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无知之幕(8) ...
-
梁浩总觉得,凶手两次选择超乎常理的抛尸地点,似乎就是为了故布疑阵,带着他们绕圈。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见梁浩苦思,辛然问:“你刚才说那个司机撞到尸体是因为疲劳驾驶?有没有向本人核实过?当时附近有没有什么异常状况?”
“这个司机我们找到了,由于他行为异常,还一度以为他是凶手。”
“怎么异常?”
“他在路上停留了很久,我们开始还以为他在作案。后来发现,那是因为他自以为撞死了人,跑去藏尸体。”
梁浩有些晕头转向地想,如果第二起案子的凶手不确定尸体会被撞,那么整个作案手法就没有第一起凶残,也就是说,两起案子的性质可能不一样。也就是说,这可能是两起独立事件。
想到这里,梁浩忍不住揉了揉眉心。
“两个死者胃里的麻醉类药物是同一种吗?”辛然又问。
“是。”梁浩一瞬间好像想到了什么,但那个念头转瞬即逝,他没能抓住。
如果麻醉类药物是同一种,那么,就很可能不是巧合。
“其实,想确定尸体会被撞到,也不是没有办法。”
辛然的话,把那个溜走的念头生生扯了回来,一下子炸得梁浩眼冒金星。
是的,并非没有办法。
梁浩连夜赶回刑警队。
值班的刘楚成哈欠连天地问梁浩:“头儿,这个张小华的嫌疑不是解除了吗,怎么又要调查?”
梁大队长一回队里,就下了个命令,向张小华的公司了解张小华八月十九日晚的去向。
梁浩见不得手下这不成器的样子,没好气地打发他:“少废话,叫你查你就查。”
王宁走过来,向刘楚成使了个眼色,刘楚成就乖乖退出了梁浩的办公室。
“头儿,这大半夜的,公司里肯定没人,要查也只能明天上班再查。”
梁浩点点头:“这事是我心急了。”
“你是想到了什么?”
“我觉得,这个案子上咱们都陷入了一个思维怪圈。由于死者的死状,咱们一度怀疑是司机肇事逃逸,后来尸检报告出来,死者死于窒息,所以顺理成章变成了抛尸再被撞。”
后来因为张小华的异常表现,模糊了焦点,所有人都认为他就是凶手。恰巧在审讯张小华的时候,所有人都疲劳到了极点,很容易被带到思维定式里面,结果情况太出乎意料,所有人一下子都蒙了。
“有什么问题吗?”王宁觉得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合情合理。
“咱们按照思维定式,觉得撞人的和抛尸的不是同一个人。这个判断其实是没有依据的。”
王宁愣了一下。他们排除张小华的嫌疑,是因为他的所有描述都跟现场情况相合,又没有作案动机。但这不能说明他没有杀人。
辛然的话提醒了梁浩。如果肇事司机是那个凶手,尸体被撞就不是随机事件,而是百分之百。
“但是这是最合理的情况。谁杀了人抛尸之后不赶快离开现场,还跑过去把尸体轧一遍的?万一过程中被发现了呢?这得脑子进多少水才能干出这种事?”王宁觉得这个设想太不可思议。如果凶手真是张小华,那他多此一举,只是留下更多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否则刑警队根本查不到他身上。
“按常理来说是没有,但这个案子也许没法按常理来看。”梁浩皱了皱眉头,如果凶手真是张小华,那么脑子进水的恐怕就不是他,而是刑警队。从目前的状况看来,他的这一番折腾,看似留下很多罪证,却没多少能指控他的关键性证据。他凭着一套说辞,就让刑警队解除了对他的怀疑,大摇大摆地从刑警队正门走了出去。
“但也太不合情理了吧。” 王宁还是觉得这个推测脑洞有点太大。
“那你怎么解释张小华之前的车都没有抛尸时间这个问题?”
王宁一时答不上来。的确,在所有车辆都没有异常行为的情况下,张小华应该是嫌疑最大的那一个。因为只有他明显有作案时间。
因此,这个推断虽然不符合常理,却最符合逻辑。所谓常理,是人对这个世界的惯常认知,但在非常情况下,人的认知未必是最符合逻辑的状况。刑警破案时经验往往是好事,但在非常情况下也会成为负累。因为这些经验,会把人拖入惯常思维当中,很难跳出来看问题。
“所以你怀疑张小华只是因为他出现在现场,并且有作案时间?”
“你记不记得,当时咱们去抓张小华的时候,他的车洗过。如果他以为自己肇事,清洗车辆外部的行为非常合理,可是为什么要清洗货仓?”
王宁闻言呆住了。因为当时他们都以为张小华就是凶手,这样的行为就是合理的,但后来排除了他的嫌疑,这一行为就非常奇怪。只是当时惯性思维让大家都没有回头再去考虑。
难道真的是因为货仓里可能有被害人的痕迹?
由于张小华当时表现的非常无知,所有人都自然而然地觉得他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布局。这也是刑警队听了他的供述,自然而然觉得他不是凶手的原因,但如果他是在演戏呢?
王宁心头一寒,如果是这样,这个人就太可怕了。
“头儿,你确定张小华跟第一个案子有关吗?”
听了梁浩的解释,王宁忽然想通了梁浩调查张小华去向的用意。
“不确定。”梁大队长难得地叹了口气。
王宁明白,这个案子,张小华留下的破绽看似很多,但他的说法完全合理,又没有关键性证据能证明他杀人,根据疑罪从无的原则,其实是无法定罪的。想要将他绳之以法,还需要找到更多的破绽。而第二个案子几乎已经成了死局,那么希望就落在了第一个案子上。如果能证明他跟第一个案子有联系,本案就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但万一第一个案子不是张小华做的,这事就难办了。
听到梁浩叹息,王宁笑了笑说:“头儿,虽然你这个脑洞大的没边儿,但不得不说,看上去还挺厉害的。”
梁浩知道王宁在岔开话题,随口说:“其实不是我想出来的,是辛然。”
王宁反应了几秒,想起那是梁浩新室友的名字,有些惊奇:“他?”
“这家伙是个搞研究的,他们重逻辑轻常理的思维方式有时候还真挺好用。”
“头儿,在案前尚不明确的阶段,不应该让无关人等掺杂进来。”梁浩闻言看过去,是国伟站在门口。
王宁在心中默默叹了口气。他们的头儿办事从来没有那么守规矩,什么有效按什么来,说的好听点叫灵活,难听点不遵守纪律,市队领导因为这个问题批评过他很多次,他也没改。刑警队待久了的人都知道他这脾气,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偏国伟这个愣头青指了出来。
梁浩被手下这么一指责,倒也没生气,点点头,说:“回来了?那干活去吧。”
梁浩一回刑警队几个电话叫了办案的关键人员回来,王宁先到了,国伟估计也是跟在后面赶回来报到的。偏让他在门口听到这么一出。
王宁心想,还好这个二愣子遇到的是梁浩,换个领导,让他这么驳了面子,日后还不得给他穿小鞋?但是他们的梁大队长除了工作上心,其他事情都懒得要死,才没那心思为这点事找手下麻烦。
这也是王宁愿意留在梁浩手下的原因。其实王宁来刑警队比梁浩晚不了多少,但因为上面压着个升不了职的梁浩,他也就跟着动不了窝。还好王宁不是个有野心的人,比起升职来说,他倒宁愿在梁浩手下呆着,图个省心。梁浩知他这份情,所以对他也不怎么发脾气,他也就敢跟梁浩开一些手下小崽子不敢开的玩笑。
他看着梁浩,笑了一下,说:“头儿,我也回去干活了。”
梁浩点点头:“刘楚成那小子不靠谱,张小华公司的电话还是你来打吧。”
一到上班时间,王宁就联系了张小华的公司。
“头儿,张小华的公司说八月十九日那晚由于暴雨预警,所有石平城一带的运货任务都被延期了,张小华的任务也不例外。”
这也就是说,张小华可能会有作案时间。
梁浩点点头,这不是个坏消息。
他之前认为两个案子是同一个凶手,除了一直以来的感觉,唯一还算靠谱的依据就是辛然的逻辑。因为辛然的所有推断都是建立在凶手是同一人的情况下,这样所有的逻辑才最通畅,梁浩觉得,在所有经验都不好用的情况下,大概也只能相信逻辑了。
王宁继续说道:“我还顺便跟公司了解了一下张小华最近有没有什么反常行为。他公司的人说,他在这个公司差不多有一年了,人很老实,平时送货都是准点准时,路上也没出过事故。所以那天他没来交车,公司才觉得奇怪。总而言之,这人听上去不大像是个会犯下连环杀人案的罪犯。”
“这事难说。”
“除非他伪装得太好,将近一年同事都没看出端倪。这恐怕太难了。”
梁浩顿了顿,说:“先别下结论。”
其实,他心里也是觉得这事太匪夷所思。张小华像不像是个手段极端的罪犯,这事暂且不论,单就这两个案子来说,凶手体现出的反侦察能力就十分惊人,不像是张小华一个普通人做得出来的。更何况第二个案子如果真是张小华做的,那么他的脱罪手段,就可以称得上胆大包天了。就像王宁说的,他完全没有必要铤而走险来这么一招。
王宁点点头:“我让国伟去查张小华八月十九日的不在场证明了,不过案发在晚上,这个可能有点困难。”不在场证明,是洗脱张小华嫌疑最直接的证据,但由于案发时间,张小华不一定有。
梁浩想了想说:“让张小华再来一趟吧。”
“会不会太冒险了?如果他真是凶手,这样做难免不引起他的警觉。”王宁说完这番话似乎明白了什么,转了话锋说:“我去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