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无知之幕(7) ...
-
辛然看着梁浩机警的眼神,坦然道:“那为什么要调查死者是否与人结怨?”
梁浩愣了一下,这小子的敏锐度真高。凭当初调查时的一句问话,就能推测出警方的意图。
“目前案情不明,各种情况都要考虑一下,仇杀也是可能之一。”也许辛然只是好心,但现阶段案情需要保密,梁浩不能也不愿透露太多信息,只抛出这么句模棱两可的话。
“如果是仇杀,凶手是如何让死者失去意识的?如果有过节,死者应该会防备凶手才对。”
梁浩愣住了。这两个案情扑朔迷离,各种线索迭出,时间间隔又极短,拖着刑警队马不停蹄地往前跑,还没功夫坐下来仔细理顺其中的疑点。梁浩一直觉得有很多疑团需要整理,然而刑警队一直在过劳运转,没有人有时间精力去管这些细枝末节,目前的精力都放在死者和现场上了,对作案细节,不曾推敲。也许,这正是凶手的目的?
其实他刚才的话并非完全应付辛然,仇杀的确也只是可能性之一,动机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通过死者和现场锁定嫌疑人范围,这也是他们调查死者情况的用意。但如果这些被搁置在一旁的细节能提供重要线索呢?比如,死者是否真的失去意识,凶手又是怎么做到的?
既然现场没有直接证据,目前取证的重点,应该是通过作案手法确定凶手特征。梁浩忽然发现,辛然提的这些问题方向很对。
其实仇杀,是梁浩心中隐隐的希望,如果是仇杀,就是定向的,规律性更大,目标也有限。但如果凶手真的只是随机选取目标,那就太可怕了。
调查人员都是人,难免把自己潜意识里的一些偏见和希冀带到工作中,影响了调查方向。但是,作为调查工作方向的掌控者,这是他最应该避免的。
是时候坐下来仔细梳理案情了。
想到这,梁浩猛地站起身来,一下子头晕目眩,用手支撑了一下桌子才稳住身形。
辛然被他这突然的举动惊了一下,皱了皱眉头,问:“你做什么?”
“我得回队里。”
辛然皱着眉头道:“我觉得,你需要休息。”
梁浩虽心有不甘,却不得不承认他现在的体力和精力确实无法胜任高强度的工作,即使勉强回到局里,也不会有任何工作效率可言。
梁浩抓起电话,打给了鉴定科:“检查一下两名死者体内是否有药物残留,或者任何会使死者失去意识的击打痕迹。”
放下电话,梁浩再提不起一丝精神,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房间,倒头就睡,连衣服都没脱。
四天统共只睡了十几个小时,还一直进行高强度工作,如果不是梁浩身体底子好,估计就崩溃了。但是这也让梁浩的身体到了极限,一沾枕头就人事不知。
梁浩依旧是被电话吵醒的,清醒过来时,电话却已经断了。他拿起手机,看到上面四个队里的未接电话,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
糟了,怎么会睡得那么死?
梁浩急忙把电话拨回去,接听的是王宁。
梁浩上来劈头盖脸就问:“出事了?”
王宁听出他的焦急,用平缓的声音说:“法医的鉴定结果出来了。”
王宁的语气果然起到了安抚作用,梁浩立刻镇定下来,问:“怎么样?”
“两人胃里都发现了残留的麻醉类药物。”
果然死者都是在失去意识的情况下被害的。梁浩醒了醒神,想到。
然而药物在胃里,那么是死者自愿服下的?
如同辛然所说,如果是仇杀,死者应该会对凶手保持高度警惕,不太可能会接受凶手的食物饮品。那么,死者与凶手到底是否相识?
如果不是仇杀,杀人的动机又是什么?也或者,是死者没有意识到与凶手有仇?
新信息带来的各种可能性让梁浩一时头昏脑胀,他毕竟还没睡够,觉得脑子依旧不够使。他犹豫了一下,去敲了辛然的房门。
敲完忽然意识到,他没有看表,不知道现在几点了。梁浩抓起手机看了一眼,凌晨两点半。
出乎意料地,门很快开了,辛然穿戴齐整,显然是还没睡。
梁浩有些不好意思:“科研工作者都睡这么晚?”
“看人。”不谈案情的时候,辛然又回到了省话模式。
于是梁浩也不再跟他废话,单刀直入:“关于那两个死者,我有个问题想问你。”
辛然点点头,等他继续说下去。
“你觉得那两个人的警惕性怎么样,会不会接受陌生人的食物或者饮料?”有些流浪乞讨人员,只是要钱,不接受别人给的吃的喝的,有些人就来者不拒,照单全收。如果这两个人属于前者,那么就很可能是熟人作案。
“胃里发现麻醉药物了?”辛然不答反问。
梁浩点点头,不得不承认,跟他了解情况,会透露出很多案情相关信息,因为他实在太敏锐了。既然如此,梁浩索性不再顾虑,正好他此刻也需要有个思路清晰的人帮他梳理一下,他那脑子,现在比浆糊强不了多少。
“我对这两个人没有那么了解,但是从他们会到救助站骗吃骗喝来看,应该不会拒绝别人给的东西。只为讨钱的人通常不会主动跑到救助站。”
梁浩想了想,觉得有道理,有些乞讨人员其实并没有那么贫困,甚至不是真无家可归。他们乞讨只是为财。这一类人通常会拒绝别人给的其他物品,然而这类人确实不会主动去救助站,因为无利可图。
会去救助站的,是真正的流浪汉,衣食没有着落,所以对别人的施舍也不会那么挑剔。
这也就是说,不排除陌生人作案的可能。
梁浩的头又开始疼起来。每次出现新线索,引出的可能性都是信息爆炸式的,并没有为推进调查提供太多帮助,反而让刑警队的工作量加大不少。归根结底,还是没找到突破点。可是,这个突破点究竟在哪里?
见梁浩愁眉不展,辛然主动说:“这样是不是就可以排除谋财害命的可能性了?”如果是假乞丐,很可能携带着一笔可观的现金,这样不排除凶手专门针对该人群谋财的可能性,因为这一人群流动性大,且本身就在灰色地带,确实可能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
然而如果是需要到救助站骗吃骗喝的真流浪汉,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那么只剩两种可能,仇杀,和针对这一人群的作案。梁浩觉得,自己又绕回去了。
辛然继续说:“照目前的情况来看,两个死者接受了对方饮食,不太可能是仇杀,大概率是陌生人作案,也就是说,作案对象可能是随机的。作案地点又相距很远,缺乏地域便利性,为什么凶手会选择这两个人?”
如果是随机的,又不是因为地点方便,为什么要选择两个健康状况不错中年男子?对这一人群实施犯罪的风险性相对较大,因为一旦遭遇反抗,情况非常容易超出凶手控制。流浪汉里不乏身体状况堪忧的人,如果是针对流浪人员,拿这些人做目标,岂不是更容易?
梁浩摇摇头:“我觉得不能排除是报复。”
“为什么?”
“死法。两个被害人死状都十分凄惨,第一位死者胸口连中十三刀,第二位死者被勒死后尸体被遗弃在公路上,撞得血肉模糊,如果不是为了泄愤,为什么要这样?”
辛然没有就这个话题说下去,而是推测道:“这样说来,凶手应该还是个力气足够大的男子。”
梁浩想想觉得有道理,不论是在尸体上连扎十三刀,还是令人窒息,或者抛尸,其实都是需要体力的。
辛然忽然发现了一个疑点:“你说尸体被遗弃在公路上,撞得血肉模糊?谁看到地上有人还会撞过去?”
梁浩解释道:“当时是夜间,当地照明很差,那个司机又是疲劳驾驶,当时在打瞌睡。”
“司机是什么人?”
“是个货车司机,送完货开夜车回去交车。”
辛然点点头。货车司机开夜车常常都是疲劳驾驶,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加上开起来尘土飞扬,所以车流大的入城高速不让走,只能绕这条偏僻的路。
梁浩曾经考虑过,如果张小华是第一辆遇到尸体的车,那么他前面的车就应该是抛尸的车。那是辆私家车。因为这条路收费站少,私家车偶尔会走,然而由于地方偏僻,夜间很少会有人选择那里。而且私家车开夜车,这就比货车偶然很多,也更为可疑。可是,那辆车并没有在该区域停留。
如果动作迅速,减速,停车,观察周围情况,将尸体搬到公路上,再迅速离开,也有可能在几分钟内完成。但如果是这样,这辆车的整体速度应该是正常范围内偏慢的。
梁浩曾调查过该车的车速。结果令梁浩大失所望,张小华前面的那辆车是超速驾驶。在抛尸的基础上还做到超速,可能吗?
“那也就是说,第二个案子的凶手,其实不确定死者会被撞?”辛然仍然抓着这个点不放。
梁浩怔了怔,张小华疲劳驾驶是个巧合,这样说来,的确是个随机事件。
辛然又问:“那么,抛尸公路是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