学书籍和华清看不明白的古籍,一间是姐姐的卧房,一间小小的厨房,此外就只有一间锁着的屋子,姐姐说那是她的小徒弟偶尔过来居住的地方。
      听姐姐说她是在自己十六岁时便孤身来了杏林谷,当时这里还只是一个没有名字的小山谷。见环境清幽,便决定在此处安定下来。定居于此后,姐姐开始免费给周围的村民看诊,一个异乡女子独居在此,经受了多少磨难,才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赢得周围所有村民的敬重,虽姐姐一脸云淡风轻,但华清只觉得难以想象。
      而小徒弟是姐姐十八岁的时候收养的,当时小徒弟只有八岁,也是身世凄苦之人。他从小便没了母亲,后来父亲在意外中去世,自己也在意外中身受重伤,被好心的路人送到姐姐身边疗伤,在姐姐身边学习长大,现在回到自己的家乡谋生去了。
      华清听得心下凄凉,脑海中浮现一个清瘦的稚气未脱的郎中形象,感叹道,这世上悲苦的,又何止我一人。
      敛敛神,华清跨步向院外走去,一出门,眼前景色豁然开朗,面前是一条自西向东潺潺流动的溪流,溪水清澈见底,鱼虾一簇簇在水中自由嬉戏。偶有微风吹过,水面便荡起一圈圈涟漪,惹得人心神激荡。河对岸是望不到边际的树林,定睛一看,却只种了一种树,华清自幼养在深闺,对树种一无所知,只看得有的树已经数人高,有的却不过几尺,心下疑惑却只能暂时按下。树林后是起伏不断苍翠欲滴的群山,群山高耸巍峨,山顶似乎还白茫茫积着雪。这杏林谷果然是山谷之中钟灵毓秀之处,华清心里暗叹。
      远眺之后,华清向溪边走去。低头看着自己的倒影,不过短短几日,自己都要不认识自己了。面色如此苍白,本就巴掌大小的脸颊更是在几天内迅速凹陷,愈发衬得一对黑漆漆的眼睛大得可怕,原本合身的衣服也空空地荡在身上,整个人站在溪边,却几欲随风而去。脖子上的淤青还清晰可见,华清不由得伸手抚了抚自己的脖子。
      她记得也是在一条这样的小溪边,她仰头,扑闪着大眼睛,对谢斯年说“斯年哥哥,我们终于跑出来了,我再也不用嫁给旁人了,我们可以永远在一起了。”彼时华清的心里充满了不安,十四岁的小姑娘,还未及笄,从小在大宅中长大,受礼义廉耻的教化,她怎能不知一旦被发现会是怎样的结果,又怎能还有活路。却又有难以言表的欣喜,因为站在她面前的是谢斯年,是她唯一的光和热。
      谢斯年是父亲的学生,自幼便在华氏府学进学。
      父亲为蜀地人士,自幼父母双亡,家徒四壁,靠外祖父的资助才得以继续读书。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屡试不中的秀才,后靠做教书先生谋生,历来爱才。父亲读书极有天赋,且致学勤奋,为人正直,深受外祖父的喜爱,不但一力承担他的吃穿用度,更是将自己的独女嫁给他为妻。
      父亲也很争气,科举考试下场后连中三元,成为大燕朝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状元,被皇上钦点执掌翰林院兼任礼部侍郎,念及父亲并非燕京人士,且家境贫寒,还赐了鸿福巷三进的大宅子给父亲做学士府。鸿福巷中居住的人士多为京中一二品大员,父亲得此殊荣,可见圣上爱重。听旁人说这般的福气日后就算入阁也指日可待。
      但父亲被广大读书人称颂的还不止如此,据说父亲中了状元后,如此年轻又风度翩翩的状元郎自然让燕京不少大家小姐动了心,虽父亲已有了妻女,但不过是个穷秀才的女儿。父亲如今可是当朝红人,怎能有个这般出生的妻子?
      一时之间做媒的人踏破了学士府的大门,父亲却毅然拒绝,称糟糠之妻不下堂,功成名就之时抛妻弃子,实非君子所为。我与妻子相识于微时,岳父更是待我恩重如山。我华复将亲自回蜀地将我的妻女和岳父接入京中,没有她们,也没有我华复的今日。
      蜀地离燕京何止千里,且历来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言流传,故父亲此言一出,广大京城百姓都大感新科状元的重情重义,连皇上都出言对此事大为嘉奖。
      后来父亲历经艰险回到蜀地,接上了外祖父,母亲与只三岁的华清上了京,蜀地到燕京的路途着实颠簸,华清年幼,一路上发起了热,整日没个神志清明之时,而年老体弱的外祖父,更是受不住这一路的奔波,马车还没到燕京就撒手人寰,留下一家三口住进了学士府。
      回到燕京后,华清的高热依旧不退,父亲遍寻京城名医,都道孩子只是水土不服,好好调理一番就好了。这一调理,就是大半年。
      而父亲入京为官后,为感当年岳父知遇之恩,将学士府外院的厢房开辟出来,建造了一个小小的书院,专收勤奋治学的贫寒人家子弟,不仅不收任何钱银,还供应一日三餐的饭食和四季衣物,一月三次由父亲亲自指导课业。此举一出,天下读书人更是纷纷感念华翰林的风骨。
      谢斯年就是在这个时候来的华府。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