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入仕 ...

  •   (3)
      人在世上走,总容易招惹一些想要避开的人。通过通衢大街会去的路上,慕容黎见到了一个做中原人打扮,与中山使节并行却令使节总不自觉错后几步的年轻男子。

      “中原确实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盛世风流啊!”男子走过热闹的大街,看了满眼繁华,夸赞道。

      “是啊是啊。”使者对此人十分恭敬,连连应和,“大——”刚要附和,被男子一个眼神警示,顿了一下,才接着道:“大公子所言极是。”

      冤家路窄不外如是。慕容黎见此,心中骤然一慌,便想去抓执明离开。前世情景再次浮现,他心中害怕极了,这个人,像劫数一样再次出现,像拦路老虎一样挡在他面前。

      哪怕元署对他十分礼遇,他依然不敢对他说一句谏言重话,因为在中山,他和小胖是和执明命运相连的人,他们三个有一个行差踏错,账都会算到执明头上。直到执明身死,他持宝剑对上元署,怒喝之声惊断琴弦,中山王廷的人才知道他会武。

      而今,这个人更早出现,慕容黎不知所措,是避开他,还是杀了他。

      骨骼作响,执明“咝”了一声,才将他的神思唤回。两人赶紧离开了此地。

      “老师。”执明轻轻揉着被捏疼的手,问道,“那中山人可是有什么不妥?”

      “你看出来了?”他知道执明玩世不恭却很聪明。

      “老师惯会笑话。”执明道,“那被叫做‘大公子’明显地位在中山使节之上,而且他虽做了中原打扮却丝毫不与使节拉开距离,可见他并不在意别人知道他中山人的身份,所说所做,就真的是仰慕中原繁华罢了。有如此坦荡胸怀的中山人,必是中山王无疑。”

      慕容黎从执明开始说话就知道他已经猜到元署的身份,他并不想执明知道得那么清楚,哪怕是执明单方面认识或者了解了元署,都让他紧张害怕。但他不能堵住执明的嘴,他平时做文章练武艺都要藏拙,能畅所欲言的机会,恐怕并不多。

      “那你对此人有何看法?”

      执明稍想了一下道:“仅此一面,看不出什么来。但我看,中山虽然贫瘠寒冷,但若遇明君,说不定也能有所作为;若不事生产,只知南下劫掠,那么,就连一时温饱也无法解决。看中山王此行,应当是要学习中原了,他必然会向陛下求助。而陛下好面子,也必会答应。”他说着,压低了声音。

      慕容黎听了心如刀绞:中山王岂止向陛下求助,他还像陛下要了人。

      ——

      面见皇帝之后,中山使者一行人便自由了许多,可以在京城中不甚要紧的地方闲逛,待确定了归期,再由皇帝设宴送行,便圆满了。

      因此,这段时间,京城各处总有人看到中山国人好奇地四处观看,好似要把整个都城都装到眼里带走一般。执明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撞上的元署。

      人群熙熙攘攘,撞上个人实在不算有缘,但中山王要用这说辞,执明也没办法。“前面就是茶楼,不如让在下以茶代酒,向公子赔个罪?”元署道。

      “无妨无妨,公子不必放在心上。”执明心觉这中山王热情过了头,不过在大街上彼此推搡一下而已,哪里算得上谁对谁错,要他这样认真赔礼?

      “公子请勿推辞。”元署却不肯放过,“公子龙章凤姿,在下一见,甚为钦慕,但请公子应下在下的请求。”

      这就太过了,这中山王是不是有病?才见一面就对着他一个纨绔乱夸龙章凤姿,还死活要结交。于是他忽然脸色一沉:“公子太客气了,在下实不敢当。告辞!”说完便转身就走。

      慕容黎的职责是教导皇子,皇上对几个儿子的课业也比较看中,自然也就让他有了御前伴驾的机会。于是他也就借着和皇上讨论几个皇子政论的时候提了几个建议,令皇帝稍稍惊讶:京城之中,提起慕容少傅,都是清丽之姿谪仙人物,倒没想到他也会主动掺和朝政上的事。

      太子和几个弟弟跟在后面等着随时听老师的点评,听着点评慢慢变成了奏对,心里不由纳罕,他们的这位老师怎么会突然关心起这些事情——他以为自己想错了,慕容黎的言语里竟然隐隐透露出对权柄的需要,甚至急切。

      难道他遇上了什么困难,是没有权力解决不掉的?

      太子看了看表情越来越无聊的弟弟们,锐利目光忽然全聚到了慕容黎身上去,细揣着慕容黎的这番变化,金钱名利怕都是买不动慕容黎的,他要是想要早几年就可以钻营了,那么,是受制于什么人吗?

      那得查查慕容黎这段时间都接触过些什么人。

      正细想着,前面慕容黎好像十分随意说了句“陛下可问太子”,于是皇上马上转过了身:“是吗,太子?”

      啊?太子猛然醒过神,就看见慕容黎陪着皇帝似笑非笑地看着他。

      “禀父皇,儿臣以为,校阅军虽名为‘校阅’,其实流民出身,毫无战力,所谓校阅者,能有一二也就是说破天的事儿了。再将他们养下去,也不过是空耗国帑,拖累财政罢了。”慕容黎说话真妥当,即使想参与朝政,还是从他们的课业插入的,带着几分书生之见意气用事,却实实在在地把利弊全摆了出来。

      若非那一丝莫名奇妙的感觉,他也不会起这个疑心。

      “那你以为,少傅的裁减之策是否可行?”皇帝又问。

      是否可行?父皇老师,你们可真会逗我,你们说得那么带劲还要问我?“父皇与诸位大臣都甚至冗兵之害,这几年父皇为此苏叶忧叹不得两全。老师的方法,既可解决冗兵之患,又考虑到了士兵分流、裁汰的成本、边防和军需,方方面面,十分周到。”

      “嗯。”皇帝自然也是觉得可行,只是慕容黎毕竟只教过皇子们,没有具体地参与事物,更不曾从军,有些地方还是想当然了。心中一个忧患隐隐有放下的希望,又得了个人才,皇帝心情大好,当即重重赏赐。

      ——

      过了几日,圣旨特下,让太子前往宁州,主持裁撤校阅军。

      说起校阅军的由来,满朝文武都是一把辛酸泪啊。天启年间,德宗皇帝嬉戏挥霍,花完了内库就伸手国库,钱一空,各地就发了好几次水灾,德宗自己两腿一蹬完事儿,可留下的烂摊子得有人收,于是当时的老太师就想了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将灾民都编入军户迁往他处,拨军粮半饱不饱地先养着,解决了这个乱子再说。

      后来,每每有大灾,朝廷就重复这个伎俩,以致于冗兵不说,冗的还是毫无战力连饭都吃不饱的“校阅”军。每次想整顿,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行。这一回,陛下应该是下定决心了。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3章 入仕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