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之九 宰相风度 ...

  •   之九 宰相风度

      仁宗时期贤相很多,挑一两个来说说。

      (1)杜衍

      每内降恩,率寝格不行,积诏旨至十数,辄纳帝前。谏官欧阳修入对,帝曰:“外人知杜衍封还内降邪?凡有求于朕,每以衍不可告之而止者,多于所封还也。”
      ——宋史列传六十九

      子子译:

      这则故事讲的是小龙时期的一个宰相——杜衍。宋朝的制度和我们想象的不同,皇帝的手诏,尤其是内降,如果没有经过内阁审批同意,是不能生效的,也就是白条一张。国家颁布诏书,也不是什么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是多以政府名义颁布。

      我们的杜大人,就经常不卖小龙的帐,这种内降的旨意,他不同意的,就放一盒子里,每存到十封,就把盒子封好,还给皇帝。

      当时欧阳修任谏官,一次小龙对他说:“外人知道杜衍经常封还内降的事吗?他们因为认为得不到杜衍同意、而有求于朕的事,一般都会被封还。”

      其实这则故事,小龙和杜衍有一个默契的配合,小龙知道杜衍不会因为是皇帝要求就顺便同意,而杜衍也知道皇帝信任他,而且也不会因为他不同意这些事而降罪。所以这两人,一个做红脸,一个做白脸,人情和感激让君主得了去,而秉公办理还是宰相来做。既得了人心,又维持了国家的规章法度。这一点上,两人恐怕也是心有灵犀。对于其他宰相,小龙就不会轻易地出内降。

      从杜衍和皇帝的相处来看,就可以看出杜大人相对于彪悍谏官们的高明之处,既能做到正直公平,又能读懂皇帝的意思,而且也不会让小龙太没面子、故意给小龙处处难堪,这份正直之中带着的理解和体贴,就高出了不少强悍的直臣阿。

      (2)宰相兼老师——李迪

      李迪在小龙心目中一直是个特殊的存在,他和寇准同为是小龙的老师,状元出身。

      在小龙十岁那年,因为周怀政宫变的缘故,小龙受到牵连,真宗盛怒之下,要迁怒于太子,当时群臣之中,竟没有敢为太子说话的。就在这时,李迪站出来了,他并没有慷慨陈词,只是淡淡地说:“:“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一语惊醒真宗,意识到自己只有小龙一个活下来的儿子,于是东宫稳定。

      当时冷冰冰的宫闱之中,能够给与小龙温暖的,不是母亲,不是父亲,而是这位尊敬的老师。

      当时李迪是宰相,兼任太子宾客,真宗还要升迁他,李迪固辞不受。于是还是皇太子的小龙出列:“陛下用宾客为宰相,敢以谢。”

      真宗便对李迪笑道:“你还能推辞吗!”于是拜李迪为吏部侍郎兼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灵宫使、集贤殿大学士。

      后来真宗病重时,李迪坚持让太子监国,得罪了当时的奸相,也是刘后的心腹丁谓。但李迪丝毫不屈服,说道:“迪起布衣至宰相,有以报国,死犹不恨,安能附权幸为自安计邪!”

      由于李迪对小龙的真心爱护和忠心,所以在太后专政时,李迪一直受到排挤,屡屡遭贬,一直到刘太后崩后,小龙才将这位老师接回朝中。

      后来元昊犯边境而危急的时候,小龙因此而吃不下饭。李迪请求去戍边,小龙没有同意,而将他留在了京师。后来他告老还乡,听说他生病了,小龙屡次派人探望看病,李迪病重时,小龙想见他一面,可没有见到,李迪很快便去世了。

      李迪大概是小龙所有臣子中,最爱护他的一个,当小龙面临危机时,他从容地维护,当太后专政时,他丝毫不附,这一份患难中的温情,对身在冰冷宫闱的小龙来说弥足珍贵。而且小龙日后的温柔与敏感,还有那份遇事的淡定从容,不可不说有一部分是受了他言传身教的影响。

      (3)亦臣亦友——欧阳修

      参考史料:

      宋史,续资治通鉴,欧阳修书文等,不一一列举。

      故事:

      这位大概是小龙最喜欢的臣子之一,他的直率与正义,能力和干练,都很得小龙的心。但小龙对他另眼相看,不同于其他人,明显对他是青睐有加,搞不好龙心暗许。

      欧阳修比仁宗皇帝大三岁(年龄挺合适的),是仁宗天圣年间的进士,他担任副宰相其实是在英宗时期,但是他受器重和主要活跃时间是在仁宗时期,所以在此也把他放在宰相里介绍。如果小龙多活几年,欧阳修想必是能官居相位的。

      欧阳修中进士后,多年陪伴在小龙身边,中途几次离京,都又很快调回京城。因为他性情直率,说话又犀利,所以得罪的人是一批又一批。经常有人气不过,到小龙面前去告状,小龙每次都袒护他,还说:“举朝之中,谁能够像欧阳修一样直率呢?”让告状的人只得悻悻而归。 (告状的人也够猪头的,哪有到小受面前说小攻坏话的)

      欧阳修说话犀利到了什么地步,我举一则故事,而且这故事还和我们著名的包大人有关。

      要说这位包大人,其实也是欧阳修极力举荐的,他对包拯的夸奖提携,让包拯马上受到重用。
      嘉佑四年的时候,小龙任命张方平为三司使,被包拯弹劾掉,后来又任命宋祁,又被包拯弹劾掉。总之就是,你任命谁我弹劾谁。没想到小龙不但没恼,反而一乐,恍然道:“最适合这个职务的人,不就是包拯你吗?”于是立即任命包拯为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不知道小龙是不是坏心眼地想,这下你不弹劾了吧。
      咱们这包大人真够有趣的,一般人怎么说在这种情况下也要推辞推辞。结果包大人不然,欣然受之。他不弹劾,可有人看不惯了,就是他昔日的恩公欧阳修。咱们欧阳大人也很幽默,来了个比喻:“人家的牛不小心踩在了你家稻田边上,因此就把人家的牛给没收了,这惩罚已经够过分。没想到还要贪图人家的稻田,难道不是过分之极?”
      这话一出,包大人才回过味来,不知是吓的,还是气的,反正是躲在家里不上朝,而且之后还躲了欧阳修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在小龙的一再坚持下,知道皇帝不是在忽悠试探他,才走马上任,而且干得非常出色。

      欧阳修虽然说话刻薄,但为人大度,而且他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当伯乐,而且他又是当时文坛领袖,慧眼识珠,不少人才都是他的门生。

      欧阳修一生仕途算是比较顺利的,除了因为庆历新政的失败,他为被贬的臣子们鸣不平,迫于当时的形势,他也被贬到滁州,还在那儿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后又改知扬州、颍州,都是好地方啊。不过仅仅六年,他又被调回京师,立即升官不说,还被委以重任,修《新唐书》。

      如果说这些都不足以体现小龙对他的青眼有加,那么有一件事就足以体现了。不过这件事本身也十分人品,不是攻击欧阳修其他,而是攻击他私生活不检点,有重大污点。我真佩服编排出这理由的仁兄,莫非是慧眼独具,看出了什么门道不成?不过可惜没用,还是整不倒他。怎么回事,听我细细道来。

      这就是,欧阳修被人诬蔑陷害说和外甥女有染。邦邦邦,惊天丑闻,这就放今天都是大丑闻一件。不过这种丑闻是怎么造出来的呢?

      原因是当时欧阳修的外甥女出嫁后和其他人有染被告发,结果有人想借机把欧阳修也捆绑出售,反正对于“□□”的污蔑是随意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这女孩儿小时候住过欧阳修家。她现在能勾引别人,以前也能勾引欧阳修。(其实当时那外甥女才8岁,而且之后没有见过,可见是诬蔑)。

      但问题是,这事说不清阿,别人可以说,谁知道你们以后有没有见过,而且这种事,就算没定罪成功,对文人的名声也是极大损害,可怜我们欧阳同学气得要死,却有苦难诉。

      当时的一位宰相想借此发难,让欧阳修获罪。还拉了个外援来帮忙,是一个和欧阳修平素不和的内官王昭明,让这位王同学参与审核此案,自信满满,欧阳永叔,平时你嘴巴毒,这下你倒霉了吧。

      关键时刻,还是我们小龙充分体现出了贤良小受的优秀品质,事情尴尬,他当然不好直接露面,不过没关系,将计就计,一局棋,往往成败在同一个棋子上。

      于是,我们的王昭明同学闪亮登场了。

      他不仅不参与陷害,还对大家说:“昭明我在皇帝身边,经常听皇帝三天两头地念叨他,器重非常。如今要给欧阳修定罪的是宰相,如果我附和了,只怕日后有杀身之祸。”

      这是什么?这是威胁!!!涵义再明显不过了,今天你们谁要再污蔑我家永叔,朕要你们人头落地,血债血偿。当然,根据宋朝的祖制,小龙是不可能说出这种话,办到这种事的。但是,这借宦官之口,表达出一个意思,今天谁要再拿这事做文章,以后就吃不了兜着走。

      这话一出,还有谁敢继续,于是也就不了了之了,连宰相也被吓住了。从此大家知道,欧阳修阿,那是咱们官家芳心暗许的对象。

      最能洞察皇帝心思的人就是宦官,一个和欧阳修有嫌隙的宦官,在他倒霉的时候来审核他的案子,一般这种时候还不墙倒众人推,借机报复?结果该宦官都不敢附和,宁愿得罪宰相,也要保住欧阳修,这是谁的意思,只能是皇帝的。足可见欧阳修在小龙心目中的位置非同一般。

      如果这还不足以说明,那还有一则故事,当时有种茶,叫小龙团茶,是大书法家翰林学士蔡襄亲自所造的小龙团茶。产量极小,主要用于进贡,非常罕见。小龙团茶当时估价为每斤黄金二两。可是黄金易得,而茶不可得。

      咱们的小龙对小龙团茶也极为珍爱,(小龙喝小龙团,多么可爱),一向对臣下大方的他,也吝啬起来,从不轻易赏赐。只有在每年南郊祭天地的大礼中,中书省和枢密院两府中各有四位大臣,才共赐一饼。八个人一饼茶,每人只份得二钱。赏茶尤如秤金,好金贵。可尽管如此,欧阳修却得到了完完整整的一饼小龙团茶,虽然那时产量已略有增加,但也足见对他另眼相看。

      而且,这是在暗送秋波阿,别人送的是秋天的菠菜,那么我们小龙这秋波,送的就是黄金难求的小龙团。(果然是皇帝,虽然和菠菜一样都是绿的,小龙团茶金贵多了)

      能表现出小龙对欧阳修直接爱护还有一件事:

      嘉佑二年,欧阳修权知贡举,就是当年秋闱的主考官。

      当时的士子们流行写艰涩难懂的书袋文章,以为学问,还号称是太学体。欧阳修对此非常痛恨。于是发榜之时,写这种体的家伙都没什么好果子。这可把那些心高气傲的读书人气坏了,对欧阳修围追堵截,专门等他上下朝,一看见她,就群起而攻之,破口大骂。更有甚者,居然写篇祭文,丢到他家里,咒他赶紧死。

      这么一来,我们欧阳大学士的日子可真难过啊,关键时候靠谁?还是得靠小龙。小龙也不动声色,他只用了一个行动来昭告天下,他皇帝的立场在哪里。

      这个行动就是,当年礼部选拔的士子,在殿试中,全部被录取,无一人落选。

      这说明什么,说明小龙在告诉天下,皇帝我是力挺欧阳修的,他选拔的人才,以及选拔人才的标准,皇帝我都认可,而且赞赏。

      这样一来,那什么太学体也就再也流行不起来了,各位还是写平实一点作文章吧。从此,文坛文风大变。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科举,选拔出的进士中,竟然唐宋八大家,这次进士名单里就有三个,他们就是:苏轼,苏辙,曾巩。加上主考官欧阳修,一次科举竟然占了两个中国文学最繁盛时代的半壁江山,实在不可不说是天下奇才汇聚,文坛千古盛事阿。

      除了当伯乐和砸人,欧阳修还有一大嗜好,就是打抱不平。

      不过他这打抱不平比别人都牛,他是怎么抱不平的呢?

      在庆历时,小龙劝诫百官戒朋党,有人用朋党攻击范仲淹等。咱们欧阳永叔同学立即写了篇文章,他不是反驳范仲淹等有没有朋党,而是写下了著名的《朋党论》 。这个朋党论最牛的地方在于,他在公开和皇帝叫板:

      我截取一段: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这是什么?这是直接批判皇帝戒朋党的基本国策。意思是,君子有朋,而小人无朋,因为君子以道聚,小人以利聚,利散则人散。所以,真正的有朋友的是君子,小人的朋友都是假的。你这当皇帝的,应当贬斥小人及其假朋友,用君子及其真朋友。天下就大治了。

      这话我们读来是没什么问题,但小龙读起来问题就大了,要知道,其实小龙一生都对朋党很忌讳,对党争很厌恶,后来证明他是对的,宋朝后来很大程度毁在朋党和党争上。

      但欧阳修居然公然叫板,说皇帝你那什么戒朋党不对,而且这往深里想,还有一层涵义,那就是我们就是朋友了,但是你得用,用了才能天下大治。

      其实皇权最讲制衡,管你看起来是不是忠臣,底下的大臣互相都成好朋友了,这皇帝的日子,还有法过吗?万一哪天你们拥立个其他人,皇帝还有回天之力吗?

      欧阳修说出如此犯忌讳的话,但只是贬官几年,很快又招回京,欧阳同学,我羡慕你啊。你是那一辈子修来如此福气。

      欧阳修是果决地,但他更是幸运的,多少果决而正直的臣子,因为没有君王的保护,而不能大展雄才,最后含冤而死,汉景帝时期的晁错不就是例子么。或许晁错的例子不恰当,因为那时的形势不同。那么唐玄宗时期郁闷而死的文坛领袖宰相张九龄恐怕就是例子了,他同样正直果断,结果君王送给他的,不是秋天的菠菜,而是秋天的团扇,告诉他,你已经不合时宜了,不中用了。

      小龙和欧阳修,不仅因为是君臣关系,也有点朋友的关系,许多话,他愿意和欧阳修说,他们年纪相仿,欧阳修又风趣幽默,想必能给小龙枯燥的宫廷生活带来不少趣味吧。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