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无知之幕(10) ...
-
梁浩忍耐很久,差点把手里的手机攥得因公殉职,才忍住没有把国伟骂的狗血淋头。
如果张小华真的是凶手,那么危险一个人物,居然跟丢了,这等于在这座城市里放了个不定时炸弹。
张小华这时逃跑,一定是意识到了什么,人在走投无路时能做出什么事来,谁也不知道,何况是一个杀过两个人的嫌犯。
“怎么回事?”梁浩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静。
“今早他去上公共厕所,我怕跟得太近了被发现,就在远处的报亭等着,等了快半个小时不见人出来,觉得不对,进去一找,发现人不见了,厕所的窗台上有脚印,估计是他翻窗跑了。”
“知道了,通知当地派出所,立即配合展开抓捕。”梁浩平静地挂了电话,忽然抬手一把把电话狠狠摔到了地上,屏幕瞬间碎了满地。
王宁目瞪口呆地看着梁浩,半晌,才小心翼翼地说:“看来这个张小华比我们想象的狡猾得多,国伟没经验,跟丢了真不能怪他。”
“我知道。”梁浩长长地吐了口气:“人是我选的,责任在我。”
王宁张了张嘴,没说出话来。梁浩这个任命的用意他知道,因为国伟跟着这个案子挺久了,之前又跟张小华的另一个案子接触过,从对案情的了解程度来说,其实是一个很合适的人选,梁浩也想趁这个机会锻炼一下这个新人。只可惜,张小华的狡猾超出了大家预估,终于还是甩掉了国伟。
张小华这一跑,也加大了他的嫌疑,现在基本可以确定凶手就是他了。只是,为什么早不跑晚不跑,偏偏挑在这个案子刚有些进展的当口,他是察觉到了什么,还是只是巧合?
既然案情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考虑这些细枝末节已经没有必要,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抓住张小华,其余的,等他落网一问便知。
然而这个张小华也不知怎么那么大本事,一跑就跑了两个多月。两个多月后,张小华终于被找到,然而,找到的只是一具尸体。
张小华的尸体是在一个池塘里被发现的。发现尸体的是一个游客。据那人说,他当时在一片芦苇丛里钓鱼,觉得有鱼咬钩,往上一提,发现很重,还以为自己钓到一条大鱼。谁成想使劲一拽,脱了钩。他正懊恼,就看芦苇丛里渐渐浮上来一个东西,等露出水面,他才发现那是个人,顿时吓得三魂没了七魄,打电话报了警。
这样看来,张小华是溺水之后,被什么缠住了,直到被这个游客钩住,尸体才浮出水面。
看着梁浩平静地挂了电话,王宁不免为这个新手机的命运感到担忧。他知道,梁大队长此刻心里十分憋屈。这个案子破得很难看。如果不是张小华自己心虚跑了,还不知道能不能找到有力证据将人抓捕,而人最终也没抓到,反倒是他自己死了。这个案子虽然结束,却可以算得上是刑警队的一个耻辱。
然而梁浩默默地放下了手,什么都没有做。
冲动是魔鬼。
教会他这个道理的不是理智,而是穷。
生活总有办法教你学会做人。
梁浩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吐出来:“让鉴定科确认一下,到底是不是自杀。”
尸检报告出来,由于尸体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影响了死亡时间的判断,只能大概推测,张小华死于一周前。尸体上呼吸道有大量溺液,是典型的溺水身亡症状,此外身上没有发现外伤,消化道内也没有验出药物残留。排除了他杀可能。
检验报告显示,张小华不是自杀就是意外溺水身亡。
张小华一死,很多事情都成了永久的谜团。比如他为什么选择那样的抛尸方法,比如他怎么能想到用肇事逃逸来迷惑刑警,比如他怎么能够逃脱追捕隐藏了那么久,比如他为什么时隔一年后忽然开始报复,甚至比如,他为什么会出现在那片池塘。
细究起来,疑团还有太多太多。然而人已死,这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杀害了两个无辜者的凶手终于被找到了。只是,他已经不可能接受法律的制裁。
这个结果让梁浩就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咽不下,吐不出。
工作这些年,他见识过太多无奈,然而每次遇到,仍是心绪难平。刑警的工作,从来都不是为了惩罚罪犯,他们只是通过这种惩罚维护一份公正,给人们一个相信法律相信正义的理由。
这个案子的结果,实在不是梁浩希望看到的。
对这个案子结果不满意的,不仅仅是梁浩。
结案后两天,某网站出现了一篇报道,描述了整个事情的经过,其中不乏添油加醋的成分。网站为了吸引眼球,做出这种行为并不让人意外。新闻媒体人的操守,不是每个从业人员都有的。网站大肆宣传了这个案子的疑点,由于人们的猎奇心理,这个案子一时间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人们纷纷对这个案件中张小华种种不合理的行为进行分析和猜测。
让梁浩心寒的是人们对这则报道的态度。大概是由于张小华的行为吸引太多的关注,很多人开始对张小华的遭遇表示同情,甚至认为流浪人员不该出现在这座城市。诚然,流浪人员带来的安全隐患一直让人不安,但是人们对这一群体表现出的鄙薄、冷漠、排斥甚至敌意,让梁浩难受。仿佛这群经常和垃圾污秽为伍的人,自己也变成了这座城市的垃圾、污秽。
梁浩忽然想起那天调查案子时接触过的那个流浪汉,想起他伸出去要瓶子的手,想起那些嫌弃的目光。他心里有些不是滋味起来。
这个案子虽然结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消失。
其实,结案的时候,梁浩是有些犹豫的。除了之前的疑点,张小华的身上还有件难以解释的事。尸体上有一张纸。
法医检验的时候发现了这张纸,当时被折叠起来放在了张小华的衣服口袋。纸是包在一个塑料袋里的,所以连尸体都被水泡得不成样子了,纸张还是完好的。法医当时还以为是张小华的遗书,打开才发现是一张画,一张打印出来的画。
法医不明白张小华自杀时带着一幅画干什么,送到了物料鉴定科检查。
但是确定这幅画内容的不是鉴定科,在鉴定科得出结论之前,梁浩已经弄明白了这幅画的含义。告诉他的人是辛然。
当时刑警队被这幅画的出现弄得一头雾水,梁浩看那幅画是幅外国画,觉得辛然没准认识,复印了拿去问他。
辛然看到画觉得眼熟,上网查了一下,这画是老彼得勃鲁盖尔一个系列画作的其中一幅。
“老什么?”梁浩问,对这种一长串的外国人名毫无记忆能力。
“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幅画的内容。”辛然说。
画的内容梁浩研究过,没研究出个所以然来。画上有人,还有很多长得像人的妖怪。梁浩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辛然见梁浩不明就里,解释道:“这幅画的主题是懒惰。”
“那跟这个案子有什么关系?”
“我不清楚,我猜,不劳而获,就是懒惰。”
而流浪乞讨人员,就是一群不劳而获的人。而捡到张小华钱不还的那个流浪汉就更是把不劳而获发挥到了极致。
看梁浩皱起眉头,辛然只好又解释道:“这个懒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懒惰,这个系列画作的主题,是七宗罪。也就是说,懒惰在这里被提升到了原罪的高度。而七宗罪在英语中,是seven deadly sins。也就是说,这个罪,是致命的。当然,这原本是宗教意义上的,用在这里,应该是被曲解了。但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死者都是身体相对健康的中年男子,因为这些人,原本是更有机会工作的。”
如果是从这个角度解释,这幅画,倒像是张小华的遗言,甚至是控诉。他是在惩罚那些不劳而获的人,法律无法判决,他就用私人手段报复这些罪恶。
这个解释,让梁浩感到不安。这幅画,是个系列画作里的一幅,这是凑巧吗?还是在预示着什么?张小华一个货车司机,会知道这幅画?
梁浩忽然想到,这画是辛然从网上搜出来的,难道这画很好搜?张小华在整个案子中不停故弄玄虚,难道临死了还要故意来这么一出?
然而张小华已死,没人能回答这些问题。
梁浩看了辛然一眼,感叹道:“画这东西怎么搜的?下次鉴定科可以省点事。”
辛然沉默了一下,说:“这是幅版画,我在国外一个博物馆见过,从他们网站上找到的。”
梁浩有些尴尬地笑了声:“哦,好,谢谢。”
正是这幅画的出现,让舆论的风向一下子彻底倒向了张小华。
也由于这幅画,梁浩拖了几天没结案,他总觉得这个案子留下的疑团太多,让他有些不安。然而单就这幅画而言,除了出现的莫名其妙,没有发现其他疑点。更何况虽然牵强,这幅画作为遗言确实可以认为张小华是自杀。由于是死了两个人的命案,市刑警总队给的结案压力非常大,在没有任何其他线索的情况下,梁浩还是无奈地结了案。
做出这个决定前,梁浩在刑警队熬了一整夜,梳理案情,最终还是决定结案。走出办公大楼,天已经蒙蒙亮,一抹晨曦出现在地平线,让这个还没有开始繁忙的城市显得格外柔和。梁浩看着那抹晨曦变得越来越亮,最终变成了城市上空的一轮朝阳。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而那些罪恶,被遗留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锁在了过去。
但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