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第 5 章 ...
-
“嬷嬷,安安和康康马上要有七岁了吧,一转眼他们都从小婴儿长成了小少年了,男女七岁不同席,不能再同我住西厢房了,让人再给东厢房好生整理打扫一下,等他们过了七岁生辰就搬过去吧”云晗与林嬷嬷王嬷嬷说道。
林嬷嬷从茶壶里倒了杯水递给云晗,王嬷嬷接过话“是阿,两个少爷都大了。”接着叹了口气。
安安和康康到门外正听着屋里的叹气声,接着又听到姐姐问:“嬷嬷为何叹气啊?”
林嬷嬷欲言欲止的说:“两位少爷都长成了六七岁了,小姐你也有十三四岁了,别家的姑娘早就定好了亲事了,要是老爷太太还在的话,肯定已经给小姐选好了个四角俱全的夫婿,小姐以后可怎生是好啊。”
刚走到门口边就听到屋里传来嬷嬷和姐姐谈及终身大事,安安和康康也担心,决定偷偷听听姐姐的意见。
王嬷嬷也赶紧符合道:“是啊,小姐,等成了老姑娘可就更没有什么好人家了,若小姐孤身一人等老了姑且不说弟媳和侄子不嫌弃,可一个人始终孤独。”
“嬷嬷可有什么好人选?”
林嬷嬷和王嬷嬷赶紧把平日里看好的人家说出来。
“县里有两个后生,一个是个八品县丞家的嫡长子,另一个是举人老爷家的嫡幼子。”
“还有镇上有个后生,本身上进,家里有百多亩良田,家境殷实。”
“小姐怎么也是有个三品大员的曾祖父,五品官员的嫡长女,配这几个人也都是他们高攀了。”
云晗想了想还是说不行,两个嬷嬷急了连连追问为什么,外面的安安和康康也急了,想马上冲进屋问为什么,听到两个嬷嬷的连连劝阻才止住了脚步,只听到姐姐在两位嬷嬷的追问下才说道:
“安安和康康还小,当年曾祖父和妈去前都想要为我定亲的,后来我给拒绝了,为了让他们走的安心点,我就说我以后等安安和康康大些了,找个父母双亡的或家里简单和睦的,也方便时时照看安安和康康两兄弟。我私底下琢磨觉得也甚好。”云晗在古代生活了这些年,晓得姑娘家不嫁人不仅影响家里的名声,也会连累同族的姑娘。
“两位嬷嬷说的几户人家不是家里人口多的,就是家里清贫的,而且若在这几中选,最晚两三年就要成亲,这种人家也不会让媳妇经常往娘家跑,若让安安和康康跟着一起且不让他俩寄人篱下,以后也矮人家一头,咱们姐弟三个连幼时都没受寄人篱下的苦,大了怎反会如此呢?”
安安和康康听了连忙进屋就对云晗说:“姐,你不用担心我们,放心吧我们已经长大了。”
林嬷嬷和王嬷嬷也忙劝着。
云晗也辩道:“也不全是这样,最终都是低嫁,嫁那个都一样,与其找个复杂的或三妻四妾的人家,姐还不如找个老实好拿捏的,以后还能照看下你们两个。”
“姐姐……”
“好了,你们两个要好好读书,以后给姐姐撑腰,让姐姐即便天天往娘家跑也没人敢说理。”云晗柔声打断道。
“嗯嗯,我们一定会好好读书做官,以后给姐姐撑腰。”两个小的连忙点头答应,并同时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给姐姐撑腰,让任何人都不敢欺负姐姐瞧不起姐姐。
“安安、康康,你们的都跟着先生学到哪里啦?”
“早就粗粗地把四书五经读完了一遍,现正跟先生细读呢?”
“是啊!先生说以我们俩的进度,再读两三年以后,可以下场试试水。”
所谓粗读、细读还有精读,就是要背诵,理解和运用,至于后面的深读就是发展成以为大家,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不过考秀才只要求熟读理解四书五经,经义还不是很深,熟悉理解四书五经就能行,还有简单的策论。
“像文风颇盛的江南学子,七八岁能中秀才的神童也有的,你们两个读几遍就能背下来资质也是不凡的,十几岁考个秀才也是不足为奇,你们也不必在家闭门造车,多与先生和同窗学习才是,切不可骄傲自满,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还有一事,既然以后要去县里考试,以后还要去县里上学,你们就跟着管家伯伯去县里买个宅子吧,以锻炼你们处理庶务的能力。”安安和康康出孝后就去镇上进学了,以前云晗怕俩兄弟年龄小,跟人学坏,就让他俩在镇上村里两头跑,县城里离家远,必须有个住的地方才行。
等安安和康康走远了林嬷嬷和王嬷嬷又把话题转了回来,“我的小姐耶,你好歹心里有个数阿。”
“两位嬷嬷放心,我晓得。”云晗顿了下又说:“嬷嬷看,常与安安康康到家里来读书的几个怎么样?”
”我的姑奶奶,这也太……”
“没事的,两位嬷嬷。”
“要这样说来的话,合适的就有几个,除去村长家的小孙子夏阳和夏大山家的大孙子属同姓,同姓不通婚。还有孙有田家的小儿子孙满,孙家属外姓,本来就势单力薄,也不可取。剩下的就只有赵秀才家的赵恒、赵猎户家的赵顺、李铁蛋家的李林和徐寡妇家的李文,这几个都是村里的三大姓氏。总的来看,赵秀才家要好些,勉强挨着耕读之家。”
“这赵恒家里都是小的小、病的病,若不是赵秀才有个功名免了名下的赋税,恐怕连饭都吃不上了。赵顺家靠打猎为生,李林家只有祖父和祖母。李文家到是合适,可他老娘寡妇一个,不是看不起寡妇,都说寡妇的儿子不能嫁,这婆媳关系是个大问题。”
“这么说来,倒是赵恒和李林相对好一些。虽然李林的祖父祖母年迈,赵恒家爹卧病在床,底下还有幼弟幼妹。但都是没有婆媳问题是非少的人家。”
……
林嬷嬷和王嬷嬷围着云晗嘀嘀咕咕半天还是敲定了赵恒,怎么说呢?首先,赵恒的爹是个秀才,大小有个功名,与仕沾了个边。其次,赵恒本人老实勤快,孝顺父亲友爱弟妹。最后,赵恒家没有当家做主的女人,他的弟弟妹妹都是懂事勤快,老实孝顺的孩子。所以就偏向了赵恒……
时间如白驹过隙,几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云晗从及笄之后嫁给赵秀才的长子就是赵恒,挺了将一年,赵秀才一个久病在床的文弱书生在见着大儿媳贤惠能干,真心爱护小叔子小姑子后,安心的就去了,直到现在还差三个月就出孝期。
这天,云晗正领着夫君赵恒的龙凤胎弟弟妹妹赵毅赵灵背书练字,赵恒在书房苦读,两个婆子正在整理行囊,安安康康现在都在县里进学,云晗怕他们一下没人管着出去跟人学坏了,十二三岁的年纪正是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干一下的时候,再加上安安和康康两都是以没满十二之年考的秀才功名,而且安安居第一名县案首,康康也取得了第三的好名次,所以想去县里看着点。
再说了赵恒从小没有上过私塾,小的时侯跟着父亲启蒙,大些该上私塾的时候父亲一下子就病倒了,母亲也生下弟弟妹妹就去了,至此就是他一个人照顾病弱的父亲和懵懂无知的弟妹,只有得闲了父亲撑在床边教了几本书,都是自己看书。现在有云晗照顾家里,赵恒便放下心来专心苦读,但是这样闭门造车也不行,所以云晗也想借此让他能进县城的私塾读书。
云晗在夏家的宅子旁边租了个小院子,将够夫妻两个和小叔子小姑子住,也不是不能住娘家宽敞的院子里,只不过云晗不想让赵家的人养成吃夏家的用夏家的都是应该的习惯。
云晗当初嫁到赵家的时候就只带了两个做粗活的婆子平时做饭,空闲了种些菜。连衣物都是各洗各的,家里败落了都有一堆下人伺候的云晗,除了新鲜的时候挖点野菜锄两下地以外,这辈子连贴身小衣都有丫鬟专门清洗,刚嫁到赵家的时候,夫妻两的衣服就是赵恒的活。
赵家除了两亩地就是村里的几间屋了,赵恒既要照顾幼小的弟弟妹妹又要养家糊口,家里的两亩地都是租给族人种,云晗嫁过来以后也是云晗用嫁妆养着家里,平时云晗就教小姑子刺绣,既是一门手艺也能攒些嫁妆。小叔子子认完字,就先跟着云晗读三百千。
平时赵恒读书之余会接些抄书的活计,有夏家的藏书,赵恒不用买书,只用买笔墨纸砚和同窗交际,其余都交给了云晗,云晗便用做了房租和家里几口人的吃喝,衣服倒是云晗领着小姑子做的。
转眼之间就是五六年,上两局安安和康康年纪小,经验眼界有限,两兄弟在官府举办的县学府学里学了五六年,参加了今年的秋闱,厚积薄发,依旧拿下了第一和第三的名次,来年还准备去京城参加春闱。
赵家赵恒考了三四回终于考中了秀才,云晗陆续生了长子和次子,夫妻两商量了一宿决定全家人进京去。安安和康康都是十八的大小伙了,娶妻的事迫在眉睫,还得云晗去相看操持。大儿子快上学堂了,干脆去京城的私塾上学。小叔子小姑子也要相看着了,安安和康康决定把县里的宅子买出去,这宅子出了两个会读书的人,倒很是抢手。收拾好行李,留了两房下人守祖坟看老屋,过年过节的时候去坟头祭拜,包了几辆马车跟着商队上京。