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6、番外:怎样算真爱? ...


  •   感谢zjj的连续长评,主题鲜明,分析深刻。

      最近说到爱情,意料之中,大家都对少华不以为然。诚然,他受时代和环境的限制,对孟丽君重重逼迫。但这样就表示他没有真爱吗?

      窃以为端生原著中,他是唯一一个显示出真爱痕迹的角色。

      真爱当然是无法定义的。科学上,对无法定义的概念,我们一般会给一个“操作性定义”。

      如果给真爱一个操作性定义,我以为是“愿同生死”。

      这个定义,在文学上,红楼梦以及金庸小说等,都多有描述。

      我小时候读红楼,看到描述贾宝玉对林黛玉之情,只有这轻飘飘一句“愿同生死”,而且还没有说出,其实是不以为然的。你看他表现,内狎群婢,外交优伶妓女,中间还不少姣童基友,哪里配得起这个“爱”字,更不用说“真”了。

      长大之后,渐渐体察人心。人心如大海,心行即波浪。冷静察之,海浪约略可分三重。第一重风起浪涌,在海的表层,大致对应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儒家的修身养性,即可沉静节制此层风浪,所谓“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之谓和”是也。第二重金鳞细波,即便当风和日丽也存在,大致对应人的思想、观念。知识理论、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都在这一层。儒家修身的最高目的,是矫正这一层,也止于这一层。孟丽君早年读书,成就在此层,以后被挑战、被颠覆,也在此层。第三重是海洋的微微起伏,深达海底,广逾万里,平常难以察觉。这一层是生命的根本执著,非语言可以描述,非理性所能抗衡。

      感情达到第三重,才是“愿同生死”。

      这点我在有了孩子之后,才切身体会。善来出意外的时候,甚至只是我梦到他出意外的时候,我其实是没有情绪和念头的,就是本能的想要追随而去。对此金庸先生有非常生动的描述。杨过等了十六年,还是从舍身崖纵身跃下。

      贾宝玉好色风流(第一重心),违背世俗(第二重心),然而他的确是对林黛玉挚爱成痴,愿同生死(第三重心)。

      真爱与爱人或被爱者的品质,并不一定是密切相关的。

      《牡丹亭》中,杜丽娘梦到柳梦梅一次,就相思濒死,离魂追随。柳梦梅不过一个普通书生,有什么好处?其实只是杜丽娘自己是痴情之人,第三重长波已动,必然要遇物赋形。

      真爱所以难得,是因为世上大部分人,感情体验都止于第一、二层,虽然第三层一定存在,但很少有觉察或是显露出来的机会。所以红楼中说,历来风月文字,并不曾将儿女真情发泄一二。

      当然,愿同生死,并不一定真的会同生死。就如孟丽君愿意付出生命,并不一定真的要付出生命。实际上她想死还真不容易。虽然千古艰难唯一死,但如果死就能解决问题,那还是太简单太天真了。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